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此說的神秘面紗,不難發現,它真實的核心就是算數,能對照“九宮”算法。所謂“九宮”,在讖緯家來說,是八卦加上中央,合為九(“五”位于中央,還可以和五行聯系起來);在術數家眼中,則其數橫、豎、斜偏、相加得數恒為15。
倉頡造字說
“倉頡造字說”在戰國時即已流行!秴问洗呵·君守》說:“倉頡作書,后稷作稼。”《荀子》、《韓非子》也有記載!痘茨献·修務訓》高誘注說:倉頡“生而見鳥跡,知著書”。到了秦漢時代,這種傳說更加盛行。許慎[1]《說文解字·敘》[2]:“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
倉頡到底是什么人呢?傳說他是黃帝的史官,黃帝是古代中原部落聯盟的領袖,由于社會進入較大規模的部落聯盟階段,聯盟之間外交事務日益頻繁,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各盟聯共享的交際符號,于是搜集及整理共享文字的工作便交在史官倉頡的手上了。
宋代淳化年間,有一部著名的書法集子叫《淳化閣帖》,其卷五載有古篆書二十八字,傳說是倉頡所寫。
經過人民長期摸索、反復試用、逐漸完善起來的約定俗成的漢字體系,絕不會是一人之力所能創出的。
圖畫說
現代學者認為:漢字真正起源于原始圖畫。一些出土文物上刻劃的圖形,很可能與文字有淵源關系。
公元前4,000年左右,出土于陜西華縣泉護村遺址、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彩陶盆上(性質應是此地原始氏族的徽號,當時正處在母權制向父權制過渡的氏族社會階段),有四個鳥形圖案,與古漢字中的“鳥”(上行)和“隹”(下行)對照,十分相似!墩f文》說,“隹”是短尾鳥的總名。
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仰韶文化彩陶盆上,和晚商青銅器上的魚形圖案,形態逼真,栩栩如生。拿它們與古漢字中的一些"魚"比較,其相似的程度,足以使人確信漢字是從原始圖畫演變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