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的讀后感1500字(精選3篇)
名著的讀后感1500字 篇1
明媚的鵝黃色封面,正中間寫著--the catcher in the key 麥田里的守望者,簡單、明了、干凈的封面深深地吸引了我的眼球。帶著這部書的好奇和對封面的喜愛,我選擇了《麥田里的守望者》這部書。
《麥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國作家杰羅姆大衛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杰羅姆大衛塞林格(1919.1.1~.1.27)享年91歲,出生于美國紐約城,家境相當富裕。賽格林十五歲的時候,被父母送到賓夕法尼亞洲一個軍事學校住讀,據說《麥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關于學校的描寫,很大部分是以那所學校為背景的。這篇長篇小說是在1951年出版的,塞林格還有些短篇小說在著名刊物上發表。——以上來自百度。
《麥田里的守望者》這本書的主人公霍爾頓是出生于一個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是一名中學生,經常穿著風雨衣和戴著獵帽,不喜歡讀書,游手好閑,學校里的老師和他自己的父母讓他好好讀書,以后出人頭地,好買輛凱迪拉克的車。可是他就是不愿意聽,經常吸煙、喝酒、開口閉口都是臟話“他媽的”“混賬”等,與同學打架。在他眼中基本上沒有值得他高興的事和值得他尊敬的人,他看不慣他身邊的所有一切人和事,以至于沒有心思去讀書,總是被挨罰。4次被學校開除,第4次被開除是在快學期結束的時候,因為5門功課中,他有4門功課不及格。這次的被學校開除,他沒有被父母發現,不敢回家,就回到了紐約城游蕩。
霍爾頓是在晚上離開學校,深夜住進了一家小旅館,在旅館里看見了各種各樣、形形色色的人,讓他感到惡心反胃。因無聊,他去了夜總會一趟回來路上糊涂答應叫妓女。妓女到后,他又感到緊張而且害怕,就把妓女打發走了。接著約朋友去看電影、酒吧等地方。后來溜回家里找妹妹菲比丫頭,向她訴說自己的理想和苦悶。他對妹妹菲比說:“不管怎么樣,我老是想象一大群小孩兒在一大塊麥田里玩一種游戲,有幾千個,旁邊沒有人······我會站在一道破懸崖邊上。我要做的就是抓住每個跑向懸崖的孩子······就是當個麥田里的守望者得了。”到最后,霍爾頓回家不久,生了一場大病,病好了又被送到了某所學校,是不是想好好學習,霍爾頓對一切一點也不感興趣。
像霍爾頓一樣年齡的青春期孩子,在我們身邊隨時可見,這樣的年齡應該是天真純潔的,可是作為一名中學生的霍爾頓卻是一個吸煙、喝酒都會,滿口臟話的孩子。他的思想中,都是人與人的傾軋和猜忌,別人認為高尚的東西在他眼中統統都是一種低俗的東西。他的口中談論最多的都是酗酒、女人和性。他的心中都是迷惑,在紐約城游蕩的那幾天里,還與自己不能接受的女子交往、腦子都是頹廢灰冷的態度。
“不管怎么樣,我老是想象一大群小孩兒在一大塊麥田里玩一種游戲,有幾千個,旁邊沒有人——我是說沒有歲數大一點兒的——我只是說我。我會站在一道破懸崖邊上。我要做的就是抓住每個跑向懸崖的孩子——我是說要是他們跑起來不看方向,我就得從哪兒過來抓他們。我整天就干那種事,就是當個麥田里的守望者得了。”——來自原文。
表面上霍爾頓是個玩世不恭的壞孩子,但實際上他是有顆善良的心的孩子。從他的美好的幻想中可以看出他是希望所有的孩子都是快樂的。之所以會被看似壞孩子是因為社會風氣,他討厭所有的一切,以至于處于青春期的他用叛逆來反抗這一切。
