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的讀后感(精選3篇)
致良知的讀后感 篇1
致良知”看似只有三個字,卻是進入心學的不二法門,是心學的總綱,是心學的核心價值所在,也是指導自己應對社會實踐的強大理論武器。明末清初的余姚先賢黃梨洲先生曾說:“大凡學有宗旨,是其人之得力處,亦即學者之入門處。天下之義理無窮,茍非定以一二字,如何約之使其在我?”(《明儒學案發凡》)。而“致良知”就是學者入門的得力處,就是約束心學的總綱.
“致良知”學問之所以能延續到今天,并重新綻放出強大的生命力,在于它確實有用,也能夠應用,而且每個人可根據自己的認知水平各有所得。但是,“致良知”的真諦畢竟經歷過許多歲月而覆蓋了種種塵埃,使人不能認清其真相。使得墻內開花墻外香,殊為可惜。也就是說,在沒有“致良知”的思想影響下,我們仍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也學習其它各種知識,為的是讓自己活得不那么不明不白,不隨波逐流。只可惜長期以來我們不認識身邊有價值的東西,或放著好的東西不用,卻在苦苦追求殘次的東西,可謂明珠暗投。假如,今天我們能夠明白“致良知”的作用并將其實際應用于工作和學習之中,無疑就多了一項強大的心理支撐,保持自尊無畏的心境。
其中的原由在于,人之所以能生存于世,在于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與身外的事、身外的物建立起某種聯系,從世間獲得生存的資源,并將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反饋給世間。也就是說,人類與自然,以及人類與社會之間不斷地給予和不斷地反饋的交互作用,建立起人類社會的全部內涵。
人若缺乏智慧,將不能與世間萬事萬物建立起某種聯系。而要建立智慧,最初必須切實找到一個理性的源頭,才能滿足初始條件。
水有源,樹有根。如無源頭,那么水就不會奔流不息;如無根,那么樹就不會生長繁育。這就是說,水源或樹根就是原點,就是水流足以形成,樹木得以成長的初始條件。
縱觀世間,萬事萬物都從一個初始條件開端,逐步成長起來。因此,初始條件顯得相當重要。這好比,一個微小的、不起眼的基因就能決定一個生物的基本結構和外觀,是同一個道理。而篩選一個健康的、無缺陷的初始條件,就會減少今后故障、病害產生的機率。智慧的創立也是如此,必須找到一個好的思想基因,而“致良知”就是一個經過優選的思想基因,也是智慧的基因。
圣人們之所以有別于常人,在于他們看待事物,往往深入事物的核心層面,深入事物的源頭,深入事物的發展規律,這些加在一起用一句話描述就是圣人們是從“道”的角度來看待事物,常常能夠高屋建瓴地提出一些出人意料的理念,總是先于常人一步獲得真理。而常人總是慢一拍,只有細細體會圣人的教誨才會真正懂得這些道理,才能沿著圣人所開啟的道路找到真理。這就是為什么從古到今,圣人的數量總是很“珍稀”的原因所在。圣人們對待人和事物,總是以“道”作為標桿,作為尺度、作為容器來度量一切事物。因而,“道”就是一件有用的武器。問題是,“道心惟微”,正是“道”的過于微妙,令普通人難以洞察其中的奧秘。圣人教導普通百姓,必須根據大多數人所能接受,也容易接受的角度,通過變換概念,以鋪設便于理解和溝通的路徑。
所以,我們在看待具體事物時,不僅要弄清事物的真實狀態,也要分清事物發展的原點、發展軌跡、發展條件,從中抽出具有規律性的東西,才能指導其它的社會實踐過程,或為其它的社人實踐過程積累一些經驗。這就是學與思的關系問題!墩撜Z·為政》說:“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所謂的“學”就是弄清整體狀況和關鍵細節,而“思”就是將所學的內容與“道”進行比較,從中開展抽象性思維,從而有所“自得”。也就是說,學思合一才能得出結果。而結果才是最重要,學與思只是一個過程,當有了結果,學與思就成了過去式,也就沒有用了。王守仁將其形象地描述為“得魚忘簽”。而許多俗儒只糾纏于前代圣賢如何教誨,而不顧當時的歷史條件,只重視過程而無視于結果,這就是典型的形式主義。事實上,“"黑貓白貓,能捕鼠的就是好貓。中國學問,外國學問,能換飯的是好學問"(民國老宣《瘋話》),凡是看結果而不看過程,就是實踐檢驗真理的價值所在。
