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我們并不匱乏“交付”的勇氣,而我們缺少的是支老師這份“堅守”的執著。——題記
在2007湖北省小學語文“精心預設與精彩生成”教學觀摩會上,支玉恒老師的兩節課再次引起轟動。其中,《母愛如斯》一課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母愛如斯》的教學流程極其簡單,只有兩個大的步驟:一是“用有效的方法讀一次課文,然后讓學生說說自己想說的話”;二是“在學生談了初讀課文的理解后,問學生還想學什么,然后按照學生的想法再讀課文。”如此而已,無非是“說想說的話”“做想做的事”。少了問題的束縛,少了要求的羈絆,學生的思維因自由而活躍,語言因開放而靈動,所以,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充滿了活力的精彩課堂。同樣是關注學生主體,平時我們也大張旗鼓地談“主體性”,我們也努力在課堂上體現這種“主體性”,我們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想怎么讀就怎么讀”……但是,我們的課堂卻沒有這樣的精彩。這是為什么?
帶著這樣的疑惑,再次翻開聽課筆記,努力于無痕之中覺察大師的精心:“會讀書的同學要做到別人問不問,都應有一種想說的沖動,要有這樣一種習慣。”——這是支老師在啟發學生“說自己想說的話”。“會讀書”本身不是“要求”,但我從中讀出了與“要求”相關的內容。
一、“會讀書”是評價,也是目標
所謂“想說的沖動”,是希望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但希望往往是無力的,一般情況下,學生并不愿意主動表達自己的看法,而一旦給希望插上了“翅膀”——激勵性評價,它就會變成自覺自愿的動力,因為評價在這里已經變成了可以催人奮進的目標。
俄羅斯有句諺語“不是蜜,但它可以粘住一切的是語言。”在課堂上,我們都希望用蜜一般的評價粘住學生。如果說當學生有上好表現的時候,我們可以用“你很會讀書!”“你真棒!”這樣的語言來激勵這需要關懷與真誠的話,那么,在我們還沒有看到學生有上佳表現的時候,也能用“甜蜜的語言粘住學生”,這就需要教師的慷慨與智慧了。支老師就是這樣一位慷慨與智慧的人。
二、“會讀書”是方法,更是習慣
會讀書的人“不會放過每一個細節”,不會把“給(ji)予”讀成“給(gei)予”,不會把“彌留”讀成“彌補”;
會讀書的人特別“注意停頓,關注標點”,知道“沒有標點的時候也有停頓”;
會讀書的人善于“抓極富表現力的詞深入體會文章思想感情”,能在“一下子”與“幾十次”的比較中,感受母愛的包容,能在“剛……就……”的短促中,激起情感的波瀾;
會讀書的人“珍惜自己的感受”,對于“感受強烈,記憶深刻的句子”,在讀的時候,就“可以背了”;
會讀書的人不會忘記多問“為什么這樣寫?”所以能在體會文章思想感情的同時,領悟到“側面描寫”,“比照反襯”,“排比貫穿”,“一線串珠”的精妙,以及文中“只有分號,沒有句號”的意蘊;
會讀書的人不會把文中的“你”局限于作者,或者某一個人,卻“能在文中讀出一個自己”;
會讀書的人懂得“上帝給人一張嘴,卻給人兩只手”的道理,努力在“仿照課文中每一段的句式,寫自己記憶中最深刻的事”的訓練中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
會讀書的人“要做到別人問不問,都應該有一種想說的沖動”;
會讀書的人“知道自己讀懂了什么,還應該讀些什么”;
會讀書的人首先是想讀書的人,深知“機會屬于自己不會太多”;
會讀書的人是自信的人,“不管什么時候都敢于站起來嘗試”,而且是“站在講臺上當著全班同學”,甚至是“站在臺前面向一千多聽課的老師”;
會讀書的人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摘到想要的‘桃子’”;
會讀書的人“決不輕言放棄”;
……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經指出:“教師之主導作用,蓋在善于引導啟迪,使學生自奮其力,自致其用。”這一精辟見解說明,教學成功的秘訣,在于學生有一股發自內心的學習的信念和認真琢磨的興趣,學生的“力”要使其“自奮”,“用”要使其“自致”,因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信心需要教師的引導、啟發和辛勤培育。
※本文作者:清月寒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