《麥田里的守望者》的作者塞林格是通過第一人稱生動地描述了霍爾頓青少年的苦悶,彷徨的精神世界,從主人公這一側面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追求物質生活精神荒蕪的社會風氣,寫出了資本主義的實質。主人公霍爾頓是文學作品中反面形象之一,他的性格深受資本主義社會的耳濡目染,既有丑惡的一面,也有反抗現實,追求自己理想的純潔的一面。
我想:從霍爾頓的身上應該就是折射了作者自己的一面吧!內心孤獨而又一直想堅守理想。
名著的讀后感1500字 篇2
或許剛開始還在搖擺不定是否選這本書,最后還是決定閱讀。《一座城池》承襲了韓寒以往黑色幽默的寫作風格,可似乎,這部作品與他其他作品還是略有不同的。這部作品以其幽默、嘲諷、夸張、荒誕的修辭手法,揭示了社會百態、人們當“看客”成為當時的主流。
本部作品的作者是八零后代表作家韓寒,他不僅是作家這個身份,他同時是賽車手和歌手。其代表作品有《三重門》、《毒》、《零下一度》等。《一座城池》這部作品是他迄今最為滿意的作品,一部代表他文學創作最高水準的里程碑式的著作。
《一座城池》這部作品描寫“我”、“健叔”和“王超”等一群不羈青年在大學時光里的光輝歲月。“我”和健叔因一次打架事件從上海逃到一個小城鎮,我們住在旅館里,整日在這座城鎮晃蕩。后來認識了一個大學生王超。從此,王超和他的桑塔納就和我們混在一起了。“我”和健叔跟著王超去他的學校看姑娘,無意中參與一次行為藝術,這讓“我”回憶起以前的點滴。我們仍然整日在這座小城鎮閑晃,這中間也遇到過許多奇怪迷離的事情。“我”不時做著“我”的奇特的夢,想著“我”曾經的女朋友。
《一座城池》這部作品中,看上去詼諧幽默的語言,其中卻蘊含著引人深思的大道理。行文一開頭就寫“我”剛踏入小鎮就遇到電話亭的黑心老板;然后“我”與健叔在路上遇到幾百人騎車沖向火災現場圍觀;接著“我”和健叔、王超從銷贓者那里買來的電器被警察查收,他們需要扣留或罰款,然而,扣留的費用竟然可以打折,其中包括要交食宿費、管理費和教育費等在內的費用;接著因雪天路滑看不到橋前方塌陷,車沖過橋頂掉進一大塊為鋪設不知名管道而挖開的壕溝。然而,許多人歡呼雀躍的數著掉進壕溝的車輛有多少;最后,這座小鎮因爆炸而發生搶劫的恐慌。人們搶劫婚紗店、超市、銀行,連昏迷中年人身上的東西也全部被扒光了。從以上的這些事例中我們可以看出,這座小城鎮交通秩序的混亂和人們的瘋狂。在這樣的一座城池里,赤裸裸的表現了社會的現實與無奈。“我”和朋友在這座小鎮里經歷了人生百態,看到這座城池的黑暗。“美的反面不是丑惡是冷漠,信仰的反面不是異端而是冷漠,生命的反面不是死亡是冷漠。”當一輛一輛車輛掉進壕溝,人們所作出的不是及時了解當時所發生的事,而是萌生邪惡的念頭,進行瘋狂的搶劫。作者用夸張、荒誕的手法表現出現實社會的扭曲。
《一座城池》這部作品與其他作品相比,小說沒有華麗的外表修飾,而是用最簡單最通俗的語言敘寫了這座城池里的百態人生。現實社會的扭曲,人們盲目從眾的心理,社會財產的不均衡和官僚的腐敗、司法的不公正。文章的結局出乎我的意料,我原以為文章的最后會寫“我”離開小城鎮。然而,文章最后似乎有點小溫馨。或許,每個人的理想會有所差異,從而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真正屬于自己的一座城池。
名著的讀后感1500字 篇3
文學史上,有許多的經典名著將要永不垂朽,但《簡愛》這樣深深的進入人們的靈魂,它以一種不可抗拒的美感吸引了成千上萬的讀者,影響著人們的精神世界,甚至對某些人來講,影響了他們一生的作品并不多。
19世紀英國文壇“勃朗特三姐妹”之一的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說《簡·愛》,以19世紀早期英國偏遠鄉村為背景,用女主人公簡·愛的視角以自敘方式講述了一個受盡摧毀、凌辱的孤兒,如何在猶如兒童的人間地獄的孤兒院頑強地生存下去,成為一個獨立、堅強、自尊、自信的女性的成長故事。
