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走出那個我出生的地方,有可能我一輩子都不知道世界上還有餃子這個東西。也許你不會相信,但是我說的是實話。以前在我出生的那個地方,我從來就沒有看到過什么餃子。這些年偶爾回家也偶爾看到過別人所說的餃子,但是在我眼里那怎么可以叫餃子,不就是面團(tuán)里面包點東西嘛。在我開始接觸餃子的那個時候算起,餃子能夠在我心里占著重要的一席,因為它的味道還因為它的造型。看來,一種東西拿出來有人喜歡、欣賞、品味,畢竟是需要時間的。餃子在中國人平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可見這玩意的群眾基礎(chǔ)有多深了。
背祖離宗走出來正確于否暫且不論,知道了一種叫餃子的東西,我覺得自己的眼界開闊了。一輩子不知道餃子是何物,在現(xiàn)在的我看來人這樣活著太不可思議了。如果翻開餃子的歷史,我不知道自己該對故鄉(xiāng)說些什么。也許你會告訴我中國地大物博,一些人不吃餃子不知道餃子何足掛齒。我不這樣覺得,如果一輩子不知道在中國有一種可以吃的東西叫餃子,我會哭!
餃子,讓我們在回味中看看它的歷史吧。據(jù)有關(guān)文獻(xiàn)記載:餃子作為中國人獨創(chuàng)的一種食品,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看來餃子也可稱得上是“老不死”了。北齊文學(xué)家顏之推說:“今之餛鈍,形如幅月,天下之通食也。”這種型似月形的餛鈍其實就是餃子。那時餃子煮熟后,不是用笊籬撈出來,而是連湯帶餃子一塊兒盛在碗里,因而當(dāng)時人們把餃子叫作“餛鈍”。如今不少地方仍是連湯帶餃子一塊吃,湯中還要放一些蝦皮、韭菜之類的佐料,與今日餛鈍的吃法一樣。大約到了唐朝,才時興餃子煮熟后撈在盤里來吃。宋代,已有“角子”一詞,它是后來“餃子”一詞的詞源,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國年間仍可見到。直到現(xiàn)在,一些地方仍流行“角子”的叫法。我國北方的回族人和部分地區(qū)的漢族人也有把餃子叫作“扁食”的。在有些地方有人把手包的肉餡餃子稱為扁食,而把用手捏出花折兒的素餡餃于稱為煮餃。在中國南方的很多地方,你還可以看到放在油里煎的餃子,叫煎餃。夜幕下,來幾許煎餃幾瓶啤酒,約三五好友慢慢享用,這是誰都可以享受得起的快樂。
餃子因為貼近生活,漸漸地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剝離的一種食品。每逢佳節(jié),不少地方的人們都要吃餃子。尤其是北方,逢年過節(jié),親人團(tuán)聚,都喜歡包餃子。特別是春節(jié)包餃子更是不可少的項目。除了餃子的味美,還有餃子形如元寶,寄托了人們“招財進(jìn)寶”的心愿;餃子有餡,不僅包含了人們把各種各樣的期望,還隱藏了中國人含蓄的為人準(zhǔn)則。所以餃子已不單是供人食用的美食,而且是寄托精神的載體。如在餃子中放糖,誰吃到就意味著“生活甜蜜”;放花生,意味著“長生不老”等等。餃子,不愧是一首美妙的生活樂曲。
在餃子的吃法上也各有特點。山西人喜歡吃“肉少菜多餡”的,北京、山東等地方的人喜歡吃“一個肉丸餡”的,天津、河北人喜歡吃“水打餡”的,東北人喜歡將肉末于煽后再用好湯浸泡做餡的,并事先將餃子包好凍起來,隨吃隨煮方便省事;內(nèi)蒙,黑龍江的達(dá)斡爾族人喜歡將餃子放在粉絲湯中煮,連吃帶喝;河南某些地區(qū)有人在除夕夜將餃子與面條共煮的習(xí)俗,美其名曰“金絲穿元寶”;陜西的“銀線吊葫蘆”,湖北的“龍虎斗”,也都是這種將餃子與面條同煮共食的雅稱;豫西一帶還有將餃子與粉皮同煮,名曰:粉皮餃子;也有在大年初一吃素餃子,有一年平安無事之意。一個泱泱大國,吃的方法之豐富就不單單是餃子這一種東西嘍。
餃子在地方名點中也不得不要說一說,它也是構(gòu)成中華美食最主要元素之一。著名的如:遼寧老邊餃子玉潤玲瓏,味美適口;陜西的酸湯水餃,酸辣出頭,湯餃并和,風(fēng)味獨特;天津白記水餃薄皮大餡,清香不膩;河北的老二位餃子油而不膩,鮮香適口;黑龍江白魚水餃薄皮餡大,味道鮮香;內(nèi)蒙古羊肉餃光亮透明,口味咸鮮;山東的高湯小餃小巧精細(xì),吊人胃口;江西的仁海棠餃餡松;廣西的馬蹄米粉餃皮薄、色白,清甜爽脆等等。真是不勝枚舉。
※本文作者:龔崎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