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600字讀后感(精選12篇)
三國演義600字讀后感 篇1
今天,我讀了《三國演義》,頓時有感于懷。
人們都認為三國是在公元190年到公元280年這90年里,實際上真正的”三國是在“三分天下吳蜀魏”那個時候,但要是只寫真正的三國,那么曹操和其他三國名人就沒有出場的機會了,《三國演義》也就沒有那么好看了。
梟雄,也就是兇猛的英雄,最先想到的就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更令他威風八面,加上他平時南征北戰,在人們心中自然會成為梟雄。他的基本策略是招降納叛,因此他得到了人才和武將還有許多他想要的東西,但是,曹操隨著自己的發展,野心也開始膨脹,從梟雄搖身一變成奸雄,從騎都尉升到丞相,就差沒當皇帝了。當我看完曹操的事跡后,再回顧他以前的事,不得不承認他很了不起,是一個真正的梟雄。
很多人都說劉備是梟雄,我卻不這么認為,曹操每次打仗都是沖在前面,劉備就很少出馬,但他戰黃巾,斗呂布時,他打的很英勇。劉備是靠著諸葛亮和那一群大將奪得了一片天地,皇叔的稱號和攜民渡江的事再加上他的武將豐功偉跡,在人們心中真不知道他的人氣和地位飆升到什么層度。
孫權是個好皇帝,可“藉兄父之基業”這幾個字使他很難堪,但他帶兵打和政治方面都很卓越。在《三國演義》里孫權既沒有曹操那么兇猛,也不像劉備那么懦弱,因此名聲比較好,活得比曹操和劉備長,使得吳國的壽命長。
匆匆忙忙地趕了一個下午,沒打完,也打不完,過不,看在我是新手又打字辛苦的份上,還是饒我吧。
三國演義600字讀后感 篇2
暑假里,我把四大名著里的《三國演義》看了一遍,至今,故事里的那些情節還在我腦海里回蕩。
《三國演義》是一部長篇歷史小說。作者是羅貫中,號湖海散人。他所寫的《三國演義》是我國的第一部長篇歷史小說。小說講述了從東漢末年到晉朝統一時期吳、蜀、魏三國之間的斗爭和興亡的一系列故事。里面的很多故事都非常精彩,把人物的形象描述的惟妙惟肖。其中我最喜歡桃園結義、三顧茅廬、火燒赤壁、三顧茅廬、空城計等等這幾個故事。
《三國演義》里有很多很多的厲害人物,有被稱為奸雄的曹操,東吳的主公孫權,還有以仁德得民心的劉備,也有小氣妒忌的周瑜,神機妙算的諸葛亮,赤膽忠心的趙云,義薄云天的關羽等等都是一些大人物。其中我最敬佩和最喜歡的是諸葛亮和趙云。關于他們的事跡,我讀得最多了。也很清楚,諸葛亮的“空城計”“草船借箭”趙云的“單騎救主”現在我閉著眼睛都能說出來。
《三國演義》講的是軍事策略,講的是如何統治自己的國家,一個國家,最需要的就是忠臣,一個臣民,就算有多大的本事,只要他不忠,也不會有利于自己的國家。就像人們所說的“一次不忠,百次不用”一個能為自己主公、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人,就算不一定會給國家帶來繁榮強盛。但也不會對自己國家不利。
讀了這本名著,我得到了很大的啟示,受到了很大的啟迪。我要學習諸葛亮的“機智冷靜”學習劉備的“謙虛”學習魯肅的“忠厚”我今后一定會做得更好。
三國演義600字讀后感 篇3
在我的讀書生涯中,我的啟蒙書籍就是《三國演義》,三國演義是我開始獲得讀書的樂趣。俗話說讀好書,好讀書。在這古代的小說的熏陶下我獲得了十分大的樂趣。
