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的讀后感怎么寫(通用19篇)
書的讀后感怎么寫 篇1
什么是讀后感?在讀過一篇文章或一本書之后,把獲得的感受、體會以及受到的教育、啟迪等寫下來,寫成的文章就叫“讀后感”。讀后感怎么寫?讀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簡述原文有關內容。
可以對故事內容稍作介紹,對人物和書進行一個整體評價。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個“簡”字,決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述所讀書、文的具體內容,而是要簡述與感想有直接關系的部分,略去與感想無關的東西原。文內容往往用3~4句話概括為宜。
(2)亮明基本觀點。
喜歡哪個故事片段,是什么感動著你,說出文章中的哪個情節(jié)吸引了你(概寫),你是怎樣被感動的,受到了怎樣的啟迪。(突出細節(jié),寫好感人點)詳寫
(3)圍繞基本觀點聯(lián)系實際。
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談談讀完這本書后,你會怎么做,或者將對你有什么改變。三者要交融一體,切忌空話、大話套話、口號。詳寫
書的讀后感怎么寫 篇2
一、 概述閱讀內容,把握適度
讀后感總是從“讀”入手,一開始就要拎出讀的內容,將其放在醒目的位置上。但拎出讀的內容不能鋪敘,篇幅不能過長,要簡潔明了,具有高度概括性。可以采用兩種常見的方法,一是概述,二是引述。概述抓住要點,切忌面面俱到。引述,可以直接或間接引述。但不管采用哪種概括方法,都要把握一個適度。內容過多了,會喧賓奪主,影響“感”的分量;內容過少了,不能看出“讀”的情況,使“感”失去支撐點。剛剛學寫讀后感,往往不能把握好適度,要么大段大段地引述所讀內容,把“讀”寫成了匯報稿;要么只有幾條筋,瘦得難看,不能反映“讀”的概況。“讀”要小于三分之一,“感”要大于三分之二。不能把握“讀”的適度,會使整個讀后感或頭重腳輕,或頭小肚大,比例失當,讓人看了很不舒服。因此,要多看看人家寫得好的讀后感,反復琢磨其中的訣竅。寫讀后感應從寫好“讀”開始,邁好第一步。
二、 拎出感受點,把握亮度
一開始學寫讀后感,不要胃口太大,寫成對整本書或整篇文章的評論,而應該從小處著眼,截取讀物中的一個小點或一個片段。因此,在概述所讀內容之后,就要水到渠成地拎出感受點,這也是寫感受的落腳點、出發(fā)點,是全文的核心所在。它像一支路標,偏離了它,就會偏離方向,誤入歧途。它又像一根紅線,既能貫穿全文,又能攏住全文。它還像一副跳板,借助它,由“讀”到“感”。說來說去,不能小看感受點,初寫讀后感,最容易忽視感受點,直接從“讀”跳到“感”上,把介于兩者之間很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隨意丟掉。可見,拎出感受點十分重要。它一般是一兩句話,有點像議論文的論點。但拎出感受點也不可隨心所欲,因為感受點是“讀”濃縮的精華,是最能打動作者的一根弦,必須慎重對待,把握一個亮度,就是說感受點要十分醒目,十分耀眼,既能吸引讀者的眼球,又能輻射全文,使整個讀后感跟著亮起來。
三、 闡述感受,把握深度
“感”的位置在讀后感中最為重要,它是全篇的主體。應該集中精力、筆墨寫好“感”。這個“感”不只是作者一個人的感受,也是讀者應獲得的感受,因此寫閱讀感受,要把握一個深度。不能浮光掠影,泛泛而談。寫好閱讀感受,使它具有一定的深度,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不要就事論事,就“讀”而談“讀”,要有明顯的針對性。要理論聯(lián)系實際,有機結合實際問題來談。與社會現(xiàn)實扣得越緊,就越具有說服力,越能打動讀者。
第二,不要架空說理,要有真情實感。讀后感的“感”,不只是來自“讀”的內容,還來自自己的情感。魯迅先生有句名言:從噴泉中涌出來的是水,從血管里流出來的是血。“水”和“血”都是液體,最大的不同不在于色彩,而在于內在質量。讀后感的感受,就是從血管里流出來的血。有真情實感,才能打動讀者,感染讀者,具有廣度和深度。
第三,不要墨守陳舊理論,要與時俱進,體現(xiàn)新意。讀后感和其他文章一樣,貴在創(chuàng)新。
四、“讀”、“感”貫通,把握梯度
