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教學方法而言,柏拉圖師承蘇格拉底的問答法,把回憶已有知識的過程視為一種教學和啟發的過程。他反對用強制性手段灌輸知識,提倡通過問答形式,提出問題,揭露矛盾,然后進行分析、歸納、綜合、判斷,最后得出結論。
理性的訓練是柏拉圖教學思想的主要特色。在教學過程中,柏拉圖始終是以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為最終目標的。在《理想國》中,他多次使用了“反思”(reflection)和“沉思”(contemplation)兩詞,認為關于理性的知識唯有憑借反思、沉思才能真正融會貫通,達到舉一反三。感覺的作用只限于現象的理解,并不能成為獲得理念的工具。因此,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心思凝聚,學思結合,從一個理念到達另一個理念,并最終歸給為理念。教師要善于點悟、啟發、誘導學生進入這種境界,使他們在“苦思冥想”后“頓開茅塞”,喜獲“理性之樂”。這與蘇格拉底的助產術有異曲同工之妙。
柏拉圖的教學思想幾乎涉及到教學領域中的所有重要方法。他第一個確定了心理學的基本劃分,并使之與教學密切聯系起來。他繼承并發展了斯巴達的依據年齡特征劃分教學階段的教學理論,在教學的具體內容、形式、方法和手段上則更多地總結與采用了雅典的經驗,提出了全面、和諧發展的課程體系。他十分注重在教學中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強調探討事物的本質,這些都給了后世教育家們以巨大的影響和啟迪。
但是,柏拉圖夸大了理性發展在教學中的意義。他主張的通過回憶和沉思冥想以致知的教學過程,反映了其對掌握知識理解中的唯心主義傾向。特別是他把理性絕對化、孤立化,使感覺和理性之間對立起來的思想,以致成了中世紀經院派教條主義教學方法的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