《三國演義》講述的是一件的發生在東漢末年的事,那時候群雄并起,唯有曹操獲得了天子,奉天子以令諸侯。在人人都想獲得天子的情況下為什么只有曹操獲得了天子呢?這個問題引起了我對《三國演義》的探索之情。
人人都說曹操是一個奸雄,我卻不這么認為,我認為曹操是個真英雄,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奸是對忠來說的,而在那群雄紛爭的年代里誰奸、忠呢?從當時當地的人來說,對象是漢朝皇帝,是劉家。從當時當地漢朝的臣民說,對漢朝、對劉家不忠的是奸臣。但從整個歷史,從此時此地的人來說,一非漢朝臣民,二非漢帝近屬,硬給曹操戴上奸臣帽子,為漢獻帝喊冤,并不是沒有道理。但是,問題也不簡單,盡管過了多少朝代,甚至到了今天,還是有人對曹操奪取劉氏家族政權有意見,豈不可怪。
說怪,其實也不怪,其中還有個道理。
國家這一理念是近代才形成的,古代的人對國家的觀念并不那樣具體。政府比較具體的象征是皇帝,有了皇帝,也就算有了政府了,既而也就會有統一的安定的局面。沒有皇帝,沒有政府,天下就大亂了。所以,在古代“忠君愛國”這四個字總是連用的。要愛國就得忠君,不忠君也就是不愛國,皇帝沒有了,也就失去了忠的對象,也就失去了和平、統一、安定的秩序。至于皇帝是什么人,什么樣子,那倒關系不大。重要的是要有一個統一的政府。所以曹操就是想讓全國統一,這偉大的理想就需要耍一點奸招這是肯定的。我就不相信劉備沒有耍過奸招,所以說曹操是奸雄是不科學的。
曹操掌握了漢獻帝這一重要人物,建立了政府,頒布法令,也就適應了廣大人民要求統一、和平的愿望,符合了時代要求。奉天子以令諸侯這一政策,造成了瓦解敵人的軍事優勢,壯大了力量,鞏固了統治。同時,也繼承了漢朝的政治遺產,利用了漢朝的政治機構和人才,逐步建立安定的秩序,頒布法規,發展生產,得到人民的擁護。同樣,江東孫權這一家,雖然割據江南,卻還用漢朝官職,用這塊名號辦事。四川的劉備更是自稱漢朝宗室,用這名號來罵曹操是賣國賊。這幾家的宗旨其實是一樣的。直到曹丕稱帝以后,這兩家才先后稱帝。要說曹操挾漢帝就是奸臣,那么,到過來,曹操不挾,還是會有人挾的。曹操用上這個名號,從公元196年到220xx年,幫助漢朝多延續了20xx年。要是曹操不挾,如他自己所說的,“正不知有幾人稱帝,幾人稱王。”中原地區的分裂的局面延長了,民不聊生。正因為人心思漢,所以漢朝這個名號還可以繼續利用,曹操一生不稱帝,到曹丕繼位,經過曹操二十多年的經營,內部鞏固了,另一面,蜀、吳一時也攻打不下來,才摘了舊名號,另起新名號。
就在我悟出了這一點以后,和我爸爸爭論,爸爸見我言之有理就說:“服了你啦!”這是我找到了看書與閱讀的快樂。
閱讀是可以令人快樂的,更是可以增加自己內心涵養的一種休閑,所以閱讀時我快樂,因為我悟出了閱讀的真諦。
三國演義600字讀后感 篇4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開篇氣勢雄偉的議論,把我引進了三國這個奇妙的時代。
羅貫中先生筆下的三國,是一個充斥著智和勇、文與武、詭計與策略、忠誠與奸詐的時代。在這個時代,戰事頻繁,社會動蕩。然而就是這個動蕩的時代,造就了群雄和人才的崛起。諸葛孔明,手握大權卻一心為主;司馬仲達,陰險狡詐卻世為忠臣;劉玄德善于用人卻欠于理智;曹孟德才華橫溢卻壓榨百姓……而在亂世之中,最成功者,往往是那些善于隱忍的人。
