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經驗的名言和事例(通用3篇)
關于經驗的名言和事例 篇1
制成了第一架望遠鏡
哥白尼是波蘭杰出的天文學家,他經過40年的天文觀測,提出了“日心說”的理論。他認為宇宙的中心是太陽,而不是地球。地球是一個普通的行星,它在自轉的同時還環繞太陽公轉。伽利略很早就相信哥白尼的“日心說”。1620xx年6月的一天,伽利略找來一段空管子,一頭嵌了一片凸面鏡,另一頭嵌了一片凹面鏡,做成了世界上第一個小天文望遠鏡。實驗證明,它可以把原來的物體放大3倍。伽利略沒有滿足,他進一步改進,又做了一個。他帶著這個望遠鏡跑到海邊,只見茫茫大海波濤翻滾,看不見一條船。可是,當他拿起望遠鏡往遠處再看時,一條船正從遠處向岸邊駛來。實踐證明,它可以放大8倍。伽利略不斷地改進和制造著,最后,他的望遠鏡可以將原物放大32倍。
證實哥白尼的“日心說”
每天晚上,伽利略都有用自己的望遠鏡觀看月亮。他看到了月亮上的高山、深谷,還有火山的裂痕。后來又開始觀看太空,探索宇宙的奧秘。他發現,銀河是由許多小星星匯集而成的。他還發現,太陽里面有黑斑,這些黑斑的位置在不斷地變化。因此他斷定,太陽本身也在自轉。伽利略埋頭觀察,以無可辯駁的事實,證明地球在圍著太陽轉,而太陽不過是一個普通的恒星,從而證明了哥白尼學說的正確。1620xx年,伽利略出版了著名的《星空使者》。人們佩服地說:“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伽利略發現了新宇宙。”
關于經驗的名言和事例 篇2
曾國藩曾在給弟弟曾國荃的一封家書中特別談到了自己一生中最難忘、難堪的四次教訓。曾國藩為什么要寫這封信給弟弟呢?原來,當時曾國荃剛消滅了太平天國,被慈禧封為湖北總督,但他在湖北境內得罪了慈禧的寵臣官文,一個月內幾次被慈禧嚴斥,同時京城大小官員也都認為他居功自傲、目中無人。這時的曾國荃可謂精神焦慮、日日失眠,甚至一度得了抑郁癥,從而萌生了退朝還鄉的念想。
看到弟弟如此消極抑郁,為了開導他,57歲的曾國藩在金陵官署給弟弟寫了一封信,痛陳自己一生引以為恥的四次重大教訓。他在信中說,自己30年來宦海浮沉,一輩子失敗不如意的事情很多很多,但主要有四件事,使他終生難忘。
第一件事是:道光十二年,到湘鄉縣考秀才,在應試中被主考官當眾斥責,說他寫的文章文理不通,秀才沒考上。第二年,他再次應縣試,僅中背榜(末名)秀才。這對文才甚為自負、恨不能與韓愈、柳宗元同代以分上下的曾國藩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打擊。但曾國藩對這件事不怨天、不尤人,反而激起他發奮讀書的信念。他說,自古以來確實有一些丑陋文章僥幸獲取功名的,但好文章絕不會被埋沒。這使他定下了每天做一篇文章,寫一首詩,看書不少于20頁的學習計劃。
第二件事是:咸豐元年(1851年),已是翰林的曾國藩向咸豐帝匯報工作,為了對工作情況進行詳細說明,他還畫了一幅圖,但這圖畫得丑陋不堪,引起了滿朝大臣的嘲笑。
第三件事是:咸豐四年(1854年)曾國藩在岳州的靖港兵敗。當時,他要跳水自殺殉國,幸虧被他的幕僚章壽麟救起,狼狽逃回后搬到城南高峰寺小住,遭到江西全省官紳的鄙夷和恥笑。
第四件事是:咸豐五年(1855年)在九江兵敗,石達開總攻湘軍水營,火燒湘軍戰船100多艘,曾國藩硬著頭皮逃到江西,又彈劾了江西的巡撫、按察使;第二年當他被圍困南昌時,江西省的官紳人人都幸災樂禍。他與江西官員的關系,更是到了幾乎沒有一個人能容得下他的地步。曾國藩形容自己的處境困窘是:“一聽到春風的怒號,心就要碎了;一看見敵人的戰船開過來,就急得繞著房子轉圈,沒有好辦法。”后來他的老鄉王闿運寫《湘軍志》時說:“曾國藩在江西實在悲苦,現在想來,仍讓人忍不住流淚。”
曾國藩在信尾對弟弟說,我平生的長進全在受挫受辱的時候。所以我現在雖然僥幸成了大名人,也不敢自詡為有本領,更不敢自以為是。你一定要咬牙立志,積蓄自己的斗志,增長自己的智慧,千萬不要從此氣餒。要想立不世之功,成不世之業,離開了“堅忍”二字是不可能的。
其實,任何人的成功都是從磨煉中得來的。挫折和失敗并不是人生中的“意外”,而是一個人成長道路上的必然,是生活中最珍貴的饋贈。
關于經驗的名言和事例 篇3
1.經驗,制造一切未來;經驗,是所有過去的成果。阿諾得
2.經驗包涵著珍貴的學問。英國
3.經驗并非發生在人們身上的事情,而是人們利用所發生的事而做的事情。赫胥黎
4.人生是介于過去和未來之間的一瞬。
5.人生如一首樂曲,要用樂感感情和直覺去譜寫,不能只按樂律行事。
6.即使斷了一根弦,其余的三根弦還是要繼續演奏。這就是人生。
7.生命是一個不斷的死亡與復活的過程。
8.生命是黑夜里的螢火蟲的一閃。
9.生活就是磨刀石。我們是被磨碎還是被磨亮,取決于我們自己。
10.人不是可以注入任何液體的空瓶子。
11.在每個人的性格中,都可以找到一些小小的黑點。
12.變化是生活的調味品。
13.所有的理論都是灰色的;只有生命的寶貴之樹是綠色的。
14.生活只是由一系列選擇與決心構成的。
15.讓你的生命成為使命,而不是一次停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