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翊鈞
明神宗朱翊鈞
(1563~1620) 明朝第十三代皇帝。隆慶六年(1572)六月即位,以次年為萬歷元年。
隆慶末年,明王朝政治腐敗,財政枯竭,危機四伏。朱翊鈞十歲即位,內(nèi)廷倚仗慈圣太后和司禮監(jiān)太監(jiān)馮保,朝事主要依靠內(nèi)閣大學(xué)士張居正。張居正為政以尊主權(quán)、課吏職、信賞罰、一號令為主,清丈全國土地,推行一條鞭法,整飭邊備,治理黃河,使明王朝在政治、經(jīng)濟、軍事等方面部有所振興。萬歷十年(1582)朱翊鈞親政后,追奪張居正官階,逐步廢止其改革措施,晏處深宮,留中章奏,不常視朝。又大肆兼并土地,把皇莊從北直隸擴展到南直隸長江沿岸。他溺志于財貨,萬歷二十四年起,派遣大批宦官充任礦監(jiān)稅使,到全國各地開礦征商,瘋狂掠奪,不斷激起農(nóng)民起義和城市市民階層的反抗(見城市民變)。萬歷中期以后,封建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的危機日益加深。黨爭與宮闈之年相互糾結(jié)。東林黨支持王恭妃所生皇長子朱常洛,與神宗及齊楚浙黨等在國本(見爭國本)、京察(見考察)、李三才入閣、福王之國、三案等問題上進行了激烈的論爭。后期,神宗荒怠益甚,朝中齊楚浙黨鼎立,職守盡弛,上下解體。
神宗初年比較重視軍務(wù),在張居正的影響下,曾兩次親臨教場檢閱軍隊。萬歷二十年至二十八年間,先后贏得平定寧夏副總兵哱拜叛亂、平定播州(今貴州遵義)楊應(yīng)龍叛亂和援助朝鮮抗擊日本侵略戰(zhàn)爭的勝利(見萬歷三大征)。此后即不問邊計,對建州女真弄兵塞外,蠶食疆土不以為意。四十四年正月,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西老城)建立后金政權(quán),并于四十六年攻占撫順,挑起后金與明之間的戰(zhàn)爭。神宗則力主撻伐,次年,明軍在薩爾滸(今遼寧撫順東渾河南岸)慘敗,此后明對后金取守勢,無力進攻。在明與后金的戰(zhàn)爭中,神宗三次下詔增派遼餉(見三餉),加重了對內(nèi)地人民的剝削,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日益激化,《明史·神宗本紀》指出:“明之亡,實亡于神宗。”四十八年七月,神宗去世,謚孝顯皇帝,葬于定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