你看那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卻甘于平淡二十七年,被徐庶介紹給劉備,他三顧茅廬才愿意出山,最終當上了蜀國的丞相;那司馬懿更絕,在二十二歲和六十九歲時先后兩次裝病,在魏國朝廷里,他為人低調,做事注重內容,先后輔佐曹丕、曹睿、曹芳三代帝王,甘于忍受別人的排擠為魏國南征北戰,在沉默中積蓄著自己的實力,最終誅殺曹爽勢力,為日后以晉代魏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而那些為人輕浮,意氣用事的人往往沒有好下場。關羽大意失荊州,是為什么?是因為他沒有把諸葛亮的話聽進心里,最后造成了自身的滅亡;關羽死了,為什么張飛最后也被殺了?就是因為他意氣用事,被關羽之死沖昏了頭腦,不考慮下屬的感受下命令,最終被自己人害死;張飛一死,為什么蜀國從此一蹶不振?因為劉備也沒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聽諸葛亮等人的勸告執意攻打吳國,最終,在破壞吳蜀兩國關系的同時還搭上了自己和蜀國七十五萬大軍的性命。像這種人,盡管勇猛過人,盡管智慧超群,也不會成大器。
縱觀古今,成功之人,不一定要勇猛,也不一定要智慧超群,但一定要沉得住氣,不與別人爭名奪利,不理睬別人的冷言冷語,時時刻刻記住要謙遜待人。但這樣還不夠,還要有一個合理的目標,并時時刻刻在低調的同時記住自己的目標并不斷地逼近這個目標。這才是成功之道。
《三國演義》可謂是元末明初最早的一批長篇小說,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又一個巔峰。這本小說給我們透露了三國時期動蕩的政治局面的同時,也講述了亂世的成功之道,也告訴了我們待人的方式——不要驕橫,不要輕浮,要謙虛,要踏踏實實、仔仔細細地走好追求成功過程中的每一段路。這才是成功之道。
三國演義600字讀后感 篇5
從小學三年級起,我特別喜歡看四大名著,尤其是《三國演義》。它講的是曹操、劉備、孫權三個英雄爭奪天下的故事。我看了這本書,真是受益匪淺。
我知道無論是什么時候,智慧是最重要的。要是沒有智慧的力量,劉備就不會有強大的勢力,曹操在”青梅煮酒論英雄“時就會殺掉劉備;要是沒有智慧的力量,周瑜在赤壁之戰中也難以以少勝多;要是沒有智慧的力量,諸葛亮也不能把他的”克星“給活活氣死。在現在,一個人如果沒有智慧,就會被社會所淘汰,他就不可能在社會上立足。但是相反,一個人要是有智慧,就可以事半功倍,而且會有很多益處。同時,我也認識到嫉妒別人的危害。
在《三國演義》中,周瑜十分嫉妒諸葛亮的才華。他在世時,曾經說過:既生瑜,何生亮。”結果被諸葛亮活活氣死了,使得一個有用之才就這樣白白浪費了。在這個方面,我也有一些親身體會,那是四年級時的一件事,在一次考試中一個同學的成績超過了我,我心中就有些嫉妒,和她的關系也漸漸疏遠了,結果我在班級上的朋友也漸漸少了,成績也在“原地踏步”。自從看了這本是后,我改掉了這個毛病。從此以后,我在班上的朋友又多了起來,成績好了許多。還有一點,我意識到沒有一真誠的心和坦率得人態度是難以交到很多朋友的。《三國演義》中,正是因為劉備的坦率,才收到了張飛和關羽這兩位大將。正是因為劉備的真誠,諸葛亮才會幫助劉備爭奪天下,要是沒有這三位難得的人才,劉備哪會有當時的強大?現在也是如此,一個人有真誠的心,坦率的態度,就會有很多的朋友,就會進步。
智慧是最重要的,嫉妒別人是不好的,要有真誠的心和坦率的態度!
