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概述情節法
對一些篇幅較長的小說或敘事散文可采用這種導語形式。如《藤野先生》這課的導語可以這樣:魯迅懷著一顆救國救民的紅心到日本東京留學。因看不慣清朝留學生的附庸風雅和不學無術,于1904年到仙臺學醫,因此結識了藤野先生。后來魯迅在“幻燈事件”中思想受到很大震動,決定棄醫從文,向藤野先生告別。藤野先生很是悲傷,送了一張照片給他,并題字“惜別”。這張照片后來一直激勵著魯迅先生同反動派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
9.解課題法
如《岳陽樓記》,可簡介岳陽樓(江南三大名樓之一),然后舉出以前學過的《桃花源記》、《小石潭記》、《核舟記》等,講解“記”在古代是一種不定體,寫法可分兩類:一類是由景物之中自然生發出情理,而常以“卒章顯志”的方式表現出來,本文即屬這類;一類是寓情理于景物中,如《桃花源記》、《核舟記》。而《核舟記》的“記”相當于說明文體。
10.看圖說話法
如《中國石拱橋》這一課,可以拿出趙州橋的掛圖,請同學們說出橋的結構特點。這種導語適用于事物說明文。
11.溫故知新法
溫故知新法,就是在講授新課時,利用文與文之間的內在聯系,在新舊知識間架起一座橋梁,使學生在溫故之時激發起他們對新知的興趣。例如教《讀書筆記一則》,有個老師是這樣開講的:同學們,你們已經學會了《再寄小讀者》,冰心奶奶在此文中說到一個孩子日記寫得好,現在請大家回憶一下,他寫得好的原因有哪些?(學生自由說)對,他日記寫得好的原因之一就是他喜歡讀書,還做讀書筆記。什么是讀書筆記,讀書筆記怎樣寫,你們想知道嗎?今天我們來學習《讀書筆記一則》,這一導課語自然流暢,既引導學生復習了舊知識,又很自然地過渡到新知識,激發了學生知新之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2.講故事導課法
學生愛聽故事,講故事投其所好,會產生較好的效果。如教《草船借箭》一課時,有位老師以講解孔明以大智大勇的聰明才干用草船借到了十萬枝箭的故事導入新課,學生興趣很濃。
13.觀察實驗法
根據課文內容,根據兒童愛動好奇的心理特點,由教師或學生以親自進行觀察、操作實驗的方法導入新課。例如教《灰塵的旅行》可以先引導學生觀察一下,在教室空間里你看到些什么:然后做實驗:用深色布或黑紙把教室門窗遮擋起來,用一束電筒光射進去,這時讓學生再觀察,問看到什么?(灰塵)再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不僅有灰塵,而且灰塵在不停地運動著。這樣就使學生獲得了灰塵旅行的感性認識,為理解課文打下了基礎。
14.電化渲染情景法
利用幻燈、錄音、錄像等電教手段,創設情景,渲染氣氛,引入新課。例如教《長城》,可用幻燈片打出長城圖片的同時,伴放歌曲。學生看著雄偉壯麗、蜿蜒盤旋的長城,聽著一曲《我的中國心》,在這種充滿感染力的氣氛中,不僅自豪、愛國之情頓生,也激發了強烈的求知欲。
15.以詩揭題法
以詩揭題,這是一種依據課題意思或課文內容(人、事、物、景)引用或自擬相關的詩句,通過教師或學生的吟誦,從而把課題揭示出來的方法。如教學《草原》一課,一開始教師就有感情地朗誦:“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緊接著問學生,這詩句描繪的是什么地方的自然景觀?然后揭示課題。這一誦一問,不僅很自然地揭示了課題,而且很自然地把學生的情感引到了茫茫無際、秀麗蒼莽的草原上,同時,也為學習課文中與“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比較作了準備。
此外,閱讀教學還可以用猜謎語法、練習法、讀圖法、表演法、欣賞法等方法開講。教學要有法而無定法,課堂引言的設計應因文而異,因人而異,根據具體情況靈活使用,從而選擇好課堂教學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