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讀后感600字(精選13篇)
三國演義讀后感600字 篇1
讀了《三國演義》一書,使我受益匪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學名著。《三國演義》刻劃了近200個人物形象,其中最為成功的有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等人其中有庸主獻帝劉禪,氣量狹隘的周瑜,忠厚的魯肅,勇猛的張飛,重義的關羽,納賢的劉備等等,無不個極其態(tài)。這些人物給了我很深的教育。雖有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這本書當中所描述的幾個英雄人物。
先說關羽。這是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后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戰(zhàn)敗降敵,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后還是回來了,不但仍算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三國演義》表現(xiàn)關羽的方法也極簡單:“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后來加上“赤兔馬”,刮骨療毒不怕疼,斬顏良,誅文丑,幾乎變得天下無敵。
國家的統(tǒng)治需要忠臣,需要一個能夠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忠臣,這就是諸葛亮。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火燒新野,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七擒七放孟獲,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為這種人應該相貌非凡,可書中描繪的卻十分簡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
雄,說得劉備都不敢聽,但是他沒有殺劉備,雖劉備正是他的甕中之鱉。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夢也夢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諸葛亮,與其誓不兩立,只要把諸葛亮殺了,東吳的天下就太平了。后來又發(fā)現(xiàn)劉備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殺劉備,至少把他留在東吳,東吳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淺,氣量狹小,非英雄也。這也與曹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還有趙子龍長坂坡單騎救主,巧用苦肉計黃蓋受罰、三江口周瑜縱火等等《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各具其態(tài),有長有短。總的來說,讀過這本書之后我大開眼界,而以上幾人也給了我很深的感受,他們很值得我學習。
三國演義讀后感600字 篇2
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書,使我意味深長。《三國演義》是四大名著之一。這本書刻畫了200多個人物形象,把許多人物寫得淋漓盡致,比如說:劉備、關羽、曹操、諸葛亮等。這本書主要寫魏、蜀、吳三國之間發(fā)生的斗爭,這本書從東漢末年一直寫到晉朝那個時代。
劉備,從一開始的桃園三結義這個故事就讓我對劉備產生了很深的感受,他非常重情義,也很有愛心,也非常的顧全大局,就拿三顧茅廬這個故事來說,劉備為了統(tǒng)一亂世,三次才請到了諸葛亮,他的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讓我十分敬佩他。但劉備也有一個缺點,就是受到打擊不能控制自己,關羽、張飛被殺害后,他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聽諸葛亮的話,一定要攻打吳國,導致失去了一員戰(zhàn)將,如果他當時聽從諸葛亮的話,就一定能聯(lián)吳抗曹。
通過這本書,讓我學到了很多:劉備教我們什么事情都要冷靜對待。我們只要取長補短,就能戰(zhàn)勝一切困難。
三國演義讀后感600字 篇3
我認認真真地閱讀了《學雷鋒,做有道德的人》這本書。這本書讓我們學習雷鋒精神,在家庭,做個好孩子;在學校,做個好學生;在社會,做個好少年。
讀了這本書,讓我對雷鋒有了更深的了解。雷鋒是平凡的,他只是一個普通的中國人,普通的農民,普通的工人,普通的戰(zhàn)士,學歷也不高。雷鋒又是偉大的,他短暫的一生雖然只有20xx年,卻譜寫了一部壯麗的人生詩篇,樹起了一座令人景仰的思想道德豐碑。