簡·愛是個孤兒,從小寄養在舅母家中,受盡百般欺凌。后來進了慈善學校洛伍德孤兒院,靈魂和肉體都經受了苦痛的折磨。也許正是這樣才換回了簡·愛無限的信心和堅強不屈的精神,她以頑強的意志以成績優秀完成了學業。為了追求獨立生活,她受聘在桑菲爾德莊園任家庭教師。故事的重點是身份低下的家庭教師簡·愛與男主人羅切斯特之間歷經磨難的愛情。這段愛情因男女主人公懸殊的社會地位和個性的差異而充滿了激烈碰撞,也因兩人志趣相同、真誠相愛而迸發出燦爛的火花。作者以簡·愛鮮明獨特的女性視角和敘事風格娓娓道來,真實而有藝術感染力。特別是簡·愛的獨特個性和思想,愛是一個不美的,矮小的女人,但她有頑強的自尊心。在打動身為貴族的男主人公的同時,也緊緊抓住了我們讀者的心。
簡·愛作為愛情小說的女主人公是以前所未有的女性形象出現在這部十九世紀的文學作品中的。以往愛情故事的女主人公都是些美麗溫柔、高貴賢淑的女子形象。而簡·愛,她“貧窮,低微,不美,矮小”,但她擁有的一顆智慧、堅強、勇敢的心靈,使那些外在的美在這內在美面前黯然失色。更為可貴的是簡·愛并不因為自己的貧窮和外貌而自卑,相反,她勇敢堅定:“我和你的靈魂是平等的。”“我跟你一樣有靈魂,——也完全一樣有一顆心!”“我現在不是憑習俗、常規,甚至也不是憑著血肉之軀跟你講話——這是我的心靈在跟你的心靈說話,就仿佛我們都已離開了人世,兩人一同站立在上帝的跟前,彼此平等——就像我們本來就是的那樣!”
也正因為此,簡·愛敢于去愛一個社會階層遠遠高于自己的男人,更敢于主動向對方表白自己的愛情——這在當時的社會是極其大膽的。幸福不再是某個人、某個階層的專利,她屬于蕓蕓眾生的每一個人。只有兩個相互對等的靈魂才能組成一份完整的愛情,所以簡·愛堅持,自身的獨立與追求愛情的完整是不能分離的。后來,簡·愛含著悲痛離開了羅切斯特,也是基于同樣的理由,她決不能允許自己和一個有婦之夫結合在一起。那會是一份不完整的愛。如果她繼續留在羅切斯特的身邊,那她也就不會還是原來那個獨立、平等的簡·愛了。如果說簡·愛的這次離去是由于無法改變的現實而不得不做出的一次理性選擇的話,那么她最后的歸來則是她出于堅持感情的追求的又一次理性選擇。
在這里,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一個如何贏得了男貴族愛情的平民女子的蒼白的灰姑娘的故事。而是簡·愛勇敢果決的走出了灰姑娘的童話,邁向一個有著新女性、真女性的文學道路的起步。簡·愛藐視財富、社會地位和宗教的威儀,她認為,“真正的幸福,在于美好的精神世界和高尚純潔的心靈。”她的信念和行動展現出來的力量,,深打動了一代又一代讀者的心,使生活在金錢萬能的社會中的人們的靈魂得到凈化。簡·愛是,一個對自己的思想和人格有著理性認識的女性,一個對自己的幸福和情感有著堅定追求的女性,一個不再只是盲從于男人和世俗要求的女性,一個對自己的價值和情感做出了獨立判斷的女性,一個堅強獨立的女性。夏洛蒂·勃朗特創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女性形象;簡·愛發出了一個屬于女性自己的聲音——對于平等、獨立、完整、自由的堅持和追求。
夏洛蒂·勃朗特的《簡愛》這部現實主義長篇小說自1847年出版以來,以不同語言在全世界不同種族的人們中廣為流傳,經久不衰。簡·愛已作為獨立女性的經典,我希望陽光下,鮮花里有更多的簡愛走出來,不管是貧窮,還是富有;不管是美貌,還是相貌平庸,都有美好的心靈和充實的心胸,都能以獨立的人格和堅強的個性生活。
關于經典名著的讀后感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