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短的成語小故事
成語是語言中的精華,是民族文化的濃縮,俄漢成語的文化伴隨意義具有明顯的異同,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簡短的成語小故事。
簡短的成語小故事1:白頭如新
鄒陽,西漢初時齊人,最初在吳王劉濞手下任職,以文辭著稱。吳王謀反,鄒陽諫而不聽,于是改投梁孝王劉武門下。
鄒陽為人有智謀才略,慷慨不茍合,因此遭到羊勝、公孫詭等人的妒嫉。他們在梁孝王面前說鄒陽的壞話。梁孝王聽信讒言,生氣地把鄒陽交給掌管法律的官員審訊定罪,準備將鄒陽殺掉。鄒陽十分激憤,擔心死后承擔“莫須有”的罪名,就從牢獄里寫信給梁孝王,信中列舉事實說明:“待人真誠就不會被人懷疑,純粹是一句空話。”
信中寫道:“從前荊軻仰慕燕丹的高義前去行刺秦王,盡管天空出現(xiàn)白虹貫日的征兆,可是燕太子丹仍然擔心荊軻害怕不能成行;衛(wèi)先生替秦王謀劃長平之事,也出現(xiàn)了金星遮掩昴星的預兆,而秦昭王仍然疑慮重重。他們的精誠所至感天動地顯示出征兆,卻不被燕丹、昭王兩主理解,這難道不是可悲的嗎!如今我竭盡忠誠,盡其計議,希望大王采納。您周圍的人不了解情況,終于把我交給官吏審訊,被世人誤解,即使讓荊軻、衛(wèi)先生復活,而燕丹、秦昭王也不會醒悟。希望大王仔細地審察這種情況。”
“卞和將寶玉獻給楚王,可是楚王硬說他犯了欺軍之罪,下令砍掉他的腳;李斯盡力輔助秦始皇執(zhí)政,使秦國富強,結果被秦二世處死。因此箕子裝瘋,接輿避世,他們都怕遭到這種災禍啊。
希望大王仔細地審察卞和、李斯的誠意,不要犯楚王、胡亥偏聽偏信的錯誤,不要讓我被箕子、接輿恥笑。我聽說比干被剖心,伍子胥的尸體被裝進皮袋子沉入江里,當初我并不相信,現(xiàn)在我才了解了真情。希望大王仔細地審察,略微給我一點憐憫吧!
“俗話說:‘有白頭如新,傾蓋如故。’雙方互不了解,即使交往一輩子,頭發(fā)都白了,也還是像剛認識一樣;真正相互了解,即使是初交,也會像老朋友一樣。這是為什么呢?相知還是不相知,不在相處時間長短啊。所以,從前樊於期從秦國逃往燕國,把首級借給荊軻用來奉行燕丹的使命;王奢離開齊國前往魏國,在城上自刎用來退去齊軍保全魏國。
王奢、樊於期不是因為齊、秦是新交,燕、魏是老相識,他們離開齊國和秦國,為燕、魏二君去死,是行為和志向相合而對正義無限仰慕的原因啊。所以蘇秦不被天下人信任卻對燕國像尾生一樣的信實;白圭戰(zhàn)敗丟掉六國城池,卻為魏國奪取了中山。這是為什么呢?實在是遇到知遇的原因啊。”
“我聽說莊重嚴整上朝的人,不會貪圖利祿而玷污道義;追求名譽的人,不會放縱私欲敗壞自己的品行,因此,縣名叫作“勝母”而曾子就不進去;城邑的名字叫“朝歌”而墨子就回車離去。如今,讓抱負遠大的人,為威重的權勢所震懾,為高位大勢所壓抑,有意用邪惡的面目、骯臟的品行來侍奉阿諛獻媚的小人而求得親近于大王左右,那么有志之士就會老死在巖穴之中了,怎么肯竭盡忠誠信義追隨大王呢!”