三國演義600字讀后感 篇6
《三國演義》通過描寫了東漢末年魏·蜀·吳三國的爭霸之事,體現了天下大勢久分必合,合久必分的真理,讀完全書,掩卷長思,最吸引我的還是書中的人物。
自古以來,得民心者得天下,就如《隆中對》中所說,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孫權具有江東三世,劉備憑何能與他們爭強,除了一個大漢皇叔的身份,他也不過是一個小老百姓罷了。憑什么能讓百姓歸心,憑什么能讓臥龍,鳳雛盡為他所用,原因只在人心二字。因為他對百姓好,寧天下人負我,我也不負天下人,寧日行十里也不棄百姓于不顧,所以百姓愿意跟著他。因為他待手下好,思賢若渴禮賢下士,三顧茅廬就是最好的證明,所以能讓諸葛亮和手下諸位將領為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一切皆因他的仁愛。
劉備是仁的代表。
相較劉備,我則更偏愛諸葛亮,羽扇綸巾,八尺男兒,僅二十七歲之齡就擁有安邦定國之才,三國中的孔明實在是一個讓人無法不著迷的人物。未出茅廬而知天下三分·博望用兵·舌戰群儒·巧借東風·平定荊益·七擒孟獲······自他在這本書中出現,所成就的每一件事都可被千古傳誦。更難得的是他的忠心,為報劉備知遇之恩,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事事親力親為,即使明知后主昏庸無能,他也不取而代之,反而是更盡心竭力的興復漢室。他出山時曾說待功成之后必當歸隱,但最后卻在五丈原丟了性命,有一首詩曾嘆“身未升騰思退步,功成應憶去時言。只因先主叮嚀后,星落秋風五丈原。”正因為他這些品質,所以我分外敬重他。白居易贊他”托孤既受殷勤禮,報國還傾忠義心“。
雖然他沒有成功扭轉三國歸晉的結局,但他已成功改變了三國,沒有他,就沒有這個我心中的三國。
諸葛亮是智的化身。
憑心而論,其實我并不欣賞關羽其人,他的傲慢,他的自視清高,都讓我無法從心里尊敬這個被萬人景仰的關公。但他的義是我所不能否認的。他可以為了兄弟之誼放棄高官厚祿,過五關斬六將,只為和兄長并肩作戰。他也能為了以前的恩義,冒著砍頭的危險,華容道義釋曹操。
關羽是義的詮釋。
三國中的人物各有千秋,正是他們構筑了這段傳奇,讓無數人沉醉其中。
三國演義600字讀后感 篇7
媽媽不止一次地在我面前啰嗦:“我國四大名著很有名,作為一個中國人你一定要多看這一類的好書,為初中做準備……”而我,由于對長篇小說不感興趣,所以除了看過《鋼鐵是怎么煉成的》以外,其他書基本上都“無一問津”。寒假期間,老媽終于“強迫”給我買了一本《三國演義》,并讓我看完后談談感想。
雖說厚厚的書讓我感覺內容太多了,但是當我看完“宴桃園豪杰三結義”之后,就迫不及待地往下看了,由于速度“過慢”,我花了六天才看完前六十回。最吸引我的當屬“用奇謀孔明借箭”這一回合。
在這一回合中,上通天文,下通地理的諸葛亮在大霧中使曹營以為有敵軍來襲,不但讓對方水軍損失幾十萬支箭,還運用自己的計謀,成功挫敗了周瑜的謀害。他知道周瑜讓他借箭的真正目的是想迫害自己,為了保證雙方的利益,便運用自己的智慧,使得周瑜無話可說,只能甘拜下風。
而在我讀完后60回合之后,最令我佩服仍然是諸葛亮,因為在《武候彈琴退仲達》這一回合中,諸葛亮在馬謖失守了街亭之后,諸葛亮竟能在如此的短的時間內運用“空城計”迷惑司馬懿,使其以為城內有軍隊而巧妙退敵。
其實這和諸葛亮對司馬懿的了解有關,因為他知道,司馬懿從來都是多疑的,對一些可能有陷阱的地方從不“跳進”去,這次,他也沒有聽從小兒子的建議,而是迅速撤軍,到最后知道了事情的原委,才后悔不已。
但是這跟諸葛亮的智慧還是分不開的,這:“空城計”如果諸葛亮沒有想出來,蜀軍亂作一團,就會被打的大敗。甚至亡國。而如果在魏軍15萬的軍馬中臉色突變,就會使司馬懿發現破綻,進而導致大敗。所以,諸葛亮的智慧以及沉著冷靜是能“嚇跑”對方的主要原因。
而書中其他一百多回合的故事我也不再一一列舉了。看不,媽媽叫我讀《三國演義》并不是沒有道理的啊!我現在只是看不慣看的太遲了。
三國演義600字讀后感 篇8
前段時間,我讀了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
在《三國演義里》,我最喜歡的人是諸葛亮,他足智多謀、神機妙算。諸葛亮在吳國的時候,周瑜覺得他太厲害了,想方設法想要除掉他,便說軍中缺箭,便叫諸葛亮在十天之內造出十萬支箭,可是諸葛亮只要三天就能造出箭來,還下了軍令狀在三天之內造不出十萬支箭來甘愿受重罰,說完便告辭了,周瑜聽了,心里樂開了花。周瑜手下魯肅去拜見諸葛亮,諸葛亮讓他私拔二十條船,每條船三十人,再在船邊立上成束的草,用青布蓋上,而且不能讓周瑜知道,魯肅答應了。可是,借船給諸葛亮后,第一天和第二天都不見諸葛亮有反應,一直到了第三天的四更時分,諸葛亮突然叫魯肅去取箭,還叫人把那二十艘船用鐵索連在一起,向曹操水寨開去。五更時分,船就到了水寨諸葛亮又讓船頭朝西船尾朝東,一字排開讓將士們在船上擂鼓吶喊。由于是大霧天氣,曹操不敢出兵,只好射箭。天快要亮時諸葛亮又叫將士們一起喊到:“謝丞相箭!”這時船已經開出去了十多公里了,曹操想追也追不上了。諸葛亮回去一清點,每條船上都有五、六千只箭,還多出了幾萬支呢。這讓周瑜非常生氣。
讀了這本書讓我知道了做人心眼不要太小,因為在諸葛亮三氣周瑜時,周瑜看不得別人比他強,諸葛亮就利用這一點來對付周瑜,讓周瑜氣得箭傷裂開。周瑜臨死時長嘆三聲:“既生瑜,何生亮?”,說完就一命嗚呼了。
雖然我很佩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但我最佩服的還是羅貫中能寫出這么好的作品!
