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聯(lián)民間故事精選
“甑”,是古代一種瓦制的蒸器,釀酒的時候用來蒸酒糟的;“金錘”是祖母彈棉花時用來敲棉花的一種工具;父親賣豆腐,早出晚歸地“肩挑日月”;母親做豆腐,就要用石磨磨豆子,石磨的上下蓋被他比喻成乾和坤,恰如其分;噬弦宦,龍顏大悅,立刻欽點他為狀元。
中國的楹聯(lián)不僅為帝王將相喜歡,普通老百姓也非常喜歡欣賞楹聯(lián),喜歡撰寫楹聯(lián)。
李仕彬拜師
據(jù)說,清代末年湖北有個民士叫李仕彬,從小聰穎好學,因為寫對聯(lián)寫的非?欤蝗朔Q為神童。有一年,李仕彬的父親背著他去給老師拜年。李仕彬的老師從屋里迎出來,一看是自己非常喜歡的小學生趴在他父親的背上,身上還穿著天藍色的緞子棉襖。老師一笑,出了一個對聯(lián)的上句:“三尺天藍緞”。小仕彬一聽,這不是老師在考我嗎?連忙從他父親的背上爬下來,站好,一邊給老師作揖拜年,一邊口中答道:“五味地黃丸”。老師沒吭聲,未至可否,就引領(lǐng)著李仕彬父子進了書房。老師指著書案上的一盞燭燈,又出了一個上句,“火燭沖天亮”,文光射斗”。小仕彬一聽,立刻從懷里掏出他隨身攜帶的一個爆竹說:“驚爆落地響,怒氣迎霄”。
老師點點頭,略加思索,又出了一個上聯(lián):“除夕月無光,點數(shù)盞燈,為乾坤增色”。這是個長聯(lián),難度大,小仕彬一邊琢磨一邊四處觀望,一下子看到佛龕上面有一面鼓,便跑上前去,抓起鼓錘,“咚”地敲了一下,回答道:“新春雷未動,擊一聲鼓,替天地揚威”。老師喜極,馬上把小仕彬抱在懷里,連連稱贊:“神童,真是神童。”
小郭沫若巧對避責
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郭沫若先生小時候才思敏捷,也是對對聯(lián)的高手,他和一群孩子從師于一個私塾先生的門下,有一天,趁老師外出喝喜酒的工夫,孩子們跑到附近一家寺院偷桃吃去了。后來,老師發(fā)現(xiàn)了這件事,很生氣地拿著竹板問:“昨天都有誰去偷桃了?”孩子們誰也沒吭聲。
老師沒轍,便說:“這樣吧,我給你們出一個上聯(lián),你們當中如果有誰把這個上聯(lián)對上,昨天的事就算作罷,下不為例。可要是對不上這個下聯(lián),誰也跑不了‘挨一頓板子。”老師的上聯(lián)是:“昨日偷桃鉆狗洞,不知是誰?”孩子們又緊張又害怕,面面相覷,誰也回答不了。這時,少年的郭沫若站立起來說:“他年攀桂步蟾宮,必定有我”。不僅對的好,還頗有氣勢。老師大喜,孩子們也因此免遭一頓竹板。
黃山谷巧對蘇東坡
有一次,北寧大詩人、文學家蘇東坡和他的朋友黃山谷在松樹下面下圍棋,一邊下棋一邊飲酒。
忽然,從松樹上掉下一顆松子,落到了棋盤上。蘇東坡拿起松子,笑著對黃山谷說:“我有一聯(lián),你若不能在三招之內(nèi)對上,就罰你三杯酒。”
蘇東坡的上聯(lián)是:“松下圍棋,松子每隨棋子落”。黃山谷正欲落子,一聽這話抬頭看了看四周,旁邊有一棵大柳樹,柳樹旁有一個老翁正在那里釣魚。黃山谷立刻道出下聯(lián):“柳旁垂釣,柳絲常伴釣絲懸”。對得不僅十分工整,還可以看出他思維十分敏捷。其次,楹聯(lián)這種文學形式上要是字詞的文學,它不僅僅上下聯(lián)應該對得巧,從整體上說,還要使創(chuàng)作的楹聯(lián)富有深邃的意境,從而耐人尋味。
一副對聯(lián)救了一條命
據(jù)說,古時侯有一個能夠掌握生殺大權(quán)的官員,押著一隊死囚在河邊的雪地上行走,官員面對著行將就死的囚犯,馬上吟出了一個上聯(lián):“水上凍冰,冰積雪,雪上加霜”,上聯(lián)基本上是把眼前景觀照實描寫了,也說出了囚犯們的實際狀態(tài),于是自己也很滿意。
但是,苦吟良久,卻怎么也找不出合適的下聯(lián),這時,一個囚犯拱手道:“大人,囚愿冒死對。”官員說:“好,你要能對上,免你一死。”那囚犯應聲答道:“空中騰霧,霧成云,云開見日。”這下聯(lián)寫得更好,先寫自然景觀,而且在此情此景,囚犯身臨即將被處死的絕境之中,意外地能夠被赦免一死,豈不是云開見日嗎?官員撫手稱快,果然免他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