寫讀后感一開始就要考慮由“讀”引出“感”,接著扣住“讀”的內容和感受點來議論,最后還要回應開頭,再次揭示“讀”和“感”的內在聯(lián)系,一脈貫通。這樣,一層一層寫下去,就像登山一樣,一個階梯一個階梯往上攀登,最后到達頂點,給人一種“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意境。這當中就要把握一個梯度,層層深入,步步推進。讀后感的結尾,再次點明“讀”和“感”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不單單是結構安排,首尾呼應,而且也是內容的深化,感情的升華。
一個適度,一個亮度,一個深度,一個梯度,就是學寫讀后感應把握的“度”,這是寫讀后感最基本的要求。我們要引導學生多讀書,讀好書,多思考感悟勤寫讀書筆記,特別是寫讀后感。初寫讀后感,不一定能達到這幾個“度”,但只要持之以恒地寫下去,一定會寫出文質兼美的讀后感來。
書的讀后感怎么寫 篇3
“讀”,是指在文章開頭交代讀了何人何文,有何感發(fā)點;“感”,是在“讀”的基礎上,通過聯(lián)想談自己的感受。而讀后感,一般采用兩種形式:一是邊述讀(交代所讀內容)邊發(fā)感;二是先述讀后發(fā)感。
寫好讀后感,除了掌握基本的文體知識外,還必須把握五個寫作步驟和注意事項。
第一,要研讀原文。
只有研讀好原文,才能對原文的內容主旨有較深刻、全面的理解和把握,才能從中有所感悟。這是學生寫好讀后感的基礎。
第二,確立感發(fā)點。
也就是文章的理論基礎或中心論點,又是寫文章的“入手處”,千萬不能馬虎。選好了這一“入手處”,文章會寫得不僅感動自己,也能感動別人。
第三,述讀與發(fā)感。
述讀,包括所讀文章的出處、篇名及作者的交代,用簡潔的話概括有關文章的內容和總體感受,也可提出明確的感發(fā)點,也有開頭交代一下所讀作品寫作背景的,目的是使讀者明白這篇讀后感的由來,要發(fā)什么感。
第四,讀后感的結尾
結尾可概括中心,總結全文,或提出問題,發(fā)表看法,發(fā)人深思。“文無定則”、內容決定形式,根據(jù)不同類型的讀后感可采用不同的結尾形式。
第五,寫讀后感常見的毛病。
①讀原文多,“無感或感少”,喧賓奪主。有的同學寫讀后感,主體部分完全是復述原文的情節(jié),或加進幾句不痛不癢的評述,這些都違反讀后感的最基本要求。
②評述原文多,“感而發(fā),牽強附會”,這類文章混淆了讀后感與文學評論的界限,把無關緊要的內容勉強地扯在一起,也是有些同學最易犯的一個毛病。
書的讀后感怎么寫 篇4
一、精讀原文,感悟內容
“感”是從讀中產(chǎn)生的,不認真讀,就不能深刻領會原文的精神實質,就不能把自己的感想激發(fā)出來。如果對原文都沒讀懂,那也就不可能寫出有價值的感想來。
怎么讀呢?要邊讀邊想,邊讀邊記。哪些地方使你激動不已,哪些地方使你感慨萬千都不要放過去。要反復讀,邊讀邊體會文章的實質,聯(lián)系自己生活的實踐,加以對照、比較,同時要在原作上作上記號,如圈、點、劃,或在空白處寫上簡略的看法等,以便讀后好查找重點之處。
二、圍繞感點,引述內容
讀后感是“讀”后所得,寫的時候要緊密結合原文,圍繞感點,適當?shù)匾鲈模屓思铱吹贸龅拇_是讀有所獲。如果脫離原文,別人就會感到莫名其妙,不知你這感受從何而來。如讀完《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就可以引用文中小女孩賣火柴給媽媽買藥或小女孩在幸福的幻想中凍死在大年夜的句子,引出自己的感點。由此可見, “感”是由“讀”而生,自然就是讀后感了。但要注意,引述原文時不能太多,有的同學在寫讀后感時,用大量的篇幅去復述原作的內容或敘述大量的事例,只在結尾發(fā)表幾句感想,這樣寫就不符合要求了,“讀后感”就變成“讀后抄”了。
三、分析材料,提煉感點
看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開雜貨鋪一樣,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腦兒地寫上去,什么都有一點,什么也不深不透,重點部分也像蜻蜓點水一樣一擦而過,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寫感受前要認真思考、分析,對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煉,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寫。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寫,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個情節(jié)、一個人物、一句閃光的語言來寫,最好是突出一點,深入挖掘,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如,在學習了《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篇文章后,我們可以抓小女孩對媽媽很有孝心這個感點,也可以抓小女孩生活悲慘這個感點,還可以抓……總之,感受越深,表達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四、聯(lián)系實際,充實內容。
