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中短篇哲理散文:了解自己比了解什么都重要
偉大的心靈,在這個世界更喜歡獨白,自己與自己說話。所謂輝煌的人生,不過是欲望的囚徒。——叔本華
有許多人——我指的是那些無足輕重的人——僅僅生活于現在;而另一些人則又沉湎于未來,總是憂心忡忡,愁思滿腹。很少有人能夠在兩個極端之間保持平衡,那些寄希望于未來,為之奮斗并僅僅生活于未來的人,對那種即將來臨的事物總是翹首以待,急不可耐,仿佛這是栽種一經到手便可獲得幸福的東西,盡管那些人聰明絕頂,氣質非凡。
我們既不應該讓未來牽掛而思緒不寧,焦慮企盼,也不應該沉湎于對往事的追悔惋惜,而應該牢牢記住,惟有現在才是實在的確定的,未來總是無一例外地使我們的希望落空,過去也常與我們曾經預料的相去甚遠。只有現在是真實可行的,它是惟一富有現實性的時刻,正是在這絕無僅有的時刻,我們的生存才是真實的。因此,我們應當永遠為此而充滿歡樂,給它以應有的歡迎,并盡情享受這每一時刻——由于充分意識到它的價值而擺脫了痛苦和煩惱的快樂。倘若我們對過去希望的落空愁眉不展,而對未來的前景焦躁不安,我們將無法做到這一點。
拒斥當下的幸福時刻,或由于為陳年往事懊惱,為未來憂心忡忡,而妨礙了眼前的幸福,均屬于愚蠢之至。
讓我們記住塞涅卡的忠告,愉快地度過每一天,我們全部生命仿佛就在這每一天中:“讓我們盡可能愉快地迎接它,這是我們惟一真實的時刻。”
一個人倘若總是處于一種戒備狀態,那么,他便永無安寧之時。
一個人心靈的寧靜越是不為恐懼所侵擾就越是可能為欲望和期待所騷動。一個人惟有當他拋棄一切虛偽自負,并且求之于非矯飾的赤裸的存在時,方可達到心靈的寧靜,而這種心靈的寧靜正是人類幸福的根基。
一個人若無所事事,則很難保持其心靈的寧靜。
對于人生的經驗可以被看作是一本教科書,通過對它的反思、評判,我們將獲益匪淺。如果僅有豐富的經驗而不對之進行反省,也得不到大量的知識。
這里,我們要提出一個忠告——每晚入睡前反省你白天所做的一切。
亞里士多德的名言:“幸福意味著自我滿足。”
追逐名利,飲酒狂歡,生活奢侈,所有這些都是通往幸福之路的最大障礙。
一個人惟有當他獨自一個人時,他才是他自己;倘若他不喜歡獨處,那么,他必不熱愛自由;因為只有當他孤獨無依時,他才真正是自由的。
對于獨居,是歡迎、忍耐還是逃避,要依據一個人的個人價值的大小來決定,——當一個人獨自一個時,可憐的人體驗到的是他的全部不幸,而聰明人喜歡的卻是獨居的高尚偉大,簡言之,每個人都將成為他自己。
一個人的價值越大,他越是發現他所得到的遠不及他所失去的多,而獲利的則是對方。
一個人不可能與除他自身外的任何人——甚至包括他的朋友或生活伴侶——完全和諧一致。個性差異、氣質迥然常常或多或少會引起不和——盡管這種不和可能是極輕微的。
思想真正的平靜,靈魂深處的安寧以及身體的健康,所有這一切是世間所能給予的最大幸福,而這一切也只有在獨居中才能獲得,而這種平靜和安寧作為一種持恒的心境,惟有身處絕對幽靜之處方可達到。
應當讓年輕人從小就接受獨處的訓練,因為這是通往幸福和心靈寧靜的必經之路。
一個人在這樣的條件下必定生活得很幸福。
如果一個人聰明機智,那么,一個伙伴便足矣。如果你只與普通人打交道,那么,擁有大量的伙伴就是恰當的,這樣你就可以讓他們協同工作,以獲得更大的利益,這正從管弦樂隊中得到的啟發。
拉布呂耶爾說:“愛交際才真正是危險的,甚至是致命的。”
無需與他人為伴,僅僅依靠自己是交好運的重要因素。因為幾乎我們遭受的全部不幸都源于與他人的交往。正如我曾說過的,這種交往破壞了思想的平靜,而在幸福的各種要素中,身體健康是首要的,其次便是思想的平靜。若無適度的孤獨,思想的平靜也是不可能的。拒斥社交是一個人所能夠做的最明智的事情。
圣·皮埃爾有一句非常精彩而透辟的著名論斷:“節省食物是強健身體的手段,舍棄社交是心靈安寧的途徑。”
