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成功經驗的小故事(精選3篇)
關于成功經驗的小故事 篇1
毛澤東一生熱愛學習。少年時,他常坐在喧鬧的城門口看書。他這樣做,是為了養成讀書不受干擾的習慣。毛澤東青年求學時期,生活環境十分艱苦,他在湖南長沙第一師范學習五年半,全部費用只有169元,而且其中三分之一花在訂報上。戰爭年代,毛澤東生活非常艱苦,可他無論怎樣忙碌,也要在微弱的煤油燈下學習到深夜。解放后,毛澤東住進了中南海,他鼓勵身邊的工作人員學習文化。他提議為衛士們辦中南海機關業余學校,用自己的工資請老師,買學習用具。工作之余,毛澤東不忘督促警衛戰士學習,經常檢查警衛戰士的作業。毛澤東晚年時學習仍不放松,還堅持學習英文。有一回,毛澤東乘飛機時捧著書本學習英文,當飛機停穩后,他竟然全然不知。工作人員不忍心打擾他,坐在旁邊靜等了半個小時,毛澤東仍然緊鎖雙眉,嘴唇不出聲地動著,邊看邊讀。
關于成功經驗的小故事 篇2
1978年,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聚會。有人問其中一位:"你在哪所大學、哪所實驗室里學到了你認為最重要的東西呢?"出人意料,這位白發蒼蒼的學者回答說:"是在幼兒園。"又問:"在幼兒園里學到了什么呢?"學者答:"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伙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飯前要洗手,午飯后要休息;做了錯事要表示歉意;學習要多思考,要仔細觀察大自然。從根本上說,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這位學者的回答,代表了與會科學家的普遍看法。把科學家們的普遍看法概括起來,就是他們認為終生所學到的最主要的東西,是幼兒園老師給他們培養的良好習慣。
英國唯物主義哲學家、現代實驗科學的始祖、科學歸納法的奠基人培根,一生成就斐然。他在談到習慣時深有感觸地說:"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從幼年起就應該通過教育培養一種良好的習慣。"聯系現實生活中的人和事,再仔細分析一下,就會越發感到那些科學家的話、培根的話確實包含著深刻的道理,尤其是在學習問題上,幾乎對于每一個人都適用。如果你渴望獲得較好的學習成績,如果你渴望有效地利用時間,如果你渴望在學術上有所建樹,那么,就請你盡早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關于成功經驗的小故事 篇3
愛迪生“讀書” —— 讀書、學習要有“目標”、“志向” 偉大的科學家愛迪生,童年時被視為“低能兒”,只上過三個月學便離開了學校。十二歲那年,他當上了火車上的報童。火車每天在底特律停留幾小時,他就抓緊時間到市里最大的圖書館去讀書。不管刮風下雨,從不間斷。當時,他隨著興致所至,任意在書海里漫游,碰到一本讀一本,既沒有方向,也沒有目標。有一天,愛迪生正在埋頭讀書,一位先生走過來問:“你已讀了多少書啦?”愛迪生回答:“我讀了十五英尺書了”。先生聽后笑道:“哪有這樣計算讀書的?你剛才讀的那本書,和現在讀的這本完全不同,你是根據什么原則選擇書籍的呢?”愛迪生老老實實地回答:“我是按書架上圖書的次序讀的。我想把這圖書館里所有的書,一本接著一本都讀完。”先生認真地說:“你的志向很遠大。不過如果沒有具體的目標,學習效果是不會好的。”這席話對愛迪生觸動很大,成為他確立學習方向的一個轉機。他根據自己的愛好、興趣和專業目標,把讀書的范圍逐步歸攏到自然科學方面,特別注重電學和機械學。定向讀書,終于使他掌握了系統而扎實的知識,成為偉大的科學發明家。 學習要有志向,目標要明確。作為正邁入二十一世紀的大學生,學習目標應更加明確和遠大。
實踐證明:學習的成功,關鍵在于方向正確,目標明確,朝著一個既定目標,鍥而不舍地追求。而朝三暮四,見異思遷,是很難做成學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