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jié)詩句——《迎新春·嶰管變青律》
《迎新春·嶰管變青律》原文
嶰管變青律,帝里陽和新布。
晴景回輕煦,慶嘉節(jié)、當三五。
列華燈、千門萬戶。
遍九陌、羅綺香風微度。
十里然絳樹。鰲山聳、喧天瀟鼓。
漸天如水,素月當午。
香徑里、絕纓擲果無數(shù)。
更闌燭影花陰下,少年人、往往奇遇。
太平時、朝野多歡民康阜。
隨分良聚,堪對此景,爭忍獨醒歸去。
《迎新春·嶰管變青律》賞析
這首詞,寫都城開封元宵盛況。一起以節(jié)令之變換,點出帝京新春和暖。接著寫天氣晴朗更使氣候宜人.“慶嘉節(jié)、當三五”,實寫具體的佳節(jié)之歡。十五元宵,實際上是燈節(jié),“列華燈”三句,鋪寫家家張燈結彩,而賞燈人之眾之多,卻是暗寫,以“羅綺”“香風”代替男女人群。“九陌”“十里”極言其廣。“十里”三句,再寫燈的張掛在高高低低處,而配合著音樂演奏。“蕭”代表管樂器,“鼓”代表板樂器,都是適合在熱鬧場中吹打的。上片是極寫元宵的氣候、燈景、樂器,而人卻只是在這環(huán)境中以衣錦飄香、若隱若現(xiàn)地浮動著,可謂虛中有實,似少實多,以某些特征而代表全人,而人又是“遍九陌”之多的。
下片以“天”接“天”,從“喧天簫鼓”過渡到“漸天如水”,一“漸”宇,拉開了時間的線索。時候不早了,“天如水”,天清而靜。“素月當午”,月照正中。人自賞燈來,又轉入各自尋覓所歡。“絕纓擲果無數(shù)”,用了兩個典故,“絕纓”指楚莊王宴會時,一將酒醉戲其美人,美人絕(摘下)其冠纓。莊王不計其過,令大家皆絕纓,后得其效死力的故事。“擲果”故事出自西晉,文學家潘岳美姿容,每出門,老嫗以果擲之滿車。形容美男子為婦人所愛慕。這里說此二艷遇故事,但已非一人之艷遇,而是“無數(shù)”之多。“更闌”二句,寫景極美,寫事動人。“燭影花陰”,明明暗暗,朦朦朧朧,“少年人、往往奇遇”,有多少風流韻事,然而樂而不淫,就此煞住。“太平”二句,推廣開來,寫當時承平氣象。這里,我們可以祝穆《方輿勝覽》記載范鎮(zhèn)的話,說明這首詞的史料價值。辭云:“范蜀公嘗曰:‘仁宗四十二年太平,鎮(zhèn)在翰苑十余載,不能出一語詠歌,乃于耆卿詞見之。’”又黃裳在《書樂章集后》稱:“予觀柳氏樂章,喜其能道嘉祐中太平氣象,如觀杜甫詩。典雅文華,無所不有。是時予方為兒,猶想見其風俗歡聲和氣,洋溢道路之間,動植咸若。令人歌柳詞,聞其聲,聽其詞,如丁斯時,使人慨然有感。嗚呼!太平氣象,柳能一寫于樂章,所謂詞人盛世之黼藻,豈可廢耶!”以(《演山集》)從這些評述中,可以看出柳永描寫都市風光、承平景象,有其特殊成就。詞的最后,對景“爭忍獨醒歸去”,是樂而忘返了。
這首詞,以鋪敘見長,氣象渲染,濃淡適宜。寫景則時疏時密,用典則結合時宜。人物都是在良辰美景中出現(xiàn)而又活躍著的,呈現(xiàn)出太平景象,一結更是含有歡樂常保的意義,后樂無窮。
《迎新春·嶰管變青律》作者簡介
柳永(984?一1053?),字耆卿,初名三變,福建崇安人。他是大量作慢詞的第一個詞人,在詞的發(fā)展上有重大的貢獻。仕途坎坷,景祐元年(IO34)約五十歲才中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世稱柳屯田,死于潤州(今江蘇鎮(zhèn)江)。有《樂章集》。他的詞以寫羈旅行役、離情別緒最為出色,感情多純真、大膽,善于用鋪敘和白描手法,又善于向民間曲子詞學習,促進了詞的通俗化、口語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