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散文朗誦技巧2篇
朗讀者在朗誦過程中既要注意自己的語言在語調、節奏、停頓、抑揚頓挫等方面一定要符合語法規范和民族使用習慣,從而使聽者聽得清、聽得懂,又要在對朗誦材料充分理解的基礎上,對語言再現從語調、節奏、停頓、抑揚頓挫等方面進行個性化的藝術處理。要朗誦好一篇作品,一方面要深刻透徹地把握作品的內容,另一方面,則要合理地運用各種藝術手段,準確地表達出作品的內在含義,二者缺一不可。常用的基本表達手段有:停頓、重音、語速、語調。1.停頓指語句或詞語之間聲音上的間歇。停頓的作用,一是呼吸換氣的自然需要。二是用來表示語句間區分、轉折、呼應、遞進等各種關系,有助于聽眾理解文意。三是為了充分表達思想感情。2.重音是指那些在表情達意上起重要作用的字、詞或短語在朗誦時要加以強調的技巧。重音是體現語句目的的重要手段。3.語速是指語言節奏的快慢變化,朗誦時的語速與文章的思想內容相聯系,是表達作品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一般說來,熱烈,歡快、興奮、緊張、激昂、憤怒、駁斥、申辯的地方速度要快一些;平靜、失望、莊重、悲傷、沉重、追憶的地方速度要慢一些。而一般的敘述、說明、議論則用中速。4.語調指語句聲音高低升降的變化。語調主要有四種:升調、降調、平調、曲調。再次,朗誦時的態勢語也不容忽視。從藝術再現的角度來說,朗誦時態勢語運用得好,可以將朗誦達到最高水平。朗誦具有表演性,適當運用態勢語,可加強語勢,有助于情感的表達,否則會顯得呆板。朗誦運用手勢,要少而精,自然、果斷、舒展,形體姿態要端莊大方,彬彬有禮、自如灑脫。朗誦者的目光要保持神采,用豐富明快的眼神使朗誦更生動、傳神,并注意臺上臺下目光的交流。
詩歌散文朗誦技巧(2):
一、把握詩歌思想內容,確定情感基調。
誦讀現代詩,首先必須把握其思想內容,根據思想內容,確 定情感基調。如《再別康橋》,寫的是離愁別緒,其情感基調定在一個“愁”字上,而且,這愁,不是哀 愁,不是濃愁,而是輕淡的柔愁,愁中又帶有一絲對康橋美景的沉醉,帶有一絲對母校眷戀的深情。
二、根據情感的需要,確立語速。
詩歌誦讀的語速,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如果表現的內容是歡快的、 激動的或緊張的,速度要快一些;表現的內容是悲痛的低沉的或抒情的,速度要慢一些;表現的內容是平 鋪直述的,速度采取中等為宜。”比如,《再別康橋》與《我愛這土地》的語速要慢一些。 在同一首詩歌當中,語速并非一成不變。詩歌情感有發展,語速隨之有變化。
如聞一多《發現》一詩: 我來了,我喊一聲,迸著血淚, “這不是我的中華,不對,不對!” 我來了,因為我聽見你叫我; c鞭著時間的罡風,擎一把火, 我來了,不知道是一場空喜。 我會見的是噩夢,哪里是你? 那是恐怖,是噩夢掛著懸崖,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愛! 我追問青天,逼迫八面的風, 我問,拳頭擂著大地的赤胸, 總問不出消息,我哭著叫你! 嘔出一顆心來,你在我心里! 作者一步步發現,一步步追問,節奏愈來愈緊,痛苦愈來愈深。最后,在漚心瀝血之中終于發現,祖 國原來珍藏在自己心底。
因此,這首詩的語速應是:慢→快→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