結合實際,可以是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也可以是聯(lián)系自己的思想實際。一定要真正結合實際去“感”。可有些同學把讀后感寫成了檢討書,一對照,書上講的都是“光明”,自己一身都是“黑暗”。聯(lián)系實際一個重要方面是聯(lián)系思想實際,即讀了文章明白了什么,知道了應該怎樣做……比如,學了《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學生就可以聯(lián)系自己的實際,談談自己平時是如何對待父母的,自己是如何看待現(xiàn)在的幸福生活的,今后應該怎么做。
書的讀后感怎么寫 篇5
一、引——圍繞感點,引述材料
讀后感重在“感”,而這個“感”是由特定的“讀”生發(fā)的,“引”是“感”的落腳點,所謂“引”就是圍繞感點,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長的,或摘錄“引”發(fā)“感”的關鍵詞、句,或概述引發(fā)“感”的要點。不管采用哪種方式引述,“引”都要簡練、準確,有針對性。
二、議——分析材料,提練感點
在引出“讀”的內容后,要對“讀”進行一番評析。既可就事論事對所“引”的內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現(xiàn)象到本質,由個別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對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點。
三、聯(lián)——聯(lián)系實際,縱橫拓展
寫讀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論事和泛泛而談。就事論事撒不開,感不能深入,文章就過于膚淺。泛泛而談,往往使讀后感缺乏針對性,不能給人以震撼。聯(lián),就是要緊密聯(lián)系實際,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中相類似的現(xiàn)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中的相反的種種問題。既可以從大處著眼,也可以從小處入手。當然在聯(lián)系實際分析論證時,還要注意時時回扣或呼應“引”部,使“聯(lián)”與“引”“藕”斷而“絲”連。
四、結——總結全文,升華感點
總結既可以回應前文,強調感點;也可以提出希望,發(fā)出號召。不管采用哪種方式結尾,都必須與前文貫通,渾然一體。讀后感始終要受“讀”的約束,開頭要引“讀”,中間還要不時地回扣“讀”的內容,結尾也要恰當回扣“讀”的內容不放松。
當然要寫好讀后感,關鍵還要讀透材料,抓準感點。怎樣讀透材料?一般說,如果是記敘文,就要抓住人物最突出的某種品質,最有價值的語言行動或事件所包含的深刻意義;如果是議論文,就要把握中心論點;如果是寓言或哲理性的散文,就要領會其深刻的寓意。當然,讀一篇文章,感可能是多方面的,要在分析、思考的基礎上,選擇最值得發(fā)表,感受最深,見解新穎獨到,最有針對性和現(xiàn)實感的感受來寫,一篇讀后感只能容納一個感點,其他感點無論多么好,都要忍痛割愛。明智之舉是抓住一點,不及其余,并圍繞一個感點,聯(lián)系實際,談深談透。
書的讀后感怎么寫 篇6
作者憎惡的“死水”不僅僅是路旁的一個臭水溝,而是有更深刻的象征意義。從詩人聞一多創(chuàng)作、發(fā)表、出版<死水>的有關情況可看楚“死水”象征的社會現(xiàn)實:
一、從<死水>的創(chuàng)作時間看,“死水”是美國社會的象征。<死水>創(chuàng)作于1925年4月的芝加哥,華美外表的下面是污穢和罪惡。這樣的“死水”,不正是美國社會最真實的寫照嗎?
二、從<死水>的發(fā)表時間看,“死水”象征的是北洋政府。1926年3月18日,震驚中外的“三?一八”慘案發(fā)生。聞一多先生懷著滿腔義憤,聲援學生的愛國斗爭。他選擇此時發(fā)表<死水>,正是用以表達自己對北洋政府的深惡痛絕。也就是說:這個北洋政府已是“一溝絕望的死水”,“這里斷不是美的所在”,那就讓它見鬼去吧。
