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聯的來歷
南朝《荊夢歲時記》記載,每逢歲時,人們便掛桃符來驅鬼避邪、迎喜接福。這是對聯的萌芽。 五代時,桃符上的神像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聯語。《茅亭客話》記載:蜀后主孟昶曾寫了一副“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的對子,是我國最早的對聯。
“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見《宋史·蜀世家》),這便是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 春聯亦稱“門對”、“春貼”,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故名“春聯”。貼春聯,是我國民間過春節的一項重要內容。
春聯,起源于桃符。"桃符",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據《后漢書、禮儀志》說,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神荼"、"郁壘"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
春聯,起源于桃符。"桃符",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據《后漢書、禮儀志》說,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神荼"、"郁壘"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
據說五代時的后蜀國國君孟昶是個喜歡標新立異的國君,在公元964年歲尾的除夕,他突發奇想,讓他手下的一個叫辛寅遜的學士,在桃木板上寫了兩句話,作為桃符掛在他的住室的門框上。這兩句話是“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
如果從秦漢開始計算,我國貼春聯的歷史已有兩千年,那么為什么我國百姓對貼春聯一直情有獨鐘呢?這就涉及到我國百姓傳統的思維觀念問題。俗話說:“一年之計在于春。
春聯既是根據我國古代駢體文衍生出來的一種新文體,又是借鑒了我國詩歌傳統的文學形式。它與古代的駢體文和詩歌不同,是一種特有形式的獨立文體。
春聯具有廣泛性,幾乎家家戶戶都在過春節時貼春聯。不僅如此,就是連一些飯店、美發廳、賓館、雜貨店等一些商家、企業也都貼春聯。這就涉及如何選擇春聯的問題。 首先,春聯要突出健康的審美觀念和審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