不能說喜愛獨處是人類本性的一種原始特征,毋寧說是經驗和反省的結果。隨著時光的流逝,人的經驗隨著理智能力的發展而日漸豐富,他對自身經驗的反省也隨之越發深刻。
偉大的天才——人類真正的導師——從不關心他人之間的那種持久的交往關系,這是天才的秉性。這些偉大天才們的天職是引導人類越過茫茫的謬誤大海而達到真理的殿堂。
偉大人物命中注定要成為孤獨者——盡管他也多次為此命運而深感痛苦,卻又總是選擇它,因為成為孤獨者的命運,畢竟要比成為精鄙者的命運要少一些痛苦。
六十歲之后,對孤獨的偏愛漸漸成為一種真正的、自然的天性;因為,在這個年齡,一切愛好與興趣都溶為對孤獨的偏好。甚至最強烈的沖動——與女人交往的愛好——也很少有或者根本沒有作用了。這是暮年的無性狀態,它為某種自我滿足提供了基礎并逐漸解除了與他人交往的全部欲望。一旦克服無數幻覺和愚蠢,生命的富有朝氣的年華便逝去了。一個人不再有任何希望翼、謀劃和目的。他所歸屬的那一代已經消失,而新的一代已經成長起來,并認為根本不屬于富有生氣的一類人。于是,當我們步入垂暮之年時,時光飛逝,我們寧愿為理智奉獻自己的余年,而不愿沉湎于生活的現實之中。
賀拉斯說:“幸福并不意味著事事如意。”
與世隔絕有許多長處,也有若干缺憾與煩惱。但是,這種缺憾與煩惱與社會的缺陷相比,畢竟是微不足道的。因此,任何真正有自身價值的人,獨自一人生活要比與他人一起生活好得多。
在與世隔絕的各種長處中,有一點最易被我們所認識,這就是:“當人們整日閉門不出時,他們的身體變得極為敏感,以致于哪怕極輕微的氣流也足以使其生病。我們的情緒也同樣如此,長期與世隔絕使之變得如此敏感,以致最偶然的一件小事,最尋常的一句話,最不經意的一瞥,也能激動我們或者傷害我們的感情——而這一切則從不為那些生活于紛繁嘈雜之中的人所留意。”
社會恰如一團熊熊烈火——聰明人因與之保持適當的距離而得以取暖;傻瓜則不是因靠的太近而被灼傷,而是抱怨火的灼燙而逃逸,以致于孤零零地忍受嚴寒的煎熬。
妒忌是人的天性,它可以很快變成一種邪惡,并引導致不幸和痛苦。我們應當把它當作幸福生活的大敵,像壓抑制止任何惡念一樣,熄滅中燒的妒火。這是塞涅卡給予我們的忠告。正如他正確地指出的那樣,“拿自己的命運與別人的幸運相比,是一種自我折磨,若能避免此種苦行,我們將會滿意自己所擁有的一切。”
“如果別人生活得似乎比我們要好,那么,想一想還有多少人身陷窘境。”當真正的災難降臨于我們時,最見效的安慰——雖然它也產生于像妒忌這樣的同樣根源——恰恰是想到了還有比我們遭遇更不幸的人;其次,是想到世界上那些與我們處于相同命運的人——他們分擔了我們的不幸和災難。
倘若遭人妒忌,你就應當與心懷妒意的人保持一定距離,并且,盡可能避免與之發生關系。這樣,在你與他們之間便形成一條難以逾越的鴻溝。這一點若你做不到,那么,就泰然自若地迎戰他們的攻擊。在后一種情況下,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是最好的辦法。一般來說,人們都是這么做的。
意大利格言:“欲騎須仔細備鞍,上馬則勇往之前。”
在你將一個計劃付諸實施之前,需要經過周密而審慎的考慮;并且,即使你經過深思熟慮,人類本身的不完善性也會造成種種局限。然而,一旦作出決定并可能開始工作,你就必須堅持到底,并做出成就。既不要讓新想法干擾已經作出的決定,也不要對可能遇到的危險顧慮重重。
如果你失敗了,那也因為人類事物本身就是充滿僥幸和失誤的游戲。連蘇格拉底這位偉大的智者也需要他守護神的忠告,以便在有關他自己的個人事物中正確行事,或者,至少不要犯錯誤。這證明人類理智不能完全勝任它所承當的重擔。
在災難已經發生,因而無法改變的情況下,你就不應再悔不當初,更不應去想用這樣或那樣的方法或許就能避免它。因為這種反省只能徒增自己的痛苦而使之無法忍受,這樣,你將會變成一個自我折磨者。我們將清楚地明白所發生的一切都是必然的結果,因而是不可避免的。