三、從<死水>詩集出版時間看,“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中國現(xiàn)實。1927年,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失敗了。聞一多先生對于祖國的美好希望破滅了。1928年,他編成他自己的第二部詩集,取名“死水”出版,封面與封底,采用的是通盤的黑紙。整個封面封底散發(fā)著憂郁、沉悶的氣息。人們看到這以“死水”命名的黑色詩集,心中就會浮起“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的詩句。這個時候,在聞一多先生心目中,“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中國現(xiàn)實。
詩歌中反映的厭惡、失望是作者理想中美麗的祖國形象在現(xiàn)實面前碰壁后產(chǎn)生的一種過激情緒。而隱藏在揭露丑惡的背后,是對祖國無比強烈的眷戀之情和為祖國利益而獻身的決心。
書的讀后感怎么寫 篇7
《凡卡》這篇課文是俄國作家契柯夫寫的,這是我學過的最喜歡的一篇課文,也是印象中最深刻的,它讓我心血來潮。
它敘述了主人公凡卡在莫斯科痛苦的學徒生活,反映出了舊俄時代窮苦孩子的凄慘遭遇,揭露了沙皇制度的黑暗和罪惡。讀完課文,我為凡卡的悲慘遭遇感到難過。
當我讀到“吃的呢,簡直沒有。早晨吃一點面包,午飯是稀粥,晚上又是一點面包,至于菜啦,茶啦,只有老板自己才大吃大喝。”的時候,我想到了自己,不僅有的吃,還要挑三揀四的,是在慚愧。跟凡卡相比,我覺得自己十分的幸福了呢。
當我讀到“我的生活沒有指望了,連狗都不如!”我體會到凡卡那極度痛苦的心情,頓時我仿佛看到了凡卡悲傷痛苦生活的場景,流下了淚水。
我的心顫抖著,一個九歲的孩子,才九歲!此時他應該伏在母親的懷抱中,傾聽著那充滿神奇色彩的故事。然而他那慘白的記憶中卻從未有過如此溫馨的往事,只有和爺爺一起替老爺砍圣誕樹那一段極其愉快的回憶。凡卡渴望著溫暖,期盼著歡樂,然而他仍一無所有,渴望帶來的是孤苦,期盼換來的是淚水。曾記得兒時的我在寫第一封信的時候,是在爺爺?shù)膸椭隆⒔逃袑懴铝说刂泛褪招湃说男彰嵵氐刭N上郵票,和凡卡一樣,將那寶貴的信塞入郵筒里。然而凡卡卻在昏黑的圣誕前夜,揣著驚恐的心發(fā)下了沒有郵票、沒有地址的一封“死信”。然而可憐的小凡卡仍充滿希冀,等待著這沒有歸宿的信寄到爺爺手中。哦,他分明是盼著幸福啊!淚水再一次蒙住了我的雙眼,我多么希望讓凡卡解脫這束縛。
我的一切和凡卡相比真是天籟之別啊!同凡卡相比,我深深感受到了咱們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我會更加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熱愛今天的幸福生活,珍惜這美好的一切。我要努力學習,不辜負祖國和人民對我們少年的、兒童的期望。
書的讀后感怎么寫 篇8
九歲的凡卡,本應該和我們一樣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認真地讀書的,而他卻在一個鞋匠鋪里打工,這個鞋匠主人不但沒有給小凡卡足夠的食物,反而隨時打凡卡,還讓凡卡睡在冰冷得讓人發(fā)抖的過道里,只管自己的孩子的幸福,不管凡卡的死活。如果現(xiàn)在有人像那樣對待小孩,鐵定會受到法律的制裁。但是在那個社會,社會制度是黑暗的。在莫斯科是富人的天堂,根本不是窮人呆的地方。凡卡時時處處都要受到任何人的欺侮。讀到這里,我的心情由平靜變?yōu)閼嵟骱弈遣缓侠淼纳鐣贫龋榉部ǖ拿\......
凡卡生活在一個沙俄時代黑暗的社會,像凡卡這樣命運的人成千上萬,而我們生活在社會主義新中國,衣食無憂。想到這兒,我不禁熱淚滿面,頓時感到一股暖流流遍了全身。
九歲的凡卡正在受著百般折磨,而我們卻躺在父母的懷里撒嬌;坐在空調房里吃著肯德基;在電子游戲廳里肆無忌憚地玩著游戲。我們都有慈祥的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和那個溫暖、舒適的家。他是個孤兒,沒有地方落腳。我們都有漂亮的衣服,名牌球鞋。凡卡卻只有幾件打了補丁的破衣服,打著赤腳。我們一日三餐,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凡卡卻只能啃那干巴巴的面包,喝一點稀粥,甚至沒有吃的。跟凡卡比,我們是生活在蜜罐里,卻常常不珍惜,浪費糧食。對父母一句不中聽話,還大發(fā)脾氣。學習上還覺得自己苦了、累了。這是多么的不應該。我們太幸福了!
想想《凡卡》,再想想我們。我們的心中是否應該燃起一股斗志呢?如果是,那這股斗志又是什么呢?同情但又無能為力;憎恨卻又束手無策。還是從現(xiàn)在起好好學習,將來報答祖國呢?
