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牡丹的經典傳說_牡丹花歷史故事
牡丹花色澤艷麗,玉笑珠香,風流瀟灑,富麗堂皇,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譽。下面小編就要來介紹有關于牡丹花的故事,一起來看看吧。
牡丹花的傳說
從前有一個書生,姓魏名璞,自幼父母雙亡,勤奮好學,天資聰明,琴棋書畫,樣樣都精,尤其是喜愛花草,二十三歲了,還不曾成親,他以花為伴,閑來無事時,對著奇花描丹青,向著群芳撫瑤琴。大比之年,好心的親戚鄰居都有鼓勵他進京趕考,來到京城,三場考過,名落孫山。
原來他本可考中探花,卻被那太師偷梁換柱抹掉。魏璞便離開京城,取道洛陽,洛陽牡丹爛漫的姿態,絢麗的色彩,魏璞看得眼花繚亂,突然被河邊茅屋旁的一棵牡丹吸引住,只見這一棵牡丹花姿粉白清奇,可有點萎縮,葉子也不太茂盛,好象個殘裝舊衣的小女,缺水嚴重,于是魏璞就用雙手捧起河水,一滴一滴地灑在花上,一氣捧了十幾次。他嫌慢,于是嘴噙手捧,花經過水灑,葉展了,瓣伸了,顯提格外鮮美。不知不覺,金烏西墜,玉兔東升,他就靠在花附近的一棵樹上,只見一個淡妝粉白的姑娘站在他面前,頓首叩拜說:“多謝君子救命之恩!”魏璞手忙腳亂,忙低下頭,“梆”的一下,鼻子碰在了膝蓋上。原來是南柯一夢。
第二天,茅舍的主人,一個八十多歲的老頭回來了。原來這老頭年紀大了,才抽空回來看看。老頭說:“這棵牡丹也不知有多少年了,年年都長得很茂盛,花姿清雅,惹人喜愛。可自己年紀大了,最近對這花兒沒照顧好。”說著不禁掉下幾滴老淚。魏璞一聽,便向老人訴說自己自怎樣愛花,提出愿用傾囊之物換回這棵牡丹。老頭見他是個實心花的人,就把這棵牡丹贈給了他。
魏璞買了個大花盆,把牡丹起出來載在盆里,他要這花帶回家去。但怎么運呢,用車拉用牲口馱他都不放心,就決定自己抱著花盆走。他過去從沒走過遠路,這次又抱著花盆,走得很慢。這一天只顧趕路,錯過了宿處,看看天色已晚,前不挨村,后不著店,只得硬著頭皮走。走了大半夜,實在很累,不小心絆著一塊石頭,“撲通”一聲跌倒了,懷里的花盆摔得粉碎。
魏璞急忙爬起來,摸著牡丹大哭了起來。淚水順著花心滴了進去。哭呀哭呀,他感到渾身無力,喉嚨發癢,嘴巴發燥。想想沒有辦法,為保這花兒不死,只好就地載下。他用手往地上一摸,地濕漉漉的,心想,天肋我也,此地正適宜載花。就用手在地上挖了個坑,把花載上。不一會天就亮了。魏璞感到腿有點疼,仔細一看,是被劃了個大口子,再往地上一看,那兒是濕潤的土地,原來是他腿上流的血。
再看那牡丹祝告說:“牡丹啊牡丹,你想住下嗎?那我陪著你。”就拖著傷腿搭了個草棚,長期住下了。度過了盛夏,迎來了金秋,送走了寒冬,草長鶯飛的春天又來到了。那牡丹在魏璞的精心護理下,舒葉了,含苞了,綻蕾了,怒放了。啊,那花兒竟是紫紅紫紅,妖妍無比。人們都說是魏璞的鮮血滋潤了這牡丹,所以它的花才變成了紫紅色,因此人們就把這牡丹起名叫魏紫。至今,這洛陽的魏紫牡丹還名揚中外呢。
牡丹名字的傳說
從前,在洛陽北邙山住著一對善良的夫婦。小兩口男耕女織,恩恩愛愛,但有一樣不順心,成親多年卻一直沒有孩子。這天,夫婦倆從一只兇猛的老鷹爪下救下一只鸚鵡。鸚鵡知道他們的心事,便從邙山仙人臺銜來了靈芝草。妻子吃下靈芝草后不久就生下個胖小子,取名鸚哥。
鸚哥10歲那年,邙山流行一種怪病,好多人染病不起,鸚哥的父親去世了,母親也奄奄一息。鸚哥決心找到仙人臺,挖來靈芝草為母親治病。他不畏艱難,翻山越嶺,眼看就快要走不動了,迎面來了一位白胡子老者。老者問鸚哥為何出遠門?鸚哥說要找靈芝草給母親治病。老者搖頭說:“你母親得的是冷熱病,靈芝草治不好。”他交給鸚哥一塊石頭,說:“你把這塊石頭磨成鑰匙,你母親的病就好了。”說完,老者不見了。
鸚哥來到河邊,找到一塊大青石開始磨鑰匙。磨了三天三夜,鑰匙終于磨成了。這時,白胡子老者又出現了,他告訴鸚哥,“這把鑰匙可以打開王母娘娘瑤池的門,那里邊放著金丹,一粒就可救你母親的命。”說完,老者吹了口氣把鸚哥送到了天宮。