因此,“致良知”就是價值觀與方法論的統一,一旦有了結果,一個過程就暫告段落。
致良知的讀后感 篇2
學習圣賢之術,學習致良知,為更好的工作及生活。
《寄聞人邦英、邦正》里最喜歡此段:此昔人所以有不患妨功,惟患奪志之說也。夫謂之奪志,則已有志可奪;倘若未有可奪之志,卻又不可以不深思疑省而早圖之。大致意思是說古人會說:「不怕妨礙了自己的功業,只怕被奪去了自己志向」。所謂「奪志」,是已經有志向才會被奪取,倘若還沒可以或值得被奪取的志向,那么就應該早點去深思、反省為何會沒有立志。
生活日復一日,平淡如水,夢想的影子是否已銷聲匿跡,看到身邊的朋友同事一步一步向理想邁步時,內心也會泛起漣漪;人一旦有了信念做支撐,無論做什么都是動力十足,因為有目標在前方,所以不敢懈怠,便會風雨兼程。
我們工作更是如此,各項業務指標是工作壓力更是動力,目標一旦形成,就應毫不動搖,全力以赴達成。
致良知的讀后感 篇3
了解與接觸良知心學已有一段時間,之前的學習僅僅是偶爾的閱讀與感悟,也知道陽明心學的幾個重要的哲學思想:如“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外無物”。但是真正認真不間段的修習這些“心法”,還是始于集團公司致良知學習的共同學習。近3個月的學習,是我出社會以來接受最系統最有深度的教育,感慨頗多,需要感謝的人也很多,三個月的學習,因為文言文的難懂,因為每日讀書寫心得點評的費時,有些同修選擇了退出,能堅持下來的同修從開始的欣喜、到困惑、到痛苦、再到喜悅,我親身感受到學習帶給一個人內心的變化與能量的提升,讓為真切感受到:致良知具有偉大而神奇的能量。
我感受到良知學就是在現代的生活中,在企業經營中,一門“事上磨、心上覺、為善去惡”的內求修心之實學,人生只有一件事,事事皆求達致良知。
靜心思考,我分享感受最深的三點心得。
第一點:立志。陽明先生在37歲貴州龍場悟道后,在《教條示龍場諸生》一文中談到學習的四個次第:立志、勤學、改過、責善。陽明先生開示學生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與志者。故立志而圣則圣,立志而賢則賢。志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飄蕩奔逸,終無所成。學不勤者皆因志不篤;叵胱哌^的半生,不是不曾立志,只因立志不明、不堅、不高,導致有志之人立長志,無志之人常立志,人到中年時,如果不是因為此次學習致良知,終日為利為名所奔波勞累,早以把立志一事忘卻,或者說懶得提及此一說。當陽明先生告誡學生,如不立必為圣賢之志,人生終無所成,才領悟到志不立,則無志可奪,也就放棄自己、隨波逐流,妄想冥行。立圣賢志者,就是堅定明確人生前進的方向,達致良知,按照圣賢的為人處世的原則對照自己,每日三省吾身,去人欲,存天理。致良知的學習之“立志”,如佛學中的“皈依”同理:信受奉行。
第二點:去傲。在《書正憲扇》一文中,陽明先生談到:千罪百惡,皆從傲上來;叵胱哌^的人生中,哪一次不是因為謙虛而受益,驕傲而落敗,而哪傲滿之心可謂如魅隨行,潛藏至深、不易覺察;畹嚼,學到老,為學處世,傲念在心則滿,只要心頭“傲”字不除,學習斷然難進半步。我每每看到越是成功的人越謙虛、越是無知的人越傲慢。傲滿之人要么一事無成,要么就是事業停滯不前走下坡路,海、因其低而納百川千流成其大。
第三點:至誠。
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至誠通靈,至誠即道,一誠抵百術。陽明心學致良知、大學之道明明德、中庸之道致中和、乃至任何一門宗教,"至誠"都是入門修習的唯一鑰匙,無誠則不得入。誠生信,信受奉行、才能實現任何一門實學至理的知行合一。
通過這段《致良知》的共同修習,我感覺到一個人可以走快,但一群人可以走遠,這是能量場的力量,有圣賢者指引,有同修責善砥礪。內心開始安靜下來,變得更有力量,不再輕易受現在物欲橫流的蒙蔽,開始懂得拒絕與區分不靠譜的人與事。致良知的修習沒有終點,終生學習,終生踐行。我想修好自我,發揮出達致良知的偉大力量,經營好家庭,進而干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為遠通集團成為山東省最具競爭力的集團而付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