書的讀后感怎么寫 篇9
今日再觀聞一多先生的<死水>,似乎又有所感悟,每一次的品讀,或許都會帶來一點小小的不同。
從<死水>中,我們似乎能夠感知詩人對黑暗現(xiàn)實社會的厭惡,憎恨,灰心和失望;他對舊世界,舊事物的辛辣諷刺和無情詛咒折射出他希望打破舊世界,渴望創(chuàng)造新生活的強烈愿望。
全詩透露出詩人的感情是強烈飽滿的大義凜然,是拍案而起的義憤填膺,是嚴峻的冷酷中夾雜著火一樣的熱情。詩人先是痛斥“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寓指當時死氣沉沉,腐爛透頂?shù)暮诎瞪鐣M而“清風吹不起半點漪淪”,再次表明這是一個毫無生機,不知人情冷暖的社會,對于這樣一個缺乏生機,缺乏人情溫暖的社會,詩人毫不留戀,而是索性“不如多扔些破銅爛鐵/爽性潑你的剩菜殘羹”,以惡制惡,以毒攻毒,讓糟粕去破壞糟粕,詩人自此充滿著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義憤和興奮。
在這樣一個污濁黑暗的社會中,即便“銅成翡翠”“鐵銹桃花”“油織羅綺”“霉蒸云霞”,也斷然粉飾不了滿目瘡痍的病態(tài)社會,這種以美寫惡,以美好的事物來反襯邪惡的本質,這種鮮明的對比,使丑惡更加暴露無遺,不管在“死水”中注入什么新鮮的活力或者如何改造它,如果不從根本的體制上去加以改善,都是不可取的,都終將逃避不了泡沫破滅的美夢,即使它偶爾發(fā)出幾聲吼叫,也顯得那么聲嘶力竭而蒼白無力。
在最后的一節(jié)中,詩人再次發(fā)出“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這里斷不是美的所在”,與第一節(jié)首尾呼應,既強調“死水”腐爛透頂,死氣沉沉,不可救藥的現(xiàn)狀,又表達出詩人嫉惡如仇,憤慨絕望的心情。
然而詩人在“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后分別寫道“清風吹不起半點漪淪”“這里斷不是美的所在”,此語一出,擲地有聲,斬釘截鐵,猶如朝堂斷案,鎮(zhèn)木一響,無可置辯,也毋庸置疑,立馬宣判“死水”的罪惡死刑。詩人或用夸張描繪,或斷然否定,猶如雪上加霜,火上澆油,毫不留情地詛咒鞭撻腐敗黑暗的社會。詩人在絕望之余而生憤激之語,寫道:“不如讓給丑惡來開墾/看他造出個什么世界”,既然這樣一溝絕望的死水無法改造,無法挽救,而且腐爛透頂,惡貫滿盈,那就不如順其自然,任其滅亡。
詩人偏激尖刻的言語,巧妙地傳達了作者對黑暗現(xiàn)實和反動軍閥的咬牙徹齒之恨。在“看他造出個什么世界”的言外之意其實是說讓丑惡來開墾,只能是丑上加丑,惡上添惡,他只能把這個世界搞得烏煙瘴氣,暗無天日,只會加快他的滅亡步伐。從而迎來詩人期盼的富有生機,政治清明,充滿真善美的人情溫暖的光明社會,讓“絕望的死水”變換成“希望的活水”。
書的讀后感怎么寫 篇10
我讀過很多書,學到了很多知識,也讓我懂得了很多如何做人的道理。其中有一本書讓我受益匪淺,它就是著名作家海明威的是小說《老人與海》。
《老人與海》講述了一個故事,一位圣地亞哥的老漁夫連續(xù)八十四天沒捕到魚,被同行看成失敗者,可是他堅持不懈,終于鉤到一條大魚,大魚把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最終被老人殺死了,綁在船的另一邊。老人在歸途中一再遭到鯊魚的襲擊,但他仍然斗志昂揚,像一個角斗士在大海這殘酷的角斗場是頑強地展開搏斗,歷經(jīng)了重重艱難險阻。雖然老人捕的魚,在歸航的途中只剩下了魚頭、魚尾和一條脊骨,但絲毫沒有減退老人的堅強意志。這本書告訴了人們一個道理,人不是為了失敗而生,人可以失敗,但絕不能在意志和精神上被打敗!
以前,我做事情不順利的時候,就會退縮,有時候還會垂頭喪氣。在學習上,只要有幾次考試不理想,就失去了信心,認為自己的成績不能進步了。看來《老人與海》的主人公以頑強的毅力,想方設法,永不氣餒,最終戰(zhàn)勝鯊魚的襲擊,他依靠的就是堅定的信心。因此,如果你做任何事,不管有多少困難,只要有了堅定的信心,就成功了一半。我深受啟發(fā),心里默默發(fā)誓,我要向老人學習,樹立自己克服困難,堅持不懈學習的信心,急起直追,在期末考試中,我終于取得了優(yōu)異的成績。
故事告訴我們,在人生的長河中,不管會遇到多少艱難險阻,風風雨雨,都要以堅定的信念,頑強的意志,堅持到底、永不言棄、永不退縮的精神面對一切,我們就能贏得最終的勝利!