這封信進獻給梁孝王。梁孝王讀了鄒陽的信后,很受感動,于是立即派人從牢獄中把鄒陽放出來。鄒陽出獄后,更加敢于直諫,梁孝王對鄒陽的諫言總是聽從。后來,鄒陽成了梁孝王的上等賓客。
簡短的成語小故事2:為虎作倀
唐穆宗長慶年間,傳說有個處士馬拯,聽說衡山祝融峰上住著一個伏虎長老。他帶了一個童仆,上山去拜訪那位長老。
他登上祝融峰,來到一座佛寺,看見一位須發(fā)皆白的老和尚。老和尚非常熱情,堅決要馬拯留下來吃飯,可是廚房里的油和鹽剛巧用完了。馬拯就叫童仆下山去買油鹽。
老和尚陪送他走出寺門。馬拯獨自一人站在寺邊觀賞山景。這時,從山下又來了一個叫馬沼的隱士。兩人互通姓名之后,馬沼說他在半山腰看見一只猛虎在吃人。
馬拯趕緊問了那人的年齡、容貌、衣著,驚叫道:“那是我的童仆!”馬沼又說:“奇怪的是,那猛虎吃了人后,忽然變成一個須發(fā)皆白的老和尚。”不一會,老和尚回來了,馬沼湊到馬拯耳邊,悄悄地說:“正是這個老和尚。”
天晚了,老和尚想請他們住僧房,兩人卻推說更喜歡住在齋堂里。到了齋堂后,兩人把門緊緊閂上,仔細留意著外面的動靜。半夜里,有只老虎幾次來撞門,兩人都使勁全身力氣頂住了,門始終沒有被撞開。兩人決心要除掉這只吃人的老虎,終于想出了一個好辦法。
第二天一早,兩人謊稱后院一口井里傳出怪聲,把老和尚騙到井邊。當老和尚湊到井口看時,馬沼抓住時機,一用力,把他推下井。老和尚一落水,立刻現(xiàn)出老虎的原形。為了斬草除根,兩人趕緊搬來大石頭,扔向井里,把老虎活活砸死了。
除掉老虎后,兩人下山,不料,迷了路。幸虧遇見一個獵人。這個獵人讓他們在搭建在樹上的窩棚里過夜。半夜里,兩人突然被樹下的嘈雜聲吵醒。借著月光定睛一瞧,居然有幾十個人,吵著要替老虎報仇。獵人趕緊為他們答疑解惑:“這些人都是被老虎吃掉了,可死后卻替老虎開道,成了倀鬼。”馬拯聽完這番話后,罵道:“你們這些倀鬼,死在老虎嘴里,還要為它痛哭、報仇!”
古代傳說,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后變成倀鬼,還要為老虎效力。“為虎作倀”由此而來。
簡短的成語小故事3:毛遂自薦
戰(zhàn)國時期,秦軍在長平一線,大勝趙軍。秦軍主將白起,領兵乘勝追擊,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大敵當前,趙國形勢萬分危急。平原君趙勝奉趙王之命,去楚國求兵解圍。平原君把門客召集起來,想挑選20個文武全才一起去。他挑了又挑,選了又選,最后還缺一個人。
這時,有一個叫毛遂的人,走上前來說:“希望先生就以毛遂湊足人數(shù)出發(fā)吧!”平原君說:“先生來到趙勝門下到現(xiàn)在幾年了?”毛遂說:“到現(xiàn)在三年了。”平原君說:“賢能的士人處在世界上,好比錐子處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顯現(xiàn)出來。現(xiàn)在,處在趙勝的門下已經三年了,左右的人們對你沒有稱道,趙勝也沒有聽到贊語,這是因為先生沒有什么才能的緣故。所以先生不能一道前往,先生請留下!”毛遂說:“我不過今天才請求進到囊中罷了。
如果我早就處在囊中的話,就會像禾穗的尖芒那樣,整個鋒芒都會挺露出來,不單單僅是尖梢露出來而已。”平原君終于被說服,同意毛遂一道前往。那十九個門客則互相用目光示意嘲笑毛遂。
到了楚國,楚王只接見平原君一個人。兩人坐在殿上,從早晨談到中午,還沒有結果。毛遂大步跨上臺階,遠遠地大聲叫起來:“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簡單而又明白,為何議而不決?”楚王非常惱火,問平原君:“此人是誰?”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門客!”楚王喝道:“趕快下去!我和你主人說話,你來干嗎?”毛遂見楚王發(fā)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走上幾個臺階。他手按寶劍,說:“如今十步之內,大王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見毛遂那么勇敢,沒有再呵斥他,就聽毛遂講話。
毛遂就把出兵援趙有利楚國的道理,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毛遂的一番話,說得楚王心悅誠服,答應馬上出兵。不幾天,楚、魏等國聯(lián)合出兵援趙。秦軍撤退了。平原君回趙后,待毛遂為上賓。他很感嘆地說:“毛先生一到,楚王就不敢小看趙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