三國演義600字讀后感 篇9
《三國演義》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每個人多多少少有所了解。《三國演義》是一部波瀾壯闊的浩瀚詩篇,是一個激情飛揚的婉轉華章。讀之,蕩氣回腸;品之,意猶未盡。一壺老酒,一部書籍,是一種快意的享受!
其實,這講述的是曹蜀吳間的古代戰爭,“領導人”可以說是“愛美人更愛江山”。劉備閥吳的經歷可見一斑。一次,劉備攻打東吳,東吳預感會遭受滅頂之災,便把在東吳的劉備的孫夫人作為一劑清涼之藥還給劉備。我想,劉備在得知這個消息的時候,口里中會有些許的哽咽,但是他是一國之君,是蜀國百姓的“領導人”,雖然心里發怵,但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公子多情,江山如畫,一個是自己的夫人,一個是偌大的領土,這在內心中該如何平衡?我想應該是理大于情。事實就是他沒有停止閥吳的步伐,雄獅百萬戰東吳。可惜的是他有點盲目自信,沒有聽軍師諸葛亮的話,最后被東吳新任大都督算計,最終兵敗。
就像現代打仗有參謀,古代打仗有軍師或者都督,領導人有領導人的“戰略領導力”,軍師各為其主,講究的是一個“智”字。諸葛亮是蜀國的軍師,是一個高深莫測的智者。而且諸葛亮極具創造性。赤壁之戰,因為曹軍水師不善于船上作戰,曹操聽人建議,把攻打吳蜀聯盟的戰船連在一起,穩如陸地。東吳大都督周瑜和劉備軍師諸葛亮比拼智力,各自在手上寫解決之計謀,結果兩人都寫了一個“火”字。那一刻,兩人有瞬間的惺惺相惜,但是周瑜心胸狹隘,容不得別人比自己強。這不,聽到諸葛亮可以“借東風”之后,他開始刁難諸葛亮。他以缺少弓箭為由,讓諸葛亮老在三天之內造十萬支箭。諸葛亮立下軍令狀,但他沒有老老實實造箭,而是開始了極具創造力的草船借箭。那日天有大霧,諸葛亮利用曹操多疑的特點,他讓眾多草船開到曹軍的領地附近,命令船上的軍師搖旗吶喊。曹操以為有敵軍來攻打己方,但是有大霧看不清,于是命令弓箭手射箭阻擋。諸葛亮閑坐船中,與魯肅開懷暢飲。他不一會兒讓船的另一面受箭,最終,諸葛亮“受”到了十萬多支箭,滿載而歸。
三國多交兵,受苦最深的其實還是老百姓。三國是一個充滿刀光劍影的時代,鐵馬冰河,折戟沉沙。戰爭爆發,有多少百姓陷入水深火熱?有多少家庭妻離子散?“讓世間和平,讓百姓安康”理應成為一句永遠的口號!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動亂的三國讓我們反思的是珍惜現在的和平,珍惜現在的舒適,愛中國,愛親人,為實現偉大中國夢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國演義600字讀后感 篇10
前段時間,我讀了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
在《三國演義里》,我最喜歡的人是諸葛亮,他足智多謀、神機妙算。諸葛亮在吳國的時候,周瑜覺得他太厲害了,想方設法想要除掉他,便說軍中缺箭,便叫諸葛亮在十天之內造出十萬支箭,可是諸葛亮只要三天就能造出箭來,還下了軍令狀在三天之內造不出十萬支箭來甘愿受重罰,說完便告辭了,周瑜聽了,心里樂開了花。
周瑜手下魯肅去拜見諸葛亮,諸葛亮讓他私拔二十條船,每條船三十人,再在船邊立上成束的草,用青布蓋上,而且不能讓周瑜知道,魯肅答應了。可是,借船給諸葛亮后,第一天和第二天都不見諸葛亮有反應,一直到了第三天的四更時分,諸葛亮突然叫魯肅去取箭,還叫人把那二十艘船用鐵索連在一起,向曹操水寨開去。五更時分,船就到了水寨諸葛亮又讓船頭朝西船尾朝東,一字排開讓將士們在船上擂鼓吶喊。由于是大霧天氣,曹操不敢出兵,只好射箭。天快要亮時諸葛亮又叫將士們一起喊到:“謝丞相箭!”這時船已經開出去了十多公里了,曹操想追也追不上了。諸葛亮回去一清點,每條船上都有五、六千只箭,還多出了幾萬支呢。這讓周瑜非常生氣。
讀了這本書讓我知道了做人心眼不要太小,因為在諸葛亮三氣周瑜時,周瑜看不得別人比他強,諸葛亮就利用這一點來對付周瑜,讓周瑜氣得箭傷裂開。周瑜臨死時長嘆三聲:“既生瑜,何生亮?”,說完就一命嗚呼了。
雖然我很佩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但我最佩服的還是羅貫中能寫出這么好的作品!
三國演義600字讀后感 篇11
