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的詩歌——《奉和驪山高頂寓目應制》
《奉和驪山高頂寓目應制》原文
步輦陟山巔,山高入紫煙。
忠臣還捧日,圣后欲捫天。
迥識平陵樹,低看華岳蓮。
帝鄉應不遠,空見白云懸。
《奉和驪山高頂寓目應制》作者簡介
李嶠(644~713) ,唐代詩人。字巨山。趙州贊皇(今屬河北)人。少有才名。李嶠對唐代律詩和歌行的發展有一定的作用與影響。他前與王勃、楊炯相接,又和杜審言、崔融、蘇味道并稱“文章四友”。七言歌行現存《汾陰行》一首,詠漢武帝祀汾陰后土賦《秋風辭》事,寫盛衰興亡之感,最為當時傳誦。
感恩的詩歌——《奉和驪山高頂寓目應制》
《奉和驪山高頂寓目應制》原文
步輦陟山巔,山高入紫煙。
忠臣還捧日,圣后欲捫天。
迥識平陵樹,低看華岳蓮。
帝鄉應不遠,空見白云懸。
《奉和驪山高頂寓目應制》作者簡介
李嶠(644~713) ,唐代詩人。字巨山。趙州贊皇(今屬河北)人。少有才名。李嶠對唐代律詩和歌行的發展有一定的作用與影響。他前與王勃、楊炯相接,又和杜審言、崔融、蘇味道并稱“文章四友”。七言歌行現存《汾陰行》一首,詠漢武帝祀汾陰后土賦《秋風辭》事,寫盛衰興亡之感,最為當時傳誦。
《山亭夏日》原文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山亭夏日》賞析這是一首描寫夏日風光的七言絕句。首句起得似乎平平,但仔細玩味陰濃二字,不獨狀樹之繁茂,且又暗示此時正是夏日午時前后,烈日炎炎...
《甘露殿侍宴應制》原文月宇臨丹地,云窗網碧紗。御筵陳桂醑,天酒酌榴花。水向浮橋直,城連禁苑斜。承恩恣歡賞,歸路滿煙霞。《甘露殿侍宴應制》作者簡介李嶠(644~713) ,唐代詩人。字巨山。趙州贊皇(今屬河北)人。少有才名。
《相思》原文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相思》賞析這是借詠物而寄相思的詩。起句因物起興,語雖單純,卻富于想象;接著以設問寄語,意味深長地寄托情思;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誼,表面似乎囑人相思,背面卻深寓自身相...
《宣城郡內登望》原文借問下車日,匪直望舒圓。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蒼然。山積陵陽阻,溪流春谷泉。威紆距遙甸,巉巖帶遠天。切切陰風暮,桑柘起寒煙。悵望心已極,惝怳魂屢遷。結發倦為旅,平生早事邊。誰規鼎食盛,寧要狐白鮮。
《送劉師服》原文夏半陰氣始,淅然云景秋。蟬聲入客耳,驚起不可留。草草具盤饌,不待酒獻酬。士生為名累,有似魚中鉤。赍材入市賣,貴者恒難售。豈不畏憔悴,為功忌中休。勉哉耘其業,以待歲晚收。
《江南逢李龜年》原文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江南逢李龜年》賞析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詩人雖然是在追憶往昔與李龜年的接觸,流露的卻是對開元全盛日的深情懷念。
《登樂游原》原文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登樂游原》賞析這是一首登高望遠,即景抒情的詩。首二句寫驅車登古原的原因:是向晚意不適。后二句寫登上古原觸景生情,精神上得到一種享受和滿足。
《竹里館》原文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竹里館》賞析這是一首寫隱者的閑適生活情趣的詩。這首小詩總共四句。拆開來看,既無動人的景語,也無動人的情語;既找不到哪個字是詩眼,也很難說哪一句是警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