中西文化交流史讀后感(通用3篇)
中西文化交流史讀后感 篇1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我不僅為文化的廣大博深而震撼,而且是我對世界各民族、各個國家的文化史都有所了解。從而知道了人類文化演變的的大致軌跡。
世界文化史是從全世界文化觀點出發的,系統論述了世界文化自遠古至今日發展的歷程,描述了世界各民族文化發展的共同規律和各自的特點,介紹了個民族的文化特色以及它們對世界文化發展所做出的突出貢獻,揭示了多元一體的人類文化演變的內在本質。同時也介紹了中國的思想文化成就,強調了它是世界文化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中古代的四大發明: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火藥,對推動世界的發展起到了不可沽滅的作用。
世界文化是設計的范圍很廣,有精神文化、物質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世界文化是將人的活動、禮儀、談吐、衣著、娛樂都歸為了文化的范疇。我認為這樣可以更加全面的展現人類活動的各個側面,同時也讓我們用多維的視野去考察一個時代的人類特色,更好的識別時代的主流、支流、逆流。根本目的是為了更好的把握人類總的思想意識和心理活動的規律,了解人類文化發展的規律,以便我們自覺的推動人類文化向前發展。
世界文化史介紹了東西方兩大文化體系。即東方文化著重介紹了古代、中世紀、近代、現代幾個階段的中國、印度、阿拉伯、日本等文化;西方著重介紹了希臘、羅馬文化、近代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及19-20世紀文化相互比較中,以系統而簡明扼要的文筆,發掘了各大文化圈的特點,論述了各種文化的特質,并努力探尋了中西文化的內在聯系、發展軌跡與規律。
每位大學生都非常有必要去了解這門課程,現在仍有一部分人對藝術生的看法是一群畫畫的瘋子。我認為這樣評價者的知識層面太淺薄了。世界文化史對非藝術專業的同學來說是非常有必要去學習的,以此提高藝術鑒賞能力,了解藝術是文化中必可缺少的一部分。每當我看見好的藝術作品時心情是很激動的,而非專業的同學則會說出這樣的話:啥破玩意,我也會畫啊。尤其是當他們看到抽象派、印象派、野獸派的作品就是這么說。我們的藝術作品出世時希望大家用藝術的眼觀去欣賞,從而認可我們的藝術品。
學習了世界文化史我的視野也大大的開闊了,我覺得這門課程的開設讓我知道世界太多了。今日的世界逐漸縮小成了地球村,在與外國人交往時,了解他們的民族特點、宗教習俗,可避免文化的沖突引起的犯忌,人與人之間能更加和諧的交往。
任何一種文化都不是閉封自守的,一種文化要想永葆青春,必須積極吸收各種外來文明。今天的世界在急劇的縮小,人類各種文化之間的交匯,將融合為人了共同的文明。讓我們共同攜手推動世界文化向前發展!
中西文化交流史讀后感 篇2
《中西文化交流史論》是何兆武先生的著作,主要講述了明清之際中西文化的交流,天主教傳入中國和它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碰撞沖突;從多方面講述了明清之際的西學東來做出實事求是的評價;講述了清代前期,西學在中國的發展和中國傳統文化對西方世界的影響;講述了在舊制度前期,法國發現中國文化的歷程,以及中國傳統文化對法國文化的影響;等等。
清代前期,西學在中國的傳播可謂一波三折,受到多方挑戰。相較于印度佛教在中國順利的開枝散葉,西方在中國的傳教事業則顯得步履維艱。傳教事業的范圍相當狹小,最初,由利瑪竇奠定的耶穌會傳教事業僅局限于宮廷內部,且受到諸多頑固勢力的抵制,迫害傳教士的教案層出不窮。在楊光先案中,監正楊光先甚至歇斯底里的提出“寧可使中原無好歷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這是當時不少頑固士人對西學的態度。面對自身利益受到威脅的狀況,以及骨子里的狂妄自大,他們將是非觀念棄之一旁,對西學的先進與否置若罔聞。雖然這些執迷不悟的做法減緩了西學在中國傳播的速度,甚至西學的傳入曾一度中斷,但是西學在中國仍然充滿了生機,促進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
相較于部分冥頑不靈的士人對西學的極端否定態度,清代初期,一部分開明人士對西學的態度則顯得公正理智。他們沒有頑固勢力的夜郎自大,而是抱著“欲求超勝,必先會通”的態度,學習西方先進文化。他們學貫中西,在研究西學的基礎上,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改進和完善。雖然西方傳教士帶來的文化知識帶有封建神學色彩,一度使中國學者對西方某些文化領域百思不解,莫知所從,但是,中國學者仍然憑著超人的毅力和決心,苦心研究西方文化。最終,皇天不負有心人,他們取得了輝煌的成績,研究出一項項振奮人心的科研成果,創制出一部部影響深遠的著作,促進了中國的覺醒和近代化進程。
當然,文化只有歷經磨難,才能確定其是否能與時俱進,源遠流長。優秀的文化經得起優勝劣汰的考驗,正如華夏文明流過五千年的長河,經過歲月的沉浸,依然訖立于東方之巔,享譽世界。
中西文化交流史讀后感 篇3