讀了這本書,讓我深深體會到雷鋒精神是一座豐富、意蘊深刻的精神寶庫。它以其與民族傳統(tǒng)美德、社會進步潮流、黨的先進本色相契合的魅力,哺育和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人成長,內化為中國人民共有的精神財富。
讀了這本書,讓我的思想和行動有了很大的變。在家里,我會主動幫媽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洗菜,刷碗,拖地等。在學校里,對同學更加友好了,對老師更加尊敬了,更加積極地為班級、為同學服務,如上個星期級段跳繩比賽時,我雖然不是參賽選手,但我為參賽選手保管衣服,為他們吶喊助威,忙得不亦樂乎。外出游玩時,我會自覺地做到保護環(huán)境,不亂扔垃圾。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匯細流,無以成江海。”我們要由小極大,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把學雷鋒行為變成一種習慣,讓自己成為一個有良好修養(yǎng)和公德心的人。
三國演義讀后感600字 篇4
今天,我讀了《三國演義》一書,真是受益匪淺啊!《三國演義》是一部斷代體古典名著小說,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到晉代統(tǒng)一之間發(fā)生的一系列故事。
正文第一句話這樣寫道:“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句話不無道理。從周朝末年七國紛爭,并入于秦統(tǒng)一天下開始,楚漢相爭,又并入于漢……書中有上百個人物、無數(shù)的軍事謀略,加上作者本身借著歷史人物,來闡述忠、教、仁、義、愛的道理,更是深入人心。羅貫中筆下的庸主獻帝劉禪,無能之輩呂布、董卓,心胸狹窄的周瑜,長厚的魯肅,機智的孔明……這些鮮明的人物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雖有這些人物,但最令我受到感染的就是關羽。文中描述的文字極其簡單:“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后騎一匹“赤兔馬”,他降漢不降曹、秉燭夜旦、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后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刮骨療毒,斬顏良,誅文丑……幾乎變得天下無敵,他的所作所為真的是值得我們學習。
《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其所描繪每個有血有肉的人物筆法令我敬佩,抓住人物個性,突出人物的特點,還巧妙地運用了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等手法。故事中“赤壁之戰(zhàn)”令我最為激烈,使讀者都有身臨其境之感,真為作者高超的筆法折服!
《三國演義》——四大名著之一,值得同學們學習!
三國演義讀后感600字 篇5
說到袁紹兄弟(袁紹、袁術)想必會歷史的人都會偷笑。因為他們兩個人一個比一個傻,一個比一個牛。
先說說倆兄弟小時候吧!袁紹是婢出,袁術是嫡出。但袁紹品行裝得很好,而袁術卻原形畢露。所以,大家對袁紹很好,但總好像看不起袁術。袁術對這一點深感不滿,便指責大家說,你們不鳥吾,反而理吾家之敗子?大家說他傻不傻?傻,這當然是傻。傻到什么程度呢?傻到讓大家從此與他更疏遠,還常在背后說其壞話。而袁紹呢?有點牛。在兄弟相處的時候,袁紹常當眾諷刺袁術。兄弟倆的童年就如此飄過。也不免埋下仇恨。
到他們大了以后,一個叫董卓的梟雄稱帝,想“廢立”。但他失敗了,只好將皇帝踩于足下,使其聽話。這給了人們一個忠告——現(xiàn)在皇帝雖是弱不禁風,但要從名義上正面打擊,仍然是不大容易的。但袁紹夠牛,沒有吸取到這個教訓。他竟在不久之后,提出了“另立”。當然,沒人傻到會去搶做這個皇帝,個個拒絕。而袁術呢?更牛,還帶著點傻乎乎的。袁術很快表態(tài)——反對!為什么呢?因為他竟想“自立”!對于此“冤家對頭”要“自立”,袁紹當然不會給予支持。于是,袁術終于忍不住了,便自己“單身一人”,爭當皇帝。沒料,竟還真成立了一個新的政府。但當然,下面是一片反對!開始袁術還洋洋得意呢,來一個,鏟一個。但到了最后,這位“吃飽了撐著”的家伙終于撐不下去了,被人鏟光了,地盤也被移為廢墟……袁術見大勢不好,只好帶著殘兵敗將落荒而逃至深山老林。袁術那邊,就先告一段落了。
袁紹看著弟弟“自立”失敗,一邊偷笑,一邊就打消了“另立”的念頭。后來袁紹的謀士沮授與田豐提出了“挾天子以令諸侯”。這什么話?我們把他謀士的話與曹操謀士的話比較一下。曹方那邊的話是這樣的:“奉天子以令不臣。”什么意思?就是為皇上作出奉獻,供奉皇帝,以統(tǒng)一天下,使那些叛國者不得好死。而袁紹的呢?他那邊的話是說,要利用好皇上,使全天下的人都屈服于他們手下。多么罪惡的人啊!惡到連手下都那么惡!其實袁紹只是說說這建議好而已,但一直沒實施(大概舍不得軍糧吧)。可見,袁紹還是一個名符其實的吝嗇鬼。
隨后,曹操與袁紹反目發(fā)生了渡官河一戰(zhàn)。袁紹在這戰(zhàn)役時,兵力賽過曹操的三倍。但他輸了,并被殺了。因為他太自大,步步逼退曹操,不料使曹操補給更快,使自己的軍糧越來越少……而后,袁紹幾個兒子都被殺了。而袁術不攻自破,發(fā)病吐血,病死他鄉(xiāng)。
大家都佩服袁紹兩兄弟——真夠傻夠牛吧?
