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邦彥——《大酺》
【年代】:宋
【作者】:周邦彥——《大酺》
【內(nèi)容】:
對宿煙收,春禽靜,飛雨時鳴高屋。
墻頭青玉旆,洗鉛霜都盡,嫩梢相觸。
潤逼琴絲,寒侵枕障,蟲網(wǎng)吹黏簾竹。
郵亭無人處,聽檐聲不斷,困眠初熟。
奈愁極頻驚,夢輕難記,自憐幽獨。
行人歸意速,最先念、流潦妨車轂。
無奈向、蘭成憔悴,樂廣清羸,等閑時、易傷心目。
未怪平陽客,雙淚落、笛中哀曲。
況蕭索青蕪國,紅糝鋪地,門外荊桃如菽。
夜游共誰秉燭?
【作者】:
周邦彥(1056-1121)字美成,號清真居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他懂音樂,能自作曲,向來被認為是北宋末年的大詞人。其詞多寫男女之情,講究形式格律和語言技巧,對詞的發(fā)展頗有影響。有《片玉詞》。
【注釋】:
宿煙:隔夜之煙霧。
收:散開。
青玉旆:比喻竹枝。
鉛霜:竹枝上的粉。
潤逼琴絲:因氣候潤濕,琴弦也變得松弛。
郵亭:館舍。
流潦:路上的積水。
車轂:車輪。
怎奈向:無奈。
蘭成:指詩人庾信、庾信本仕南朝,出使西魏被留不放還,欲歸不得。
衛(wèi)玠:晉名士。玠從豫章下都,因負盛名,觀者如堵,玠不堪其勞,成病而死,時人謂“看殺衛(wèi)玠。”
平陽客:指東漢經(jīng)學(xué)家馬融,融獨臥平陽,聞笛聲而感傷,作《長笛賦》。
青蕪國:雜草叢生的地方。
紅糝:糝,米粒,此喻指落花。
荊桃:櫻桃。
菽:豆類。
【賞析】:
這首詞全篇俱寫雨中情景,因雨而興悲,抒發(fā)了作者宦游異鄉(xiāng)、欲歸不得的飄泊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