來到天上,鸚哥用石頭鑰匙打開了瑤池的門,找到了金丹葫蘆,倒出一粒金丹。他剛要出門,又想起邙山的鄉親們也需要金丹救命,于是他把葫蘆里的所有金丹都帶在了身上。
由于耽誤了時間,鸚哥還沒走出多遠,就被王母娘娘發現,并派人追了出來。鸚哥駕云拼命跑,眼看就要追上了,情急之下,他不顧一切把金丹撒向人家,而這里正好是他的家鄉邙山。
王母娘娘抓住鸚哥,想要將他處死。這時白胡子老者又出現了,原來他就是南極仙翁。他對王母娘娘說:“難得這孩子為鄉親們治病,就饒他一死吧。”王母娘娘聽了,點頭應允。仙翁告訴鸚哥:“你撒下的金丹會長出一種奇花,可用它的根煎藥治病。”
鸚哥回到邙山,果然看到滿山遍野都是鮮花。他想起仙翁說的話,把根挖出來煎成藥湯,分給鄉親們喝。之后,鄉親們的病全都好了,他母親的病也逐漸康復了。因為這種救命花是王母娘娘的金丹變的,于是邙山人給這種花取名“母丹”后又改名為“牡丹”。牡丹的根也成了重要的中草藥。
有關牡丹的典故
武則天與牡丹
在一個隆冬大雪飄舞的日子,武則天在長安游后苑時,曾命百花同時開放,以助她的酒興。下旨曰:“明早游上苑,火速報春知,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誰都知道,各種花不僅開花的季節不同,就是開花的時刻也不一致。紫羅蘭在春天盛開,玫瑰花在夏天怒放,菊花爭艷在深秋,梅花斗俏在嚴冬;薔薇、芍藥開在早上,夜來香、曇花開在夜間。所以,要使百花服從人的意志,在同一時刻一齊開放,是難以辦到的。但是百花懾于武后的權勢,都違時開放了,唯牡丹仍干枝枯葉,傲然挺立。武后大怒,便把牡丹貶至洛陽。牡丹一到了洛陽,立即昂首怒放,花繁色艷,錦繡成堆。這更氣壞了武后,下令用火燒死牡丹,不料,牡丹經火一燒,反而開的更是紅若煙云、亭亭玉立,十分壯觀。表現了牡丹不畏權勢、英勇不屈的性格。
隋煬帝與牡丹
公元620xx年,隋煬帝楊廣繼位,于東都洛陽開辟西苑。隋煬帝好奇花異石,曾三下江南搜尋。并派人將各地收集到的牡丹種植在西苑中。據唐人的記載:“煬帝辟地二百里為西苑,詔天下進花卉。易州進二十牡丹,有飛來紅、袁家紅。醉顏紅、云紅、天外紅、一拂黃、延安黃、先春紅、顫風嬌等名貴品種。”
楊貴妃與牡丹
唐朝開元年間,宮廷內開始重視牡丹,并在興慶東沉香亭前、驪山行宮等處,栽植數種紅、紫、淺紅、通白等色牡丹。花初開,楊貴妃帶眾宮女游賞花間,如醉如癡。五代王仁裕載:“楊國忠初因貴妃專寵,上賜以木芍藥(即牡丹)數本,植于家。”據載,因貴妃專寵,喜愛牡丹,唐明皇也作為寵愛之物把牡丹賜給了她的哥哥。
歐陽修與牡丹
歐陽修,字永叔,自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陵(今江西吉安市)人。歐陽修在洛陽作推官時,發現“洛陽之俗,大抵好花,春時,城中無貴皆插花。花開時,士庶況為遨游”據載,當時的洛陽城,無論民家,還是官院,植滿牡丹。歐陽修遍訪民間,將洛陽牡丹的歷史、栽培、品種以及風俗民情做了詳盡的考察,寫成了中國第一部牡丹專著《洛陽牡丹記》。
蒲松齡與牡丹
蒲松齡,清代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蒲松齡在其《聊齋志異》:常大用,洛人,癖好牡丹。聞曹州牡丹甲齊、魯,心向往之。適以他事如曹,因假縉紳之園居焉。時方二月,牡丹未華,惟徘徊園中,目注勾萌,以望其拆。……并寫下了葛巾、玉版的神話故事。
毛澤東與牡丹
毛澤東生前非常喜愛牡丹,1935年,毛澤東率領紅軍經過兩萬五千里長征到達陜北革命根據地延安,在嚴酷的戰爭間隙,一天率領周恩來、朱德等去延安萬花山賞牡丹,在牡丹叢中對身邊人說:“這里是一幅天然牡丹圖,一定要好好保護,等到全國解放了,可以在這里修建一座人民公園。”1950年冬的一天,毛澤東在中南海花園散步,走到牡丹跟前停下腳步,跟身邊工作人員講起武則天與牡丹的故事并意味深長的說:“年輕人要具有牡丹的品格,不畏強暴,才能擔當起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