三國演義讀后感600字 篇6
《三國演義》這本書,剛剛看到他就對他情有獨鐘。已經(jīng)看了他幾遍了,可還是百讀不厭。《三國演義》中的每一個故事對于我來說就是一次體驗,每一頁就是另一個世界。《三國演義》對于我來說就是一次奇妙的體驗。這也許就是我這么愛讀三國演義的原因所在吧。
當我每看見一個又一個人物時,我都會興奮的在他名字加一個形容詞,比如:機智聰明的諸葛亮,勤奮好學的劉備,俠腸義膽的關羽,武功高深的趙云,膽小怕事的劉禪,一代奸雄的曹操,多才多藝的周瑜……
其中不只是人物,其中的36個故事更是讓我陶醉不已:《草船借箭》,《火燒赤壁》,《三顧茅廬》,《孔明借東風》,《趙云三進三出》,《孔明三氣周瑜》……
在其中我最喜歡的事例是《七步詩》,《七步詩》主要講述了的是,曹丕繼承曹操的王位后,對曹植的才智感到十分的嫉妒,并且又怕曹植奪走他的皇位。打算把曹植直接斬殺掉,可是后面他又想到,我和曹植是同父同母的兄弟,如果我直接斬殺他,可能會留下罵名。所以曹丕便然曹植在七步以內吟誦出一首詩。曹植便接機寫了一首詩用來諷刺曹植和曹丕兄弟之間的關系,可沒想這首詩卻因此流傳千古。
讀完了這個故事,讓我知道知道了兄弟是和睦相處的,不然就不會有好結果,所以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要和自己的兄弟,朋友不要發(fā)生矛盾。同時我也從這個故事中感受到曹植是一位有雄才大略,才華橫溢的詩人。不僅如此我還感受到曹丕的陰險狡詐,不敢和曹植光明正大的PK,而在背后搞一些小偷小摸。
雖然如此,可我在《三國演義》最喜歡的人物卻不是曹植,而是趙云。
我喜歡趙云的原因很簡單。一是因為他嘵勇善戰(zhàn)。就比如他三進三出曹營,想想曹營中至少也是有十萬多兵馬的吧,可是趙云一個人卻三進三出曹營,無人能敵,雖然不能說是毫發(fā)無損的出來,但至少沒有一個人能攔得住他。我覺得不是曹軍太弱,而是趙云太厲害。二是膽識過人,還是拿三進三出這件事來講吧。你想想,十萬多人呀,多么恐怖的數(shù)字,而趙云卻敢在十萬多人中救一個和他沒有任何血緣關系的嬰兒,這是要多大的膽呀。三是因為他這個人非常耿直,就比如:劉備要伐孫權,劉備問他有何意見?他毫不猶豫的說“:我不贊同。”
所以說他比較耿直。而且這也再次證明他膽識過人,王上都已經(jīng)想好的事他敢站出來反對。
這本書還有許多故事令人回味,也有很多人物令我們思考。《三國演義》是一部一讀就放不下的書。
三國演義讀后感600字 篇7
媽媽不止一次地在我面前啰嗦:“我國四大名著很有名,作為一個中國人你一定要多看這一類的好書,為初中做準備……”而我,由于對長篇小說不感興趣,所以除了看過《鋼鐵是怎么煉成的》以外,其他書基本上都“無一問津”。寒假期間,老媽終于“強迫”給我買了一本《三國演義》,并讓我看完后談談感想。
雖說厚厚的書讓我感覺內容太多了,但是當我看完“宴桃園豪杰三結義”之后,就迫不及待地往下看了,由于速度“過慢”,我花了六天才看完前六十回。最吸引我的當屬“用奇謀孔明借箭”這一回合。
在這一回合中,上通天文,下通地理的諸葛亮在大霧中使曹營以為有敵軍來襲,不但讓對方水軍損失幾十萬支箭,還運用自己的計謀,成功挫敗了周瑜的謀害。他知道周瑜讓他借箭的真正目的是想迫害自己,為了保證雙方的利益,便運用自己的智慧,使得周瑜無話可說,只能甘拜下風。