當你的不幸來自你自己的輕率或愚昧時,或者,至少是部分地由于你自己的錯誤所導致時,考慮如何去避免這種輕率或錯誤則是有益的。盡管這是個極敏感的問題,但經常反身思考——一種自律的恰當形式——將會使我們今后變得更加聰明,更加完善。
我們千萬不要杞人憂天,徒傷腦筋,而要沉著地從容不迫地考慮問題,雖然這個問題并不具體地與我們有關。
早晨是一天之始,萬物都是那么清新而富有生機。這時,我們感到自己強健有力,各種能力運用自如。因此,要珍惜早晨的寶貴時光,不要貪睡懶覺,不要將它空耗在無益的事物或無聊的空談之中。在某種意義上,清晨時光就是生命的本質。每一天都是一次短暫的生命:萬物蘇醒、獲得一次新生;每一個清晨都是一次初始,爾后萬物都要靜止安息,睡眠如同一次暫時的死亡。
有時候我們一味地沉湎對所處困境的郁悶焦慮的考慮之中,過分地渲染了所感受的種種困難。對那些令人不快的事采取一種漠然置之的態度則要明智的多。惟其如此,我們才能在困難面前應付自如。
偶然地考慮一下可怕的災難也是有益的——這樣一些災難時常可能會發生的——盡管實際上它們已經發生了,因而我們對現實生活中經常發生的小災小難更容易承受得多。這也是我們回想那從未發生過的災難時聊以自慰的東西。
對于每一個思想高尚的人來說,最重要的是避免被個人事務和世俗煩惱所糾纏而不能自拔,從而排斥更有價值的事物。因為,那才真正失去了生活的目的。
塞涅卡說,服從理智就是使萬物從屬于你,自制也是我們自身力量的體現。萬一發生最糟糕的情況,使我們遭受不幸。我們也能緩和、減輕其嚴重性。
我們必須限定我們的希望冀,抑制我們的欲望,緩解我們的憤怒。并要記住,個人所能得到的僅是他應具有的東西的極少部分。另一方面,每個人在其一生中都必然遭受若干次災難的折磨。總之,我們必須忍耐和克制。在一切有識之士中,凡能合理支配的人,皆平和地度過一生時光,不要總是讓貪欲來煩惱你。
戰勝困難就是充分體驗生存的快樂,無論我們將在何處碰到障礙,不論在生活中、社交中、工作中,還是在精神的勞作——亦即在試圖左右其對象的精神探尋中。斗爭以及勝利永遠會給人帶來快樂。倘若一個人沒有振奮自己的機會,就應該盡可能創造機會,并且,依據他個人的能力和嗜好決定自己是去打獵還是玩臺球,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了結束那令人難以忍受的死氣沉沉的靜止狀態。正如我們指出的,當你無所事事時,很難保持悠然閑靜的心情。
鍛煉身體使之強健的方法,是在身體狀況良好時,參加大量的勞動——既鍛煉整個身體,也鍛煉身體的各個部位。
體力可以通過大量運動而得到強化,但神經則不然,神經的過度使用會導致衰竭。因此,一方面,我們可以借一切適合的方法訓練體力;另一方面,應當注意盡可能不要使神經過于疲憊。
絕不能在進行劇烈的體力鍛煉時使用大腦,或者在進行劇烈的體力鍛煉之后立即使用大腦。因為,運動神經在這方面與感覺神經是一樣的。當我們的腿或臂感到疲乏時,這種感覺的真正發源地在大腦中。這就是為什么肌肉只有同大腦相聯系才能處于自覺主動的運動狀況,才能產生疲乏感的原因。換言之,肢體的活動依賴于大腦。顯然,如果在同一時刻迫使大腦既進行劇烈的體力訓練,又進行理智思考,或兩種活動間隔時間太短,那么,大腦肯定會受到損害。
此外,輕微的體力活動有益于呼吸器官,并能產生一種更純更多的氧化物供給主動脈,再由主動脈將新鮮血液輸送至大腦。
十分重要的是讓大腦得到充分休息。這是大腦恢復功能必需的,因為,睡眠對于人來說,如同給鐘上發條一樣。這一適度是直接隨大腦的發育和活動而變化的。超過了這個度就是浪費時間。因為,倘若如此,那么,睡眠的時間越長,其熟睡的適度就越低。
一般來說,一年中的每一個月都會對我們的健康的身體狀態,甚至對精神產生特殊而直接的影響。這是一種以氣候為轉移的影響。
※本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