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載名言名句
48、義理有疑則濯去舊見,以求新意,心中茍有所聞,即命名札記,不思則還塞之矣?更須和朋友之助。
49、天地之道要一言而道盡亦可,有終日善言而只在一物者,當識其要,總其大體,一言而乃盡爾。
50、君子不必避他人之言,以為太柔太弱。
51、人謂已有知,由耳目受也。
52、知之而不信而行之,愈于不知矣,學者須得中道乃可守。
53、圣人未嘗有知,由問乃有知。
54、人之好強者,以其所知可也。所知多則不自強滿。學然后知不足;有若無,實若虛,此顏于之所以進也。
55、此非可以聰明思慮,力所能致也。然而得博學于文,以求義理。
56、有急求義理復不得,于閑暇有時得。益意樂則易見,急而不樂則失之矣。
57、學者欲其進,須欽其事,欽其事則有立!有立則有成;未有不欽而能立;不立則安可望有成!
58、“蒙以養正”,使蒙者不失其正,教人者之功也。
59、有志于學者,更不論氣之美惡,只看志如何!匹夫不可奪志也,惟患者不能堅勇。
60、蓋稍不敬事,便不忠信,故教小兒,且先安詳恭敬。
61、形而后而有氣質之性,善反之,則天地之性存焉。
62、蒙以養正,使蒙者不失其正,教人者之功也。
63、古之小兒,便能敬事長者,與之提攜,則兩手奉長者之手,問之,掩口而對。蓋稍不敬事,便不忠信,故教小兒,且先安詳恭敬。
64、人多言安于貧賤,其實只是計窮力屈,才短不能營畫耳,若稍動得,恐未肯安之。
65、人若志趣不遠,心不在焉,雖學無成。
66、教之而不受,雖強告之無益。譬之以水投石,必不納也,今夫石田雖水潤沃,其干可立待者,以其不納故也。
67、若心但能弘大,不謹敬則不立;若但能謹敬而心不弘大,則入于隘,須寬而敬。
68、學者所志至大,猶恐所得淺,況可便志其小,茍志其小,志在行一節而已,若欲行信亦未必能信。
69、窮理亦當有漸。見物多、窮理多,如此可盡物之性。
70、德性所知,不萌于見聞。
71、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72、古樂不可見,蓋為今人求古樂太深,始以古樂為不可知。
73、如只據己之聞見,所接幾何?安能盡天下之心?所以欲其盡也。
74、以愛己之心愛人,則盡仁。
75、于不疑處有疑,方是進矣。
76、以有限之心,止可求有限之事;欲以致博大之事,則當以博大求之,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也。
77、人雖有功,不及于學,心亦不宜忘。
78、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則事無不治者。
79、居仁由義,自然心和體正。學必如圣人而后已,以為知人而不知天,求為賢人而不求為圣人,此秦漢以來學者之大弊也。
80、學貴心悟,守舊無功。
81、且立志不可大小,志小則易足,易足則無由進,人若志趣不達,心不在焉。
82、無不知則無知,有不知則有知。
83、天資美不足為功,惟矯惡為善。
84、書須成誦。精思多在夜中,或靜坐得之。不記則思不起。
85、為學大益,在自能變化氣質。
86、為學大益在自能變化氣質。
87、道德性命是長在不死之物也,己身則死,此則常在。
88、人能不疑,便是德進,蓋已于大本處不惑,雖未加工,思慮必常在此,積久自覺漸變。
89、為天地立心,為萬民立言,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90、學者學所以為人。
91、人多是恥于問人。假使今日問于人,明日勝于人,有何不可?
92、禮即天地之德也,如顏子者,方勉勉于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勉勉者,勉勉以成性也。
93、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94、言有教,動有法,晝有為,宵有得,息有養,瞬有存。
95、教之而不受雖強告之而無盜,臂之以水投石,必不納也。
96、尋春何需東郊外,春在千家萬戶中。
97、凡人為上則易,為下則難。然不能為下,亦未能使下,不盡其情偽也。
98、人若志趣不遠,心不在焉,雖學無成。
99、居仁由義,自然心和而體正。
100、學未至而好語變者,必知終有患。蓋變不可輕議,若驟然語變,則知操術已不正。
更多文章
左傳經典讀書名言名句大全
管理學的經典名言名句
個性張揚的搞笑名言名句
有關誠信的名言名句
莫言關于讀書名言名句
寫讀書的名言名句
周恩來讀書名言名句
鼓勵人多讀書名言名句
我愛讀書名言名句
關于學習的名言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