而在我讀完后60回合之后,最令我佩服仍然是諸葛亮,因為在《武候彈琴退仲達》這一回合中,諸葛亮在馬謖失守了街亭之后,諸葛亮竟能在如此的短的時間內運用“空城計”迷惑司馬懿,使其以為城內有軍隊而巧妙退敵。
其實這和諸葛亮對司馬懿的了解有關,因為他知道,司馬懿從來都是多疑的,對一些可能有陷阱的地方從不“跳進”去,這次,他也沒有聽從小兒子的建議,而是迅速撤軍,到最后知道了事情的原委,才后悔不已。
但是這跟諸葛亮的智慧還是分不開的,這:“空城計”如果諸葛亮沒有想出來,蜀軍亂作一團,就會被打的大敗。甚至亡國。而如果在魏軍15萬的軍馬中臉色突變,就會使司馬懿發(fā)現(xiàn)破綻,進而導致大敗。所以,諸葛亮的智慧以及沉著冷靜是能“嚇跑”對方的主要原因。
而書中其他一百多回合的故事我也不再一一列舉了。看不,媽媽叫我讀《三國演義》并不是沒有道理的啊!我現(xiàn)在只是看不慣看的太遲了。
三國演義讀后感600字 篇8
一提起諸葛亮,大家就會想起草船借箭、火燒赤壁的神機妙算,一提起劉備,大家就會想起桃園三結義、三英戰(zhàn)呂布等英雄故事。
賢能之主劉備和智能之士諸葛亮共商國家大事,會是怎樣的情景呢?這就是著名的《三國演義》。《三國演義》其中講劉備在第三次造訪諸葛亮的茅廬時,見到諸葛亮后,劉備問諸葛亮說:“現(xiàn)在漢室處在危急存亡之時,但我才疏學淺,又沒有什么計謀,請問先生您有何高見?”諸葛亮展開一張地圖,詳細地分析了天下大事,劉備聽后茅塞頓開,請求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成就霸業(yè),最終諸葛亮被劉備一片誠心打動,隨劉備出山,共同開創(chuàng)了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西蜀國。讀了這篇文章,我被劉備求賢若渴,愛才、惜才、敬才的那一片赤誠之心所震撼。同時,也被諸葛亮忠心扶漢,死而后已的精神所感動。
特別是諸葛亮雖然身居茅廬,但仍然苦心鉆研,學習兵法,分析國家大事,正如古人所說:“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諸葛亮辛勤的汗水終于沒有白費,在劉備三顧茅廬之時,終于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是金子總會發(fā)光”,這句話又一次得到驗證,只要你是金子,只要你潛心學習,總有一天你發(fā)光的。
三國演義讀后感600字 篇9
這個寒假里我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tǒng)一之間發(fā)生的故事。書中寫的劉禪,呂布、袁術、袁紹、劉表、劉璋,周瑜,魯肅,張飛、許褚、典韋,這些人物給我的印象很是深刻。
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關羽,因為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溫酒斬華雄中這些故事都是耳熟能詳?shù)模液芘宸P羽能殺掉那么多厲害的人。
