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由來與傳說簡短的
端午節的習俗
劃龍舟
龍舟一詞,最早見于先秦古書《穆天子傳》卷五:“天子乘鳥舟、龍舟浮于大沼。”預《九歌·湘君》中“駕飛龍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瀨淺淺,飛龍兮翩翩”,學者們也認為“飛龍”即龍舟。《湘君》即描寫湘人馭駕龍舟,將玉佩沉入江中(與拋粽子入江相仿)悼念某位歷史人物之詩。這即與“魂舟”暗合,與楚國《人物御龍帛畫》之像暗合,可互為印證。《荊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是日,競渡,競采雜藥。”。
在劃龍船時,又多有唱歌助興的龍船歌流傳。如湖北秭歸劃龍船時,有完整的唱腔,詞曲根據當地民歌與號子融匯而成,唱歌聲雄渾壯美,扣人心弦,即“舉揖而相和之”之遺風。又如廣東南雄縣的龍船歌,是在四月龍船下水后唱到端午時止,表現內容十分廣泛。
佩豆娘
舊時端五節婦女的頭飾。多見于江南。一些地區亦稱作健人。此物一說源于古代的步搖,一說即艾人的別樣形式。《清嘉錄》引《唐宋遺紀》云:“江誰南北,五日釵頭彩勝之制,備極奇巧。凡以繒銷翦制艾葉,或攢繡仙、佛、合、烏、蟲、魚、百獸之形,八寶群花之類。縐紗蜘蛛,綺榖鳳麟,繭虎絨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蟬蝎,又葫蘆瓜果,色色逼真。加以幡幢寶蓋,繡球繁纓,鐘鈴百狀,或貫以串,名曰豆娘,不可勝紀。”
掛艾虎
舊時端午節驅邪辟祟之物,也作裝飾品。中國古代視虎為神獸,俗以為可以鎮祟辟邪、保佑安寧。《風俗通》云:“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噬食鬼魅,……亦辟惡”。故民間多取虎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節的艾虎為最具特色。艾虎或以艾編剪而成,或剪彩為虎,粘以艾葉,佩戴于發際身畔。端午節飾戴艾虎的風習已經有千年以上的歷史。宋陳元規《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端午以艾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為小虎,粘艾葉以戴之。王沂公《端午帖子》詩:‘釵頭艾虎辟群邪,曉駕祥云七寶車’。”又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每至端陽,閨閣中之巧者,用綾羅制成小虎及粽子……以彩線穿之,懸于釵頭,或系于小兒之背,古詩云:‘玉燕釵頭艾虎輕’,即此意也。”
畫額
端午節時以雄黃涂抹小兒額頭的習俗,云可驅避毒蟲。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額紋,又虎為獸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鎮邪。清富察敦祟《燕京歲時記》:“每至端陽,自初一日起,取雄黃合酒灑之,用涂小兒領及鼻耳間,以避毒物。”除在額頭、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處,用意一致。山西《河曲縣志》云:“端午,飲雄黃酒,用涂小兒額及兩手、足心,……謂可卻病延年。”
佩長命縷
端午節時厭勝佩飾。亦稱續命縷、續命絲、延年縷、長壽線,百索、辟兵紹、五彩縷等,名稱不一,形制、功用大體相同。其俗在端午節以五色絲結而成索,或懸于門首,或戴小兒項頸,或系小兒手臂,或掛于床帳、搖籃等處,俗謂可避災除病、保佑安康、益壽延年。此類節物的形制大體有五:簡單的以五色絲線合股成繩,系于臂膀;在五彩繩上綴飾金錫飾物,掛于項頸;五彩繩折成方勝,飾于胸前;五彩繩結為人像戴之;以五彩絲線繡繪日月星辰烏獸等物,敬獻尊長。此俗始于漢代。東漢應劭《風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絲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長命縷,一名辟兵紹”。以后相沿成習,直至近、現代。清富察敦祟《燕京歲時記》記當時風俗:“每至端陽,閨閣中之巧者,用續羅制成小虎及粽子、壺盧、櫻桃、桑葚之類,以彩線穿之,懸于釵頭,或系于小兒之背。”其中唐宋時,更有宮廷賜大臣此種節物之事。史載唐代宗興元元年端節,宮廷曾賜百索一軸。又《宋史·禮志十五》:“前一日,以金縷延壽帶、彩絲續命縷分賜百官。節日戴以入。”
戴香包
