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散文朗誦技巧2篇
三、根據詩歌意境,確定輕讀重讀及音長音短。
詩歌誦讀,有輕有重,有音長音短,才能將詩歌情感 強調出來,才能將詩歌的韻味體現出現,字詞句的輕重及音長音短,要根據詩歌內容、意境來判斷。
如《再 別康橋》: 輕輕地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地來; 我輕輕地招手, 作別西天的云彩。 這整節詩比較輕柔,但輕柔之中依然有強調部分。
其中,下畫雙線部分可稍讀重一些;而下畫單線部 分的三個“輕輕”雖然屬于這節詩中重點強調的部分,但根據詩歌意境來看,不能重讀。
那么該怎么處理 呢?我們可以這樣處理:語速放緩慢,聲音稍微拉長。這樣,兩種強調處理,各有不同,一種重讀,一種輕 讀拉長,“歌”的韻味便出來了。 四、根據語境的關系,確定詩句的停頓。詩歌誦讀,需要正確處理好停頓。節奏自然鮮明,詩歌才富 有韻律美。
“一般說來,頓號后的停頓最短,逗號后的停頓長一點,分號和冒號后的停頓再長一點,句號、 問號、感嘆號和省略號后的停頓更長一些。”
對于標點符號處的停頓我們容易判斷,那么,無標點符號之 處又如何停頓呢?
我們要明白的是,古詩有節拍停頓,現代詩也有節拍停頓。
一般是“兩個音節一拍或三個 音節一拍”,如顧城的《一代人》: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 有時需根據詩歌內容和語意關系來斷定。比如聞一多的《紅燭》最后一節,一般性的處理可能會是這 樣: 紅燭/啊! “莫問/收獲,//但問/耕耘。” 然而如果我們仔細分析詩歌內容、意境,會發現這樣的處理不太合適。
詩人借詠頌燃燒的紅燭寓志, 在反復吟詠之后明志,表示要以“莫問收獲,但問耕耘”的執著態度對待人生。所以,最后一節的處理, 應有別于本詩其他章節。
這是本詩的高潮部分,每一字都非常重要,每一字都寓含作者的情與志。為了體 現每一字的力度,在誦讀時,我們這樣處理比較合適: 紅/燭/啊! “莫/問/收/獲,//但問/耕/耘。” 如此處理,一字一頓,一字一拍,更能準確地突出詩人的志向及志向的堅定。
總的說來,現代詩歌誦讀,不同于一般的課文朗讀,它具有很濃的表演性。它需要讀者掌握一定的技 巧,將情感投入其中,反復吟詠,方能漸入佳境,最終達到“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