三國里最有智謀的非諸葛亮不可,因為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七星燈,以空城計退司馬懿,以錦囊妙計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所以諸葛亮讓我很佩服。
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為奸雄,他說劉備與他是并世英雄,說得劉備都不敢聽,但是他沒有殺劉備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周瑜眼中只有諸葛亮,與諸葛亮誓不兩立,周瑜還說:“只要把諸葛亮殺了,東吳的天下就太平了。”后來周瑜又發(fā)現(xiàn)劉備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殺劉備,想把劉備留在東吳,東吳的天下也太平了。我感覺周瑜氣量狹小,不像一個英雄。劉備很重視人才,起初趙云并不是劉備手下的大將,但他仍十分器重趙云,幾次留他后,他終于歸到了劉備門下。后來,多虧趙云單槍匹馬從曹營救出了阿斗,才使阿斗脫險。所以這些事例讓我知道劉備很重視人才,趙云對劉備很忠誠。
三國演義讓我學到:要善于聽取別人的意見,曹操赤壁之戰(zhàn)之所以會敗,我覺得還是因為曹操沒有聽取并接受別人的意見,所以讓我知道一定要聽取別人的意見。三國給了我許多啟發(fā),也讓我開始對歷史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人要足智多謀,不能野蠻行事,做事還要三思而后行。
《三國演義》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千姿百態(tài),各長有短,總的來說,讀過這本書之后我大開眼界,而以上幾人也給了我很深的感受。讓我知道了,人有所長,必有所短,不應以善小而不為,以惡小而為之的道理。這真是一本值得品讀的書啊!
三國演義讀后感600字 篇10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一部三國多少熱血豪杰,多少經(jīng)典故事!其中《桃園三結義》是我印象最深的一章。“劉備、張飛、關羽”小說里最有名的三位英雄豪杰。想知道他們是怎么認識,什么時候認識的嗎?
劉玄德家里很窮,每天只能靠賣草鞋為生。有一天,劉玄德剛賣完草鞋,看見了文榜,就唉聲嘆氣,然后有人問:“大丈夫不去為國家出力,在這嘆什么氣?”劉玄德說:“我本是漢室宗親,今見黃巾大亂,但是不可以殺賊安民,只能恨自己無能,所以才嘆氣。”劉玄德之后才知道,這個人姓張名飛,字翼德。
之后,倆人一起到村店中飲酒,之后又見到了一位壯漢,推著車子,來到店里休息,并且大聲叫來小二快去拿酒來,好讓他去投軍。劉玄德一見,便邀請他一塊座,并問他的名字,大家應該都知道,這人不是別人,正是關云長,關羽。三人一起到張飛的莊上,一起談論大事,看見越談越投合,就決定結為兄弟,張飛的莊后有一桃花林,桃花開的正旺。次日,三人便在桃林結為兄弟......
