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詩經》民歌到漢樂府民歌,可以說是中國民歌的古代早期,其內容之豐富,表現力之強烈,已相當完美,可以想象到在此之前,民歌還有一個相當長的原始時代。在原始時代音樂文化無專業可言,到奴隸社會,奴隸主有了專為他們享樂的樂奴,才開始有了分化。真正劃分為專業音樂與民間音樂兩個范疇還是到了封建社會,有了專為帝王、貴族的祭祀、儀禮、宴會、娛樂等演奏、演唱的人員,尤其是有了記譜法與專業作曲人員,才逐漸形成了明顯的文野界限。在我國從漢代逐浙有了專業與民間音樂之分,漢代以后,也就很少再有由官方組織編纂的民歌集了。早期民歌的音調是否今天仍然存在很難確認,但是如今流傳在湖北秭歸縣紀念屈原的劃龍船歌(包括《起槳》、《游江》、《競渡》)以及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的古老船歌(包括《搖櫓號》、《拉纖號》等)的音調恐怕都有千年以上的歷史吧!也許就是千古遺音。
從漢代到隋、唐當中有一個南北朝時期(公元420年——589年),在歷史上這是我國各民族大融合時期,民歌明顯的分為南朝民歌(南方民歌)與北朝民歌(北方民歌)兩大部分。這一時期民歌的顯著特點是多民族音樂文化的交流、融合。不論北方民歌的粗獷、豪放;還是南方民歌的清新、活潑,都不是單一民族風格色彩。這種南北民歌的不同風格,在今天現存的南北民歌中仍然能分辨出其深遠的影響。
唐代(公元615——967),宋代(公元960——1279)是中國封建時代文化興盛時期,尤其是盛唐時期,邊疆民族的歌舞藝術大量傳入中原,對于中原的音樂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顯然內外文化交流對音樂的發展起著促進作用,唐代的專業音樂有了很高的成就。唐、宋以宋民間音樂中的說唱與戲曲逐浙形成。有關唐代的民歌,我們從敦煌所藏曲子中可以找到一些,如《五更囀》之類。另從當時流傳的《竹枝歌》也可了解一、二,竹枝歌是興起于長江中上游巴渝一帶的一種自由吟唱抒情山歌,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白居易都吸收過這種民歌因素,寫過一些文人創作的《竹枝歌》。直至今天在湖北西部、四川東部的田歌中還能找到《竹枝歌》的曲式結構痕跡。宋代的“曲詞”很盛行,當時這是一種來自民間的新型演唱形式。元代(公元1221——1368)以“小令”聞名,“小令”是民歌的一種,現今西北地區的民歌仍有以“令”命名的山歌。元代的小令流傳后世的很少,元代統治者對民間帶有不滿與諷刺時事為內容的民歌,視如洪水猛獸,嚴禁傳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