書的讀后感怎么寫 篇11
昨天,我讀了一個故事——《夸父追日》。這里面講述了一個震動人心的故事。
古時候,有一位大英雄,名叫夸父。他的身材很好,為人很正直,所以人們都喜歡他。那時候,很多人向太陽神祈求一個愿望,讓太陽走得慢一點,這樣他們才有更多的時間做工。看到這樣,夸父幫他們跟太陽神講。但是太陽神不要聽他的話,讀后感《《夸父追日》讀后感400字》。因此他決定要把太陽追回來。在追太陽的時候,因為口很渴,所以他死了。當太陽看到這動人的情景后,便放慢了腳步,把白天變得長了一點。
一開始讀這個故事就深深地吸引了我,特別是夸父的性格。他具有堅貞不屈的精神。在碰到困難,也就是他覺得口很渴的時候,還繼續(xù)追太陽。如果我是他,我可能不要這樣做。對我來說,他也是一個舍己為人的人。他很關心別人,會把一生的精力奉獻給人們,他是一個那么好的人。
可是,我偶爾也會想:為什么他感到口渴的時候他還追太陽?為什么要危害自己的生活呢?有時候,我們可能會認為他很笨,對不對?不管怎么說,從故事中,我們可以學到:當面對困難的時候,我們要堅持不懈,努力地試一試才有可能成功。
書的讀后感怎么寫 篇12
我是城里的孩子,整日在嬌生慣養(yǎng)中度過,不了解外面的世界,甚至有一點小脾氣,總愛以自我為中心。讀了曹文軒的《草房子》后,我才了解到鄉(xiāng)下孩子的生活和最純潔的友誼。
桑桑是這個故事的主人公,他是一個調皮、善良、具有同情心的一個小男孩,他叫了許多和他年齡相仿的好朋友:文靜聰明的紙月、想獲得別人尊重的陸鶴、家庭富有的杜小康、年事已高、善良的秦大奶奶、撐起家庭重擔的細馬,個個都是勇敢的。
鄉(xiāng)下的孩子們都很淘氣,動不動就要打架,來回拋磚頭,在我看來非常危險,特別隨便,但是,所有的孩子都是那么純真,那么可愛。
用詩一般美麗的語言,為我們描繪了一副百看不厭的江南水墨畫:金色的草房子,苦苦的艾葉,靜靜的大河,一望無際的蘆葦蕩……
純凈的美。文弱、恬靜、清純、柔和的紙月,不僅學習好,而且生性善良、懂事,她是那么完美,她的一言一行,一顰一笑,都蘊含著巨大的能量,感染和改變著周圍的每一個人,仿佛是真善美的化身。
陸鶴是個禿頂?shù)暮⒆樱31蝗藨蚺扂Q十分苦惱,孤獨,常常坐在河邊偷偷的哭泣,想盡辦法掩蓋自己的缺陷。但他從不放棄對自己尊嚴的守護,勇敢的承擔了學校參加匯演的禿頭角色,并出色的完成了任務,讓同學和老師對他刮目相看。
杜小康家曾經(jīng)是油麻地最富有的人家,生活在高大闊氣的紅門里,但是一夜之間,父親病了,為了給父親治病,他的家里變得一貧如洗,學習成績名列前茅的他,不得不輟學在家,和父親一起到離家很遠的大蘆蕩里去放鴨。
杜小康,他沒有自己憐憫自己,更沒有讓別人來憐憫他。他用稚嫩的肩頭毅然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擔,在學校門口擺起了小攤,讓每個人都看到了他堅韌之后的美麗與優(yōu)雅。杜小康的故事告訴我,富有的時候,不能浪費,不能高傲自大,貧窮的時候,也不要自卑,盡自己所能,克服種種困難,想盡一切辦法渡過難關。
這就是人性之美散發(fā)出來的獨特力量,《草房子》用這些最純真的愛告訴我們:每個人的一生都不是一帆風順的,都充滿了酸甜苦辣,苦難和幸福猶如白晝和黑夜一樣,永遠與我們相伴,當苦難來臨的時候,我們不能逃避,要滿懷希望,微笑著去面對。
草房子,洗滌人們身心的書本
書的讀后感怎么寫 篇13
英子奶奶沒有用那些特別好聽的妙詞妙句寫成長篇大論,她是用一些家常語言來表達出她自己的觀點和感受,讓各位讀者更加容易懂得自己想表達的意思。這樣也更加突出老北京的樣子,讓讀者完全的浸在自己的文字里面了。
書的讀后感怎么寫 篇14
在一篇篇辛辣的諷刺話語中,我仿佛看到了舊時被科舉毒害的懷才不遇的人們對封建頑固禮教的不滿、憤怒的吶喊。
《儒林外史》,中的周進令我印象很深。剛出場時,周進已經(jīng)六十多歲的老童生。在汶上縣做了三年西席,學生顧小舍人都進學成了秀才,他再無資格繼續(xù)教下去,淪落到薛家集觀音庵私塾中來坐館糊口,飽受秀才梅玖和舉人王進的嘲弄和冷遇。不久,他被生活所迫替一群商人當賬房,飄過貢院,觸景生情。大半生追求功名利祿卻求之不得與所受過的夾雜著悲憤的情緒一下子全部發(fā)泄出來,化作一廂老淚縱橫,一頭撞在號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讀到那里,我不禁心感酸楚,周進只就是一個代表,世上以前有多少人被封建禮教毒害,又有多少人去鉆令人費解的深奧古經(jīng)而耽誤青春,使得人性蕩然無存,尊富鄙貧,社會不得安寧!