這一結義,就有了很多的故事。三人互相照顧、同床睡覺,雖然不是親兄弟,但是和親兄弟一樣親。可從《諸葛亮智算華容,關云長義釋曹操》看出,諸葛亮知道關羽是不會殺曹操,可是劉玄德卻不知道,關羽空手回營,便讓諸葛亮賜死,劉玄德在旁邊求情說,三人結義時,說同年同月同日死,請諸葛亮記過,將功贖罪,孔明才才饒了關羽一死。
劉、關、張三人雖誓說同年同月同日死,但關羽卻第一個死的。關羽帶著大兒子關興去應戰(zhàn)敵人,但是卻被孫權用計抓獲,被抓后,關羽關興寧死不服,便英年早逝了。劉備和張飛知道后心中憤怒難平,便要起兵征東吳,可是張飛因為對將士們不好,平時又打又罵,被范疆和張達陷害,取了道級給孫權。百家筆記網(wǎng)劉備得知后,心中十分惱火,誓死也要殺了孫權,扎營七百里外,要征伐孫權。可是劉備最終沒有聽孔明的話,病死了。劉、關、張三人就這樣與世長辭了。
關、劉、張這三人就是因為關羽,讓他兩人也喪命。可見的三人的義氣有多重,每個人都是有勇有謀的好漢,但又因為他們的深情厚誼毀于一旦。雖然是晉王司馬炎統(tǒng)領了三國。但劉、關、張的故事卻在我的心中回蕩。
這三位英雄,憑借著自己的努力守衛(wèi)國家,不辭辛苦。他們各有各的特點。張飛性格直爽,但重情義。關羽驍勇善戰(zhàn),劉備有勇有謀,他們都在為國家而戰(zhàn)斗。
歲月悠悠,桃花開謝,當年的桃園早就湮滅在歷史的長河中,可是桃園結義的精神情懷,永遠烙刻在中華民族的血脈里。《桃園三結義》我最喜歡的文章!
作者:濰坊市坊子實驗學校六年級 魯雅婷
指導教師點評:小作者在《三國演義》選取了《桃園三結義》這個大家耳熟能詳?shù)墓适聦懽x后感,可見劉關張三人那種真誠的兄弟情誼和為拯救家國、拋頭顱灑熱血的偉大精神打動了她。“歲月悠悠,桃花開謝”時光流逝,劉關張三人雖然已經(jīng)煙消云散,可是他們與國與家的擔當責任的意識,卻成為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美德。
三國演義讀后感600字 篇11
在我的讀書生涯中,我的啟蒙書籍就是《三國演義》,三國演義是我開始獲得讀書的樂趣。俗話說讀好書,好讀書。在這古代的小說的熏陶下我獲得了十分大的樂趣。
《三國演義》講述的是一件的發(fā)生在東漢末年的事,那時候群雄并起,唯有曹操獲得了天子,奉天子以令諸侯。在人人都想獲得天子的情況下為什么只有曹操獲得了天子呢?這個問題引起了我對《三國演義》的探索之情。
人人都說曹操是一個奸雄,我卻不這么認為,我認為曹操是個真英雄,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奸是對忠來說的,而在那群雄紛爭的年代里誰奸、忠呢?從當時當?shù)氐娜藖碚f,對象是漢朝皇帝,是劉家。從當時當?shù)貪h朝的臣民說,對漢朝、對劉家不忠的是奸臣。但從整個歷史,從此時此地的人來說,一非漢朝臣民,二非漢帝近屬,硬給曹操戴上奸臣帽子,為漢獻帝喊冤,并不是沒有道理。但是,問題也不簡單,盡管過了多少朝代,甚至到了今天,還是有人對曹操奪取劉氏家族政權有意見,豈不可怪。
說怪,其實也不怪,其中還有個道理。