在企業界,有這樣一句話:"制度是磚瓦,再好的設計也會有縫隙;文化是泥漿,見縫插針,無處不在。"日本作為一個資源匱乏的國家,在不到30年的時間內,以驚人的速度在戰爭的廢墟上異軍突起,秘密何在?有人認為,日本企業充分利用企業文化提升了競爭力。在我國經濟飛速發展的時期,各類企業也都很重視自己內在的文化建設。但企業文化在中國的發展不是很正常,甚至可以說近乎倒退。大部分企業對企業文化的認識停留在一個很淺的層面上。我想出現這種現象還不能完全歸罪于企業,業界不良的導向負有相當大的責任。現在企業文化有一種"泛化"的傾向,咨詢專家和學者出了許多書探討企業文化,但是他們往往把這個問題搞得過于復雜,搞成一種體系,難以執行。比如,有些公司領導一開始就說他們的企業文化要做成25個"觀",包括人才觀、發展觀、效益觀等等。按照這個想法,企業文化做出來就是厚厚的一部書,其實大可不必,企業文化越簡練,越清晰越好。還有一點,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的情況也有所不同,因為對國企來說,市場競爭的壓力不大,他們只要完成工作就行了,但是民營企業一切都要自己從頭做起,很操心,所以,民營企業更關注怎樣利用企業文化來進行管理,進而提高自己的競爭力。在這方面,我們的內心充滿了自豪,在我們東洲集團里,文化簡單,但深刻,可用"誠、勤、樸、慎"來概括。
企業文化包括3方面內容:使命、愿景和價值觀。使命是說一個企業是干什么的;愿景是指企業要到哪里去,也就是要實現什么目標;價值觀是指用什么方式實現目標。在這里,最關鍵的是價值觀管理。我所理解的"價值"就是一個事物的不可替代性。比如,企業樹立"創新"為自己的價值觀,就代表"創新"是最能引導企業實現自己目標的價值取 向,是別的東西無法替代的。最理想的企業文化就是簡練清晰,能幫助企業提高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的價值觀。這里,我特別強調"清晰"兩個字,因為我看到有不少企業,請咨詢公司幫助建立企業文化,面面俱到,豐富之極。但是應該想到,越是這種過于全面的東西,越難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越難在員工那里產生共鳴。從人性化管理的角度來講,給員工的工作設置這么多的條條框框,也不利于發揮他們的才能。另外,企業動用非常多的人力、物力、財力,卻傳達了一些零亂的信息,也是一種巨大的浪費。國外很多著名企業的企業文化都是很簡單的,一般只有2至3句話,至多4個要點,但是卻非常有效地體現和貫徹了企業的價值觀,而這些價值觀就是最能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東西。東洲集團的核心價值觀很清晰:奉行客戶至上和誠信的服務文化;追求技術和管理的不斷創新;實現企業和個人價值的和諧追求; 擁有永不衰弱的社會責任感。而這些也經常的反映在我們編輯部日常的工作中。對待來稿決不隨便,馬虎,稿件中提到的效果、數據等必須逐一驗證,這是對作者的負責,更是對讀者們的最大尊重。
一種良好的企業文化的建立應該包括3個步驟:調查研究找到問題、繼承企業原有的優秀基因、深植企業文化。先說調研,現在有些企業的文化不是通過調研找到問題,然后針對問題提出解決辦法,而是從員工那里征集來的。這不是科學的做法。他們認為員工了解自己的企業,但其實員工不能站在全局的高度,掌握大量材料來發現問題。繼承企業原有的優秀基因也是很重要的,這是保持企業穩定發展的關鍵。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深植企業文化","深植力差"是中國企業文化建設的突出問題。造成深植力差的主要原因是文化體系本身無可操作性和沒有科學的操作規劃。但其實,這些工作在摒棄了形式化表現之后顯得自然,有效,比如說上次在沭陽舉行的趣味運動會,每個參與的員工都融入其中,自然的被團結奮進的氣氛感染。這些氣氛,正是建立在前期細致的調研上的。因此,應該確保在前
期調研梳理階段就要面對企業文化"是否可深植"的問題。良好的企業文化是"啞鈴型"的,重兩頭,輕中間,就是重調研和深植,輕形式化的表現,而現在大多數國企的做法正好相反,呈"紡錘型",輕兩頭,重中間,就是輕調研和深植,重形式化的浮泛表現。
企業文化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隨著企業的變化而變化,以適應企業不斷發展的需要。但是企業文化的變化應該遵循"核心不變,始終在變"的原則。比如,一個公司的企業文化有3個要點,根據發展的不同階段和境況,企業可能會調整這幾個要點的先后順序,但是核心的理念不會變,這也是企業具有良好適應性和相對穩定性的表現。當企業需要新的理念和活力時,招聘也能夠為企業帶來這些東西。招聘具有不同特點的員工可以讓企業文化具有更強的包容性,兼收并蓄地讓各類員工在最適合他們的崗位上發揮自己最大的作用。同時,通過招聘,許多不太了解企業文化的新員工進入企業,他們身上的一些新的理念、思維方式和舊的企業文化相互碰撞、相互影響,最終他們接受了本企業文化,與此同時也促進了企業文化的發展。
以上是我們對企業文化和東洲文化的一點理解,希望生機勃勃的東洲文化伴隨著、促進著東洲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