周進道:“若得如此,便就是重生父母,我周進變驢變馬也要報效!”爬到地下就磕了幾個頭。(l)可見他已深陷科舉毒害中,不得自拔。這就是一種社會“濃厚”的風氣。
自此,周進的人生陡然發(fā)生了喜劇性變化。如果說從前沉淪落魄受盡冷眼,此后可謂春風得意一帆風順。中舉人,中進士,做御史,做學道,一路升到國子監(jiān)司業(yè)。他節(jié)節(jié)高升的仕途更加顯現(xiàn)出世態(tài)丑陋,這就是對整個士人階層和市民社會的批判。
周進用錢買來了監(jiān)生,讀一個叫范進的老童生的文章。正因無事可做,便多讀了幾遍,這才領悟到文章玄機多,變化妙,加上遭遇與自己甚就是相似,立刻產(chǎn)生共鳴。從字里行間也體現(xiàn)出對考場監(jiān)生的諷刺:他們囫圇吞棗,漫不經(jīng)心,不識人才。
其實,從辛辣的諷刺中,我還讀到了欣慰的一點,就就是已經(jīng)有人開始意識到危害,并且想要革命去改變現(xiàn)狀,這就是思想的升華。
書的讀后感怎么寫 篇15
讀了《老人與海》,我便被主人公樂觀,勇敢與執(zhí)著的硬漢形象所深深吸引。
主人公桑迪亞哥是位“背運”的老人,連續(xù)84天沒有捕到魚,第85天出海,經(jīng)過兩天三夜的搏斗,終于捕獲一條一千五百多磅的大馬林魚。然而,天有不測風云,在歸航途中,多次遭遇鯊魚襲擊,老人與鯊魚進行了殊死搏斗,結果大馬林魚還是被鯊魚吃光了,老人最后拖回家的只剩下一副光禿禿的魚骨架。在這期間,老人以非凡的勇氣,驚人的毅力,忍受著常人難以忍受的孤獨,饑餓,疲勞和傷痛,一次次地超越人類的極限。但我們從中沒有看見一滴失敗者的眼淚,卻分明看到強者失敗時高傲的微笑,他是一個硬漢,是一個雖敗猶榮的英雄。
這是一場孤獨的歷程,一個人劃著一條小船緩緩地駛向遠海,被大魚拖著在漫無方向,復雜的洋流中四處飄蕩,那種令人恐慌的迷失感,就像一個人在黑夜森林中尋找出路一樣,老人只能和自己對話,和魚對話,和大海對話。
“一個人并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盡可以把它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外在的肉體可以接受折磨,內在的意志卻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被打敗的可以是肉體,但絕不能是我們的意志。最大的敵人永遠都是自己,當一個人的意志堅不可摧時,那么便沒有任何事物會再讓你畏懼。
所謂的“背運”,從未在老人心里起過一絲漣漪,他在大海上時刻面臨著生與死的挑戰(zhàn),卻始終沒有產(chǎn)生退縮的心理。而反思我們現(xiàn)在所定義的挫折,磨難,難以跨越的荊棘,是何等的膚淺。或許,面對這些,老人的臉上只有淡淡的不屑。
盡管老人最終并沒有將大馬林魚安全地帶回家,不是最后的勝利者。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老人難道就不是一個令人崇敬的勝利者嗎?因為他至始至終,都沒有向大海,向大馬林魚,更沒有向鯊魚妥協(xié)和投降,他在精神上取得了雖敗猶榮的勝利。在暗潮洶涌的海面上,殘破的小船,冷冷的海風夾雜著濃烈的血腥味,也許這才是人真正害怕的,唯有不羈的靈魂,才能與大海對抗,與自然對抗,與命運對抗,這才是真正的偉大,即使他不曾成功過。
書的讀后感怎么寫 篇16
大家好你們還記得我嗎,對了我就是李高潤,今天我讀了張老師給我們發(fā)的大語文書上的《夸父追日》。
我先給你們講一講夸父追日的故事吧。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叫夸父的人,他很高很大,他的腰圍比一百個西湖還大呢!就別說他的身高了就算是一千個西湖豎過來然后在加上一千個泰山也不如他高,可是夸父有一個實現(xiàn)不了的愛好就是希望太陽永遠在天上,那樣的話,我們就會被渴死的,對了夸父我因為是個笨拙的巨人想不到夸父既然跑的風一樣快,一站眼的功夫就能跑兩千米,要是我們人類走的話那需要走上幾百天呢!他的胃口也是十分驚人,他既然能把黃河里的水全喝沒了呢,還不解渴,就這樣夸父他不斷的墜崖追就這樣,跑呀跑眼最后夸父活活的累死了,它的身體變成了很多的高山還有桃園,只要是快富死在那里的地方,哪里的他自就會越長越大,啊,夸父真是個為人力造福的大好人呀!
