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我去過;高山人家,我到過,但沒有到過像“雷打牛”村這樣海拔三千多米的高山,沒有像這次這樣在高山人家一住就是幾天,與高山人同吃同住同勞動過。這次借落實“百畝馬鈴薯種繁基地”的機會在會東縣淌塘鄉的“雷打牛”村住下來,總算對高山人的生活習慣和高山人的種種難況有了全面了解。
衣
“雷打牛”這個高山村落的男女們在穿作上最突出的特點是無論男女都離不了一件氈褂和一頂黃軍帽。
男人除氈褂外還有一襲披氈。披氈是男人身份和家庭富有狀況的象征。身份高貴和家庭富有的男人,那披氈不僅做得長,而且比一般人的厚實和寬大得多。披氈平時勞動是舍不得穿的,只有在閑耍、聚會、走親訪友和吃酒(指參加結婚和喪葬酒席)時才穿。
老年婦女到如今還喜歡穿偏襟衣服,這種偏襟衣服是老人們自己用手工裁剪縫制的。
在服飾上老年婦女和年輕婦女還有一個不同點,就是老年婦女不戴帽子而喜歡包帕子。這種帕子短則丈把,長則兩三丈。一般都是黑顏色的土布,家庭富有的人家則是那種黑色的綢緞布料。
婦女們圍巾的圍法與其他地方的婦女也有區別。她們的圍巾既不是圍在頭上,也不是圍在脖子上,而是對角折成三角形后,從頭上戴著的黃軍帽上往下圍,最后在下頦處打個結。這種圍法的好處是既可防止頭上戴著的黃軍帽被風卷走,又可起到保護面部皮膚的作用。
食
“雷打牛”村由于地處海拔三千多米的高寒山區,除生產洋芋、蕎子、燕麥外,連玉米都不能出產,因而這里的主食是洋芋。
但是,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明顯提高。現在,無論你走到哪家,主人家都會煮大米飯給你吃,除非你提出來要吃洋芋,否則的話,主人家是絕不會讓你吃洋芋的。
在這個地方,吃飯時婦女是不得上桌與客人同桌的,無論你歲數多大,輩份多高,都不得與客人同桌吃飯。
陪客是男人的事情,女人則負責給客人倒酒和添飯。她們要待客人們吃完后,將客人吃剩下的飯菜端到廚房里去重新熱熱后再吃。在我的眼里,這個地方男尊女卑的思想仍然很嚴重,別的不說,光從吃飯這樁事上就可以看出來了。
住
第一次到這里的人,你只要一踏進農戶家,就會被這院子里到處亂竄的雞豬牛羊馬騾驢、看家狗和遍地畜糞嚇倒,讓你根本不敢進屋。
那股刺鼻的糞臭味,你只要一進屋,它就會緊緊跟著你。尤其是吃飯的時候,那一股股時濃時淡的糞臭味讓你再有多香的美食都無法下咽,甚至連吃下去的東西都被它熏得直往外冒。
住房分為東西箱房和堂屋。東西箱房大都是主人家和孩子們住的。堂屋主要用于接客人。堂屋的下方進大門的右邊一般都是火塘,正面是神龕,供奉香火和祖先靈位。
正房的左右兩邊,大都是畜圈和廚房。畜圈樓上一般是用于堆放洋芋、蘿卜,有的人家則在畜圈樓上鋪一兩張床用于接待客人。
行
在這個地方,我看出門是最惱火的了,無論到哪里都得一步步走去。吃點用點什么的,得趕著馬幫翻山越嶺到幾十里外的集市上去馱來,或是背回來。
村子中和通向山外的一條條窄窄的土路上到處是新鮮的或是踩碎了的畜糞和厚厚的灰塵,風起時黃灰和著糞末滿天飛,嗆得人喘不過氣來。
城里人時新爬山,而生活在這里的人卻天天盼望著能有一條公路通到村子里,出門有點平路可走,有車可坐,買點賣點什么用不著人背馬馱。這里的老百姓最盼望的事就是能早日通車,把山里的東西運到山外去變成錢,把需要的東西運進來。
沒到過這里的人不知道,來過的人就能體會到村民們盼通車的急切心情了。那一坡上一坡下的山路繞過了一座又一座山,仿佛沒有盡頭似的。不要說背東西,就是打空手走一趟也是夠累人的了。
我自認為是一個走路可以,爬山也不錯的人,但這里的路,這里的山,走過一次爬過一回就不想再有第二回了。那個滋味啊,非語言文字可以形容,只有親身體會才能明白。
※本文作者:涼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