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有用碎布縫成的,內裝香料(用中草藥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氣撲鼻。陳示靚的《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提及一種“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線貫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種“蚌粉鈴”:“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辟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趨精致,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戴香包頗有講究。老年人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歡戴梅花、菊花、桃子、蘋果、荷花、娃娃騎魚、娃娃抱公雞、雙蓮并蒂等形狀的,象征著鳥語花香,萬事如意,夫妻恩愛,家庭和睦。小孩喜歡的是飛禽走獸類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竿、斗雞趕兔等。青年人戴香包最講究,如果是熱戀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一二枚別致的香包,趕在節前送給自己的情郎。小伙子戴著心上人送給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圍男女的評論,直夸小伙的對象心靈手巧。
端午節的詩句
畫鼓喧雷,紅旗閃電,奪罷錦標方徹。——宋 黃裳《喜遷鶯 端午泛湖》
端午臨中夏,時清人復長。——唐 李隆基《端午武成殿宴群官》
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唐 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鬣。佳人相見一千年。——宋 蘇軾《浣溪沙 端午》下闋
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唐 杜甫《端午日賜衣》
五日長蛟虛問祭,九關雕虎枉招魂。——宋 宋祁《屈原祠》
入袂輕風不破塵,玉簪犀壁醉佳辰。——宋 蘇軾《浣溪沙 端午》
小團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兒和。——宋 張耒失調名《端午》詞斷句
粽團桃柳,盈門共飲,把菖蒲、旋刻個人人。——宋 秦觀失調名《端午》詞斷句
端午節的經典句子
1、屈原,中國著名的愛國詩人。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2、端午節到,心中思念更甚前。艾草萋萋門前掛,粽子迷香鼻尖傳。十全十美心盼望,舉家團圓日夜期。短信祝福悄來到,愿你端午合家歡。
3、端午節,傳承了一種情懷,悲壯而凄美,氣吞山河。它向世人所傳達的,是一個詩人憂國憂民、熱愛故土的高尚風格。端午節,沉淀了一種精神,厚重而堅固,歷久彌新。它向世人所闡述的,是一個勇士不畏暴虐、堅持斗爭的偉大壯舉。兩千多年以來,端午節所特有的這種情懷和精神,從來未曾改變……
4、屈原的一生無疑是悲壯而又偉大的。雖然他在政治上失敗了,但是他始終不渝的效忠祖國的愛國熱情,堅持不懈的抵御強敵的戰斗精神,和他“可與日月爭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以來,一直深深受到世人的緬懷尊崇和愛戴,感召和影響著無數中華兒女。
5、鋤禾在端午,汗滴禾下土。為了盤中餐,生活不怕苦。朋友送祝福,清涼能解暑。事業展鴻圖,機會不勝數。健康永常駐,快樂不迷路!端午快樂!
6、甲:今年的端午節,你們老板發的是粽子還是其它什么啊?乙:今年端午老板發脾氣了。
7、風中飄過一朵哭泣的云,撕扯著六月的鱗片。如果思念的風還能吹醒季節,就像吹醒汨羅河橋頭熟睡的粽子,我乘坐一枚艾葉在《離*》與《天問》之間自由的泅渡。對于那些擦肩而過的許諾,我會牢牢嵌進心里,永不忘記!
8、艾葉飄香,給你帶來靈氣!粽子味美,給你帶來財氣!屈子顯靈,給你帶來福氣!衷心地祝你及全家節日快樂,萬事順利!
9、屈原的一生無疑是悲壯而又偉大的。雖然他在政治上失敗了,但是他始終不渝的效忠祖國的愛國熱情,堅持不懈的抵御強敵的戰斗精神,和他“可與日月爭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以來,一直深深受到世人的緬懷、尊崇和愛戴,感召和影響著無數中華兒女。
10、大家都夸你敏而好學,學什么像什么,我記得那天你學劉德華唱歌,真的很像耶。端午節來了,我想你也應該給大家模仿一下屈原跳江自殺,如何?
11、我也買來艾蒿菖蒲掛在門旁,看著翠生生的菖蒲,聞著撲鼻的艾香,我的思緒載著我的心兒,穿越千山萬水,親近了家鄉,聞到家鄉端午節特別的味道,看到家鄉端午節特別的風景。
12、愛是緣,被愛是份。緣隨天意,份卻在人為。緣分是前世臨終前的感情延續,緣分是此生輪回前不變的誓言。緣分是你我曾說過的幸福約定,緣分是再做人時還能在一起的美好夢想!親愛的,祝你天天開心,天天快來!