讀了《三國演義》一書,使我受益匪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學名著。《三國演義》刻劃了近200個人物形象,其中最為成功的有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等人其中有庸主獻帝劉禪,氣量狹隘的周瑜,忠厚的魯肅,勇猛的張飛,重義的關羽,納賢的劉備等等,無不個極其態。這些人物給了我很深的教育。雖有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這本書當中所描述的幾個英雄人物。
先說關羽。這是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后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戰敗降敵,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后還是回來了,不但仍算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三國演義》表現關羽的方法也極簡單:“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后來加上“赤兔馬”,刮骨療毒不怕疼,斬顏良,誅文丑,幾乎變得天下無敵。
國家的統治需要忠臣,需要一個能夠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忠臣,這就是諸葛亮。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火燒新野,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七擒七放孟獲,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為這種人應該相貌非凡,可書中描繪的卻十分簡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
雄,說得劉備都不敢聽,但是他沒有殺劉備,雖劉備正是他的甕中之鱉。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夢也夢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諸葛亮,與其誓不兩立,只要把諸葛亮殺了,東吳的天下就太平了。后來又發現劉備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殺劉備,至少把他留在東吳,東吳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淺,氣量狹小,非英雄也。這也與曹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還有趙子龍長坂坡單騎救主,巧用苦肉計黃蓋受罰、三江口周瑜縱火等等《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各具其態,有長有短。總的來說,讀過這本書之后我大開眼界,而以上幾人也給了我很深的感受,他們很值得我學習。
三國演義600字讀后感 篇12
《三國演義》是我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是我百讀不厭的一本書。今天我給大家介紹的是我最喜愛的人物諸葛亮。
諸葛亮,字孔明,生于181年,死于234年,享年54歲。諸葛亮一生匡扶漢室,輔佐劉備、劉禪成就霸業。真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想當初,劉備“三顧茅廬”,請得諸葛亮出山,開始了他恢復漢室的征程。諸葛亮一生很會用計謀,如:“火燒博望”、“火燒新野”、“火燒赤壁”、“空城計”等,一計連一計,計計讓人叫絕。諸葛亮一生為蜀國親率大軍南征北戰,“七擒孟獲”平定南方之亂;“六出祁山”北伐曹魏,最后積勞成疾病逝五丈原。你知道嗎?諸葛亮發明了木牛流馬為蜀國大軍運送糧食,發明了一次能發十支箭的諸葛連弩,還有傳遞信號的孔明燈。他還喜愛書法,擅長繪畫,精通音律,喜歡撫琴吟唱。各方面都那么優秀,實在是太厲害啦!
我想他小時候學習功課的時候肯定很用心,要不怎么會成為一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大軍事家呢?“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我要向他學習這種可貴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