書的讀后感怎么寫 篇17
我以前很少看小說,總覺得小說無非就是以情節(jié)取勝,沒有什么大不了的,只要我想我也會寫出跌宕起伏的懸念的。我自己還就是很喜愛優(yōu)美的風花雪月,對于天馬行空的感傷也有興趣。這次就是閑來無聊翻了一下《儒林外史》,就有一種儒林外沒有史的感覺。
對于吳敬梓的這部大作,歷史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但我也有一點自己的觀點。看這本書的時候總有一點累的感覺,他跟別的小說不一樣,要十分用心的去看,要不然過了幾章之后你就會發(fā)現(xiàn)里面的故事已經(jīng)就是物就是人非了,對于這點我很糾結,正因我同時有兩點觀點了。
我一開始就覺得這有點流水賬的感覺,一個人就寫一個小故事,很像一個短篇小說集,而不就是長篇小說。這個人的故事說完了,就找個借口,比如說乘船遇到故人,回家遇到新知,緊之后那個人就會從下個故事中完全的小事,蒸發(fā)的干干凈凈,好像沒有發(fā)生過一樣。但就是這些人的關聯(lián)會在下個或者下下個故事中被運用,這就會讓人沒辦法理解啦。但就是,這么多小故事組成的這本書,說明作者的人生閱歷十分豐富,在展現(xiàn)蕓蕓眾生相時的資料也就是很齊全的,
小說在一開始就講王冕的故事,作者從那里入手,就是有很大的深意的。透過在后面的各位書生故事的閱讀,與王冕的一生比較就會顯示出作者的諷刺。王冕一生受盡磨難,勤奮苦讀,才造就他的博學多才,卻終生不入仕途。與其他的書生諸如嚴監(jiān)生,范進之類構成鮮明的比較。雖然他們有的夜很苦讀,但大多數(shù)就是那些市井無賴制備,就就是換了一身衣服搖身一變就成了秀才,卻還就是總寫雞鳴狗盜,偷雞摸狗的勾當,作者并沒有過多的寫書生們之間的政治斗爭來顯示他們之間的勾心斗角,確實透過一些小事,或者就是一些搞笑的事情來解釋他們的小丑形象的,諷刺學校過十分明顯。
讀了這本書,我能夠說只學到了一點,就就是換個角度來寫東西,任何事物都有機棉,如果就死站在一個角度就永遠不會有那種橫看成嶺側成峰感受。
書的讀后感怎么寫 篇18
傳說古代有個叫夸父的人,他曾經(jīng)跟太陽賽跑。他拿著木杖,死命的追趕太陽。途中,他感到異常地焦渴,便喝干了黃河和渭河里面所有的水,卻仍無濟于事,于是便往北想去渴一個叫大澤里面的水,但是他還沒有走到那里就在半路里渴死了。
夸父是一個有決心、有毅力的人。他死命地追趕太陽,從不放手。這種堅定不移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好好學習的。但是夸父也是一個不自量力的人,和太陽賽跑,想比太陽跑得更快?不可能!
上一個暑假的時候,我打算每天寫一篇日記,結果只寫了16篇就覺得沒有意思了。有一次,我下決心要把整個房間都打掃一遍,結果只收拾了一些書就不想再干了。等等。
這些事情都是因為我沒有毅力的表現(xiàn)。但是我卻知道取長補短的道理,我想我應該學習夸父身上的那種堅定的毅力,讓自己能夠在做事情時變得持之以恒起來。
夸父或許是人民心中的英雄,或許是后人的笑柄。但是夸父逐日這個故事正是人類征服大自然的過程中堅定信心的真實寫照。
夕陽如血,照耀著大地。有一個身材高大的人,流著汗水,咬著牙齒,死命的追趕著天空中的太陽。他的身后有一大串腳印,清楚地記錄下了這位英雄所走過的每一步……
書的讀后感怎么寫 篇19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潤了一寸土地 如果你是一現(xiàn)陽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 如果你是一個糧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 如果你是一顆最小的螺絲釘,你是否永遠堅守著你生活的崗位……"
這就是雷鋒的釘子精神,也許現(xiàn)在我們不能感受到它的偉大之處,甚至認為雷鋒是一個"傻"的人,但當讀了他的日記之后,便能了解到雷鋒是一個多么忠于黨,忠于人民,忠于國家的人.
時至今天,四十多年過去了,雷鋒精神曾激勵過多少青少年,胸懷遠大志向,活躍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各條戰(zhàn)線無私無畏,赤誠忠心地像雷鋒那樣奉獻壯麗的青春,雷鋒已經(jīng)成為"為人民服務"的楷模,開創(chuàng)社會主義新風尚的標兵,這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嗎
不僅我們受到雷鋒精神的影響,連不少外國人都受到了這股"風"的影響.一個美國商人如此說道:"雷鋒精神是人類應該有的,應把雷鋒精神弘揚到全世界.要學習雷鋒對待事業(yè)的態(tài)度,學習雷鋒刻苦學習的釘子精神,學習雷鋒關心人,愛護人,支持人,理解人的品質."
西方人和我們一樣,給予雷鋒最高的表彰,雷鋒精神與上帝共存.
無論時空如何變化,無論日月星辰如何變幻,那些決定人類向前發(fā)展的基本要素是沒有變的.所以雷鋒精神以超越時空的力量成為人類最寶貴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