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文光
高樓寨之戰(zhàn)
1865年(清同治四年)5月,在捻軍起義中,捻軍在山東菏澤高樓寨伏擊清軍的一次著名戰(zhàn)斗。
1864年冬至次年春,捻軍在河南多次擊敗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部清軍的圍追堵截。僧格林沁惱羞成怒,率萬余清軍緊迫不舍,企圖一舉殲滅捻軍。捻軍采取靈活多變戰(zhàn)術(shù)避實擊虛,奔馳于豫、魯、蘇邊區(qū),拖得清軍疲憊不堪。1865年4月初,捻軍進入山東,經(jīng)曹縣、定陶、城武、嘉祥、汶上、寧陽進抵曲阜。僧軍仍在后緊追。山東巡撫閻敬銘派布政使丁寶楨率本省防軍進入兗州,妄圖夾擊捻軍。為了繼續(xù)疲憊敵軍,捻軍北趨寧陽、東平,途中擊敗總兵范正坦部后,繼續(xù)北上東阿、平陰、肥城,然后轉(zhuǎn)頭南下寧陽、兗州、鄒縣、滕縣、嶧縣,經(jīng)蘭山、郯城進入江蘇的贛榆、海州、沐陽。5月3日,又由邳州返回郯城,西走嶧縣,在臨城(今棗莊市西薛城)附近擊敗丁寶楨部后,北上寧陽、汶上。5月10日過運河進至范縣(今河南范縣東)南面的羅家樓、濮州(今河南濮城)東南的箕山一帶,最后進至黃河水套地區(qū)(黃河水套是1855年黃河在考城銅瓦廂決口后在濮州、范縣以南和鄆城西北一帶形成的一個河汊眾多的地區(qū))。隱蔽在這里的各地起義失散人員紛紛參軍,使捻軍人數(shù)眾達數(shù)萬。然后,捻軍馳抵菏澤西北高樓寨地區(qū),等待僧軍。而這時的僧軍已被捻軍拖得極度疲憊,僧格林沁本人也因幾十天不離馬鞍,疲勞得連馬韁都拿不住,只得用布帶拴在肩上馭馬。1865年5月17日,僧格林沁率軍追至高樓寨之南的解元集地區(qū)。捻軍派出少數(shù)部隊迎戰(zhàn),誘使僧軍向高樓寨地區(qū)深入。18日中午,僧軍進至高樓寨,埋伏在高樓寨以北村莊、河堰、柳林中的捻軍一齊出擊。僧格林沁分兵三路:翼長諾林丕勒、副都統(tǒng)托倫布等率左翼馬隊,總兵陳國瑞、何建鰲各領(lǐng)本部步隊為西路;副都統(tǒng)成保、烏爾圖那遜等領(lǐng)右翼馬隊,總兵郭寶昌率本部步隊為東路;副都統(tǒng)常星阿、溫德勒克西等各領(lǐng)馬隊為中路。捻軍也分三路迎戰(zhàn)。西路鏖戰(zhàn)二小時左右,捻軍稍卻。適中路捻軍已將常星阿部擊潰,便支援西路捻軍向敵人發(fā)起反擊,將西路清軍殲滅。與此同時,東路捻軍也已將敵軍擊潰。在后督隊的僧格林沁只得率殘部退入高樓寨南面的一個荒圩,捻軍乘勝追擊,將該圩團團包圍,并在圩外挖掘長壕,防止敵人突圍。當夜三更,僧格林沁率少數(shù)隨從冒死突圍,當逃至菏澤西北7.5公里的吳家店時,被一捻軍戰(zhàn)士砍死在麥田。這一仗,捻軍全殲僧格林沁以下7000余人,取得重大勝利。
點評:高樓寨之戰(zhàn),捻軍全殲僧格林沁的蒙古馬隊,使清軍的精銳騎兵損失殆盡。副都統(tǒng)成保奏稱:“我軍失利后,馬步兵勇收集無多。”(《平捻方略》卷二百三十一,第6頁)這次作戰(zhàn),是捻軍在抗清斗爭中取得的一次重大的勝利,也是運用運動戰(zhàn)取勝的一個典型戰(zhàn)例。賴文光發(fā)揮快速流動作戰(zhàn)的特長,牽著僧軍盤旋打轉(zhuǎn),使其精疲力竭,同時伺機反擊,消耗敵之兵力,挫傷敵之士氣,最后在地形和群眾條件都對捻軍有利的地區(qū),一舉全殲窮追之敵,給清王朝以沉重打擊。僧軍方面,由于僧格林沁盲目輕敵,一味窮追,后方供給不繼,部隊饑疲交加,士氣日益低落,加上得不到豫魯清軍的有效配合,成為衰弱的孤軍,最后被捻軍殲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