13、端午節即將來臨之際,提前為你“端”上祝福:祝你幸福安康,萬事如意,端午快樂!艾葉香,麥浪黃,人間美景是端陽。
14、家鄉端午節還有一個習俗,就是哪家有出生后過第一個端午節的孩子,村里人特別重視,無論是不是自家的親戚,人們都會買上兩尺紅布頭或是一條紅紅的蛤蟆褲兜老虎兜,里面包上幾十粒糖果,送過去給那家孩子,說這樣孩子會旺旺相相地生長,孩子將來生活會紅紅火火甜甜蜜蜜。
15、端午節快到了,甬城街頭小巷,到處飄散著粽子的馨香,也隨處可看到手拿艾蒿菖蒲的人們,臉上充滿節日的喜氣。人家的門楣上柱子旁早掛上了一把新鮮的菖蒲艾蒿,它們為主人把持著門檻,散發出淡淡的清香,驅除著邪氣,守護著安寧。
16、那時的端午節每每會到河邊采來葦葉,傍晚我們圍坐在母親身旁,看著修長柔軟的青葉,是如何在母親手中變成一只只棱角分明,卻又圓潤的粽子。那時只是想著如何能多吃兩只,而忽略了母親看我們時的眼光。漸漸長大,漸漸明白,那一根根纏在粽子上的絲線,就像母親的心思一樣柔軟。
17、【端】上一碗好運,【捂】住滿滿的幸福,【接】著財富的降落,【快】點吃個粽子,【樂】呵輕松一笑!祝你端午節快樂,幸福一生,甜蜜永恒!
18、獨寫菖蒲竹葉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情知不向甌江死,舟楫何勞吊屈來。
19、“粽”想對你表白,我的思念是多么強烈;“粽”想對你傾訴,我的祝福是多么浪漫。一年一度的端午節,短信聲聲傳耳邊,啊!祝你快快樂樂端午節。
20、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粽”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萬水千山“粽”是情。端午節,要吃“粽”,祝你“粽”橫四海,“粽”是走運!端午節快樂!
21、如此悲壯的偉人,如此悲壯的事跡。時過境遷數千年后的今天,我們都忘了這一切一切。我們所記得的,只是粽子,只是龍舟,只是剛被國家確立的法定節日。沒有多少人會記得幾千年前的今天,有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心如刀割,絕望地投江自盡。
22、常常把你思念,喜歡你青澀的外表,愛上你美麗的內心,總是忍不住想吻你,我要大聲說‘我愛你——粽子’,呵呵,端午節到了,愿你快樂相伴,萬事如意。
23、“端”著溫馨的祝福,“舞”起輕柔的思念,“節”省所有的時間,“祝”福親愛的朋友,“擬”出別致的短信,“快”出動車的速度,“樂”在你的心上。
24、端午吃啥?粽子,吃前吊胃,吃中美味,吃后不足胃。端午玩啥?發短信,發前動心,發中開心,發后不煩心。愿你端午節吃得香,玩得樂!
25、端午節工作指導方針,以友誼為基礎,以手機為平臺,以短信為手段,以祝福為目標,以你為工作對象,以笑容為考核標準,工作完成以后請吃粽子宴。
26、花兒嬌,酒兒醇,酒不醉人人自醉;水兒清,蜜兒濃,蜜不甜人人自甜;節兒樂,粽兒香,粽不迷人人自迷。端午,節不樂人人自樂!
27、屈原,中國著名的愛國詩人。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28、端午節各省風俗:山東早起飲杯酒,傳說可以辟邪毒;陜西興安觀競渡,興平端午耍人偶;湖南攸縣供龍首,草船泛水送瘟疫;江蘇嘉定過端午,無論貧富買鰉魚。
29、我粽言粽語的祝福你:平安健康!我粽模粽樣的祝福你:幸福溫馨!我粽看粽吃的祝福你:端午快樂!
30、許多年過去了,家鄉的習俗有的也稍有改變,但不變是淳樸厚道的民風人情,不變的是人們對于端午節的年復一年的歡度;生活的酸甜苦辣或許會磨掉人的棱角,但磨不掉滲入骨髓的鄉心鄉情,磨不掉珍藏在記憶里一幅幅老照片的溫馨氣息。“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年年歲歲端午節,歲歲年年故鄉情,家鄉的端午節,我無論在那里,都能聞到麥粑里你的香甜,都能看到到艾蒿里你的容貌。在端午節即將來臨之際,我祈愿家鄉的父老鄉親安康幸福,祝愿家鄉人節日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