國家這一理念是近代才形成的,古代的人對國家的觀念并不那樣具體。政府比較具體的象征是皇帝,有了皇帝,也就算有了政府了,既而也就會有統(tǒng)一的安定的局面。沒有皇帝,沒有政府,天下就大亂了。所以,在古代“忠君愛國”這四個字總是連用的。要愛國就得忠君,不忠君也就是不愛國,皇帝沒有了,也就失去了忠的對象,也就失去了和平、統(tǒng)一、安定的秩序。至于皇帝是什么人,什么樣子,那倒關系不大。重要的是要有一個統(tǒng)一的政府。所以曹操就是想讓全國統(tǒng)一,這偉大的理想就需要耍一點奸招這是肯定的。我就不相信劉備沒有耍過奸招,所以說曹操是奸雄是不科學的。
曹操掌握了漢獻帝這一重要人物,建立了政府,頒布法令,也就適應了廣大人民要求統(tǒng)一、和平的愿望,符合了時代要求。奉天子以令諸侯這一政策,造成了瓦解敵人的軍事優(yōu)勢,壯大了力量,鞏固了統(tǒng)治。同時,也繼承了漢朝的政治遺產,利用了漢朝的政治機構和人才,逐步建立安定的秩序,頒布法規(guī),發(fā)展生產,得到人民的擁護。同樣,江東孫權這一家,雖然割據(jù)江南,卻還用漢朝官職,用這塊名號辦事。四川的劉備更是自稱漢朝宗室,用這名號來罵曹操是賣國賊。這幾家的宗旨其實是一樣的。直到曹丕稱帝以后,這兩家才先后稱帝。要說曹操挾漢帝就是奸臣,那么,到過來,曹操不挾,還是會有人挾的。曹操用上這個名號,從公元196年到220xx年,幫助漢朝多延續(xù)了20xx年。要是曹操不挾,如他自己所說的,“正不知有幾人稱帝,幾人稱王。”中原地區(qū)的分裂的局面延長了,民不聊生。正因為人心思漢,所以漢朝這個名號還可以繼續(xù)利用,曹操一生不稱帝,到曹丕繼位,經(jīng)過曹操二十多年的經(jīng)營,內部鞏固了,另一面,蜀、吳一時也攻打不下來,才摘了舊名號,另起新名號。
就在我悟出了這一點以后,和我爸爸爭論,爸爸見我言之有理就說:“服了你啦!”這是我找到了看書與閱讀的快樂。
閱讀是可以令人快樂的,更是可以增加自己內心涵養(yǎng)的一種休閑,所以閱讀時我快樂,因為我悟出了閱讀的真諦。
三國演義讀后感600字 篇12
諸葛亮在歷史上是赫赫有名的人物。他智慧過人、聰明絕頂、無所不精,但是最終卻“出師未捷身先死”,未能光復漢室。縱觀一生,他與蜀漢國運緊緊相連。我認為:諸葛亮的智慧使得蜀漢成為三國之一,但也正是由于他對于智慧的過分自負,使得蜀漢兵疲民敝,最終滅亡。
諸葛亮本人的才能是毋庸置疑的。他“隆重作對”,未出茅廬已知天下三分;出山之后,馬上帶領劉備的軍隊以弱勝強,打了一場漂亮的勝仗;后來還成功地聯(lián)吳抗曹,實現(xiàn)三分天下。在這一過程中,諸葛亮彰顯了他無與倫比的個人能力,但也暴露出了他的缺點。
其一便是他做不到知人善任。赤壁之戰(zhàn)時,諸葛亮明知曹操對關羽有恩,關羽又極其重恩重義,卻偏偏安排關羽在華容道上,白白喪失了捉拿曹操的絕佳機會。據(jù)此來看,曹操揚鞭大笑是有一定道理的。諸葛亮神機妙算,能將曹操步步逼往華容道絕境,卻終究因為自己用人不當讓曹操得以生還。他夜觀天象發(fā)現(xiàn)曹操未合身亡,卻不曾想到這天象正是緣于自己的缺點:不會識人,不會用人。
其二便是他的事必躬親。諸葛亮為人極其認真謹慎,無論多小的事情都不容許差錯。他太倚重自己的個人能力,以至于事無巨細,必親自過問。結果將自己弄得精疲力竭,早早離開人世。作為丞相,他需要做的應該是統(tǒng)領大局,至于細節(jié)就交給不同的人去做也未嘗不可。而他卻在主持國事的同時又帶兵打仗,不光拖垮了自己,更使得蜀漢后期人才匱乏,后繼無人。他雖然是人才,卻不會培養(yǎng)人才;他的能力成就了他,卻也害了他和他的國家。
