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喜劇演員卓別林的故事
查理·卓別林(Charles Chaplin),1889年4月16日出生于英國倫敦,英國影視演員、導演、編劇。
查理·卓別林的第一部電影是《謀生》。從1915年開始卓別林開始自編自導自演,甚至還擔任制片和剪輯。稍后他加入了埃斯安尼公司,并于1917年出品了《移民者》和《安樂街》,1918年他和他的兄弟在洛杉磯開了自己的公司。并在1919年召集到了道格拉斯·費爾班克斯等人。但直到1923年,卓別林才為這個公司拍了第一部影片《巴黎的女人》。之后1925年的《淘金者》和1927年的《大馬戲團》為卓別林贏得了學院獎。
1931年因為《城市之光》的首映卓別林來到倫敦,轉年才返回,他的下一部影片是1936年的《摩登時代》。四年之后他拍攝了《大獨裁者》。1949年,他的有聲電影《舞臺生涯》上映,同年他被傳為共產(chǎn)黨人而被卷入麥卡錫主義的迫害中。不滿于美國的對他的不公正待遇,他移居瑞士。1967年他拍攝了最后一部影片《香港女伯爵》,1977年受勛,1977年圣誕節(jié)于瑞士家中去世。享年88歲。
20xx年01月,位于法國巴黎的卓別林協(xié)會辦公室遭竊,小偷偷走了價值超過100萬歐元的奧斯卡獎杯以及一組卓別林使用過、每支價值高達8萬歐元的鋼筆。
欣賞是另一種陽光
卓別林小的時候,有一年圣誕節(jié)學校組織合唱團,卓別林卻落選了,他很沮喪。一天在班上,卓別林背誦了一段喜劇歌詞,博得了大家的喝彩。老師說:“雖然你唱得不好,但表演很有幽默的天分。”
后來,父親早逝,母親患上嚴重的精神病。為了生計,卓別林四處到劇院打聽,希望能演上一個角色。一天,倫敦一家劇院要上演一出戲,劇院老板答應讓卓別林演一個孩子的角色。演出并不成功,《倫敦熱帶時報》在批評該劇的同時卻說:“幸而有一個角色彌補了該劇的缺點,那就是報童桑米。以前我們不曾聽說過這個孩子,但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定會看到他不凡的成就。”
后來,年輕的卓別林獲得了一個去美國演出的機會。不巧的是,這次演出沒有引起任何轟動,然而美國的《劇藝報》在談到卓別林時說:“那個劇團里至少有一個很能逗笑的英國人,他總有一天會讓美國人傾倒的。”
多年后,卓別林終于成為享譽世界的藝術家。我想,除了天才與勤奮之外,他的成功與年輕時候寬厚的社會氛圍是分不開的。
對于一個人一生的成長來說,欣賞是另一種必要的陽光。這一縷纖細的陽光,能使將要跌入生活暗處的人,及時得到一絲光亮的指引,獲得前進的勇氣,看到走向成功的希望,從而最終引領他走到明媚的未來。而實際上,做到欣賞又是那么容易,只要在他們最需要的時候,能有一句肯定的話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