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是楚國郢都的所在地,是楚文化的中心。“郢人善歌”聞名于世。據載,約在“唐虞之世”就產生“楚歌”的雛形了,相傳帝舜南游時彈五弦之琴,以歌“南風”。歌中唱道:“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到了周代初年,民歌更是在楚地盛行,僅《詩經》中記載的就有《漢廣》、《江有汜》等篇。劉向《說苑》中的《越人歌》是楚民歌向“楚辭體”發展的標志。屈原在搜集、加工、改造南方民歌的基礎上創造了舉世聞名的《楚辭》,其《離騷》的騷體形式,是從民歌的“楚聲”學來的,在藝術上開辟了民歌的發展道路,對荊楚民歌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時至今天,民歌在荊楚大地廣為傳唱,種類繁多,有田歌、號子、山歌、情歌、燈歌、風俗歌等數十種,內容十分豐富。
在荊州各縣市,農民種田必唱山歌,自古以來,相沿成習。據《湖北通志》載:“楚國南郢之地......楊歌,郢中田歌也。其別為三聲子、五聲子、曰樵聲,通謂之楊歌,一人唱,和者以百數。”荊楚田歌非常豐富,有薅草歌、打麥歌、車水歌(車水鑼鼓)、載秧歌、扯草歌等等。每種歌在各地又有多種不同的曲牌和演唱形式。如鐘祥的秧田鑼鼓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由專業歌師傅在田邊演唱,用鑼鼓伴奏,另一種由勞動者自唱自樂,無鑼鼓伴奏。又如天門、沔陽的《薅草歌》由主腔和號子組合而成,一領眾和。領唱者主腔(高腔、悲腔、打鑼鼓),眾人接唱號子( 陰陽火、拗驢子過橋等) !掇恫莞琛返男筛呖簝灻,富有江漢平原淳樸的田園風味。它的主要曲牌后來發展為荊州花鼓戲的主要唱腔,膾炙人口,流傳全國。
荊楚民歌的內容相當廣泛,有歌頌黨和領袖的,有反映愛情生活、婚喪民俗的,也有調劑情緒逗樂的。楚紀南故城所在地及楚墓集中地的紀南、馬山、八嶺、川店等鄉,民歌相當豐富。江陵民歌五大調即喇叭調、伙計調、嘚調、叮當調、啊吙調,樂曲聲調高亢,節奏明快,旋律優美,地方特色濃郁,在全國廣為流傳。有首江陵民歌道:“未曾開口喜在心,我唱個歌兒吐真情,唱個松柏萬年青,唱個星星永遠明,毛主席是我的大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