其三便是他的心浮氣躁,主要表現(xiàn)在劉備白帝城托孤之后。諸葛亮一心想在有生之年完成劉備遺愿,因此頻繁征戰(zhàn),力圖攻下中原。此時他的智慧被過于強烈的愿望與情感所蒙蔽,如當年的劉備。劉備因關羽的死不顧聯(lián)吳抗曹的戰(zhàn)略而攻打東吳,結果大敗而歸;諸葛亮因劉備的死不顧蜀國遠遠弱于曹魏的事實,六出祁山,使得蜀漢國力難以恢復,自己也累死在五丈原。這兩次的感情用事,使得蜀漢由盛轉衰,由衰轉危。需要與民休息,發(fā)展生產的蜀漢連年進行毫無意義的征戰(zhàn),窮兵黷武的諸葛亮忘了自己所看重的天命。最終如司馬懿所說“不識天數(shù),強要相侵,理宜殄滅”。結果也是自負才能,逆天而行,自取其敗而已。
總體看來,諸葛亮也是聰明半世,糊涂半世。周瑜自負,自負到不能容忍別人比自己更聰明而吐血身亡;諸葛亮更自負,自負到對任何人都不放心的程度,自負到想單憑自己的智慧一統(tǒng)天下。最終“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精神可嘉,行為不可取。
三國演義讀后感600字 篇13
《三國演義》通過描寫了東漢末年魏·蜀·吳三國的爭霸之事,體現(xiàn)了天下大勢久分必合,合久必分的真理,讀完全書,掩卷長思,最吸引我的還是書中的人物。
自古以來,得民心者得天下,就如《隆中對》中所說,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孫權具有江東三世,劉備憑何能與他們爭強,除了一個大漢皇叔的身份,他也不過是一個小老百姓罷了。憑什么能讓百姓歸心,憑什么能讓臥龍,鳳雛盡為他所用,原因只在人心二字。因為他對百姓好,寧天下人負我,我也不負天下人,寧日行十里也不棄百姓于不顧,所以百姓愿意跟著他。因為他待手下好,思賢若渴禮賢下士,三顧茅廬就是最好的證明,所以能讓諸葛亮和手下諸位將領為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一切皆因他的仁愛。
劉備是仁的代表。
相較劉備,我則更偏愛諸葛亮,羽扇綸巾,八尺男兒,僅二十七歲之齡就擁有安邦定國之才,三國中的孔明實在是一個讓人無法不著迷的人物。未出茅廬而知天下三分·博望用兵·舌戰(zhàn)群儒·巧借東風·平定荊益·七擒孟獲······自他在這本書中出現(xiàn),所成就的每一件事都可被千古傳誦。更難得的是他的忠心,為報劉備知遇之恩,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事事親力親為,即使明知后主昏庸無能,他也不取而代之,反而是更盡心竭力的興復漢室。他出山時曾說待功成之后必當歸隱,但最后卻在五丈原丟了性命,有一首詩曾嘆“身未升騰思退步,功成應憶去時言。只因先主叮嚀后,星落秋風五丈原。”正因為他這些品質,所以我分外敬重他。白居易贊他”托孤既受殷勤禮,報國還傾忠義心“。
雖然他沒有成功扭轉三國歸晉的結局,但他已成功改變了三國,沒有他,就沒有這個我心中的三國。
諸葛亮是智的化身。
憑心而論,其實我并不欣賞關羽其人,他的傲慢,他的自視清高,都讓我無法從心里尊敬這個被萬人景仰的關公。但他的義是我所不能否認的。他可以為了兄弟之誼放棄高官厚祿,過五關斬六將,只為和兄長并肩作戰(zhàn)。他也能為了以前的恩義,冒著砍頭的危險,華容道義釋曹操。
關羽是義的詮釋。
三國中的人物各有千秋,正是他們構筑了這段傳奇,讓無數(shù)人沉醉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