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小狗的成語典故
成語是民族文化的縮影,包藏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而同時成語又受到它產生時所處的民族文化與社會環境的制約。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為您整理的關于小狗的成語典故,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關于小狗的成語典故篇一:狐朋狗友
吃過午飯的狐貍很無聊,就獨自一人出來散步。走著走著,他忽然聞到了誘人的鮮肉香味,他順著肉香味望去,看到幾頭獅子正在撕吃著一頭野牛。
看到如此驚心動魄的場面,嚇的狐貍連大氣都不敢出,悄悄的偷趴在濃密的草叢中,膽戰心驚的偷看著獅群,焦急地等待著獅群的離去。
吃渴了的獅群陸續離開找水喝去了,狐貍小心謹慎的站起身,探頭探腦的用眼睛環視一圈,確信獅子都已離去,就大搖大擺的從草叢中鉆出來。
他走到野牛尸體旁,準備帶些肉渣回去當晚飯。這時他的好朋友狗,睡過之后出老尋找食物;狐貍看到了,就大聲叫喚道:“喂,狗大哥,快過來啊!這里有很多肉!”狗聽的狐貍的喊叫,一溜小跑過去。
狗剛跑過來,狐貍就撿起其中最好最大的一塊剩肉遞給狗說:“今天我請客,你慢慢吃吧。”狗接過狐貍遞過來的肉,感激的眼淚都流了下來說:“謝謝,我的好朋友。”
狐貍又從肉堆中撿了一塊,對狗說:“我有事先走了,你慢慢在這吃吧。”
喝飽水的獅群中的老大回來看食物,看到狗正在大口大口地吃自己的獵物,很是生氣。就走到狗的身旁,二話不說,抓起狗的尾巴,一下扔出幾丈開外,狗從半空中落下來,摔折了一條腿。
狗趴在地上,疼的流下眼淚,心里罵道:“好啊,狐貍。我說今天你怎么對我那么大方,原來是拿別人的東西哦。”
關于小狗的成語典故篇二:狗急跳墻
從前有一個很兇的獵人,養了一只獵狗,但是每次都只給獵狗少量的食物。
有一次,狗實在大餓,偷吃了一點獵物。
沒想到被獵人發現了,獵人拿起獵刀要將其殺死。
不料,獵狗一時害怕,從園子的很高的圍墻也是唯一的逃生之路跳出去了。
獵人驚訝極了道:“狗急還能跳墻!”
關于小狗的成語典故篇三:獲兔烹狗
春秋時,越王勾踐靠著范蠡、文種兩個人的全力協助,滅了吳國,雪了國恥,稱霸于諸侯。
范蠡看出勾踐這個人只可與人共患難,不能與人共安樂,就改名換姓逃到齊國去了。
范蠡到了齊國就寫封信給患難之交的文種,勸他早日離開,否則會給越王殺死的。
他在信中打了個比喻:鳥全打完,再好的彈弓也沒用,就得收藏起來;獵人捉兔子,兔子死了,幫獵人捉兔子的狗還有什么用呢?獵人就要把狗殺掉烹吃了。現在越王用不著我們了,就要對我們下手了。
文種不大相信范蠡的話,但不多時,勾踐就逼文種自殺了。
關于小狗的成語典故篇四:狗尾續貂
西晉咸寧三年(公元277 年)八月,晉武帝司馬炎封司馬懿的第九子瑯琊王司馬倫為趙王,掌管臨漳軍事。趙王司馬倫到任后,濫封官爵,只要是王親宦戚、親信部屬,即便是奴卒廝役,亦封以爵位。因此,每次上朝,貂蟬盈座(古時大官的官帽上,有蟬形圖案的金鐺為裝飾,并插上貂尾,稱為“貂蟬冠”),殿上擠得滿滿的盡是“大官”。當時老百姓看不慣這股腐敗之風,編歌謠諷刺道:“貂不足,狗尾續。”貂尾是珍貴的皮毛,因為司馬倫的濫封,大官太多,貂尾不夠用,只好用狗尾巴代替。腐朽的西晉王朝,只維持了五十二年就結束了。
晉武帝司馬炎死后,兒子司馬衷繼位,他對朝政一竅不通,大權落到賈后手里,賈后生性兇狠狡詐,趙王司馬倫(司馬懿第九個兒子),與一個名叫張林的大臣密謀策劃,以此為借口帶兵沖入宮廷,殺死了賈后,自封為相國。由于是靠這種手段當上相國,司馬倫整日憂心忡忡,害怕眾人不服。為了籠絡朝臣,擴大自己的勢力范圍,于是大封文武百官,甚至連聽差的奴役也給以爵位。像皇帝左右的侍中、散騎、常侍等一等高管,在當時的宮廷人事編制中一般只有4人,可司馬倫當皇帝時竟達近百人。真是官職泛濫成災!等到一切就緒后,又廢掉晉惠帝,自稱皇帝。當時規定,凡宮內高級官員的官服,都是統一式樣。如帽子上都插著貂尾做裝飾。不同官職,插的位置也有區別。侍中插在左邊,常侍插在右邊。由于司馬倫大肆封官晉爵,所以一時貂尾都不夠用,所以只好用狗尾來代替,人們就據此編了兩句民謠:“貂不足,狗尾續。”用來諷刺朝廷。后來,人們用“狗尾續貂”來比喻以壞續好,美丑不相稱。多用來形象地揭示妄續他人文學作品,也有時用來表示自謙之意。清代蒲松齡的《代王次公與顏山趙啟》里也有這個典故:“庇輿蓋中,仍添晝行之錦;從縉紳后,張慚尾續之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