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朗誦技巧
散文結構布局多種多樣,有橫式的,有縱式的;有逐層深入的,有曲折迂回的。
例如袁鷹的散文《井岡翠竹》以毛竹的功績為線索,圍繞這根主線,作者回憶過去,展望未來,熱情歌頌了中國人民的革命氣節和革命精神,是一篇縱式結構文章。而魯迅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則分別描述了百草園和三味書屋,是一篇對比結構的橫式散文。
散文的結體式樣很多,寫法多樣,但無論什么散文都是形散神聚,總是有一條清晰的線索貫穿全文,統領全篇。要么是自始至終有一種充沛的激情來描寫感人肺腑的人和事,使全文渾然一體。
例如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一文,作者向人展現的是一種激昂的愛國主義、國際主義之情;要么是以一些寓意深邃的話語統領全文,如柯巖的《嵐山情思》就是以周總理病重時的一句情深意切的話為主旨進行構思的。朗誦時應根據文章的主題和發展線索,用停頓的長短來顯示文章的結構變化及語脈發展,用重音和語調來突出主題,使語脈清晰,聚而不散。
我們以朱自清先生的《匆匆》為例進行散文朗誦的具體分析
匆 匆
朱自清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是有人偷了他們罷:那是誰?又藏在何處呢?是他們自己逃走了罷:現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們給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確乎是漸漸空虛了。在默默里算著,八千多日子已經從我手中溜去;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我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
去的盡管去了,來的盡管來著;去來的中間,又怎樣地匆匆呢?早上我起來的時候,小屋里射進兩三方斜斜的太陽。太陽他有腳啊,輕輕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著旋轉。于是——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覺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他又從遮挽著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上跨過,從我腳邊飛去了。等我睜開眼和太陽再見,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著面嘆息。但是新來的日子的影兒又開始在嘆息里閃過了。
在逃去如飛的日子里,在千門萬戶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罷了,只有匆匆罷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我留著些什么痕跡呢?我何曾留著像游絲樣的痕跡呢?我赤裸裸來到這世界,轉眼間也將赤裸裸的回去罷?但不能平的,為什么偏要白白走這一遭。
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
朱自清的散文詩《匆匆》寫于一九二二年三月二十八日。時是“五四”落潮期,現實不斷給作者以失望。但是詩人在彷徨中并不甘心沉淪,他站在他的“中和主義”立場上執著地追求著。他認為:“生活中的各種過程都有它獨立的意義和價值——每一剎那有每一剎那的意義與價值!每一剎那在持續的時間里,有它相當的位置。”因此,他要“一步一步踏在泥土上,打下深深的腳印”以求得“段落的滿足”。全文在淡淡的哀愁中透出作者心靈不平的低訴,這也反映了“五四”落潮期知識青年的普遍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