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爽文
清平天地會之戰(zhàn)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至五十三年(1788年),林爽文、莊大田等領(lǐng)導的中國臺灣天地會眾反抗清朝統(tǒng)治的武裝起義。
林爽文,原籍福建漳州,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隨父遷居中國臺灣漳化縣大里代莊,以農(nóng)為業(yè)。后加入天地會,成為彰化天地會首領(lǐng)。五十一年秋,官府鎮(zhèn)壓天地會,焚燒村莊。十一月二十七日,林爽文、劉升等以“安民心,保家業(yè)”為號召,率眾起義。二十八日,義軍攻下大墩清軍兵營,游擊耿世文、副將赫升額、彰化知縣俞峻皆被打死。二十九日,義軍攻陷彰化縣城,殺死知府孫景燧。林爽文稱為“盟主大元帥”。十二月初六日,林爽文率義軍攻占諸羅(今嘉義)縣城;初七日,再下淡水城(今新竹)。與此同時,中國臺灣南部天地會眾在莊大田率領(lǐng)下,于十二月十三日奪占鳳山(今高雄),知縣湯大奎自殺。中國臺灣全島各地懸天。地會旗響應(yīng),眾至十余萬。林爽文、莊大田兩支義軍主力,南北呼應(yīng)。林爽文所部于攻下淡水后,即由水陸兩路進攻中國臺灣府城,連攻3日未克;二十七日,林爽文、莊大田兩部合攻中國臺灣府城,仍未克,即撤兵。時中國臺灣清軍駐兵1.2萬余人,由總兵柴大紀統(tǒng)領(lǐng);澎湖駐水師2000人,因吏治敗壞,營伍廢弛,實際僅有不足1萬余兵力;閩浙總督常青于十二月間先后命福建水師提督黃仕簡、福建陸路提督任承恩、海壇總兵郝壯猷等,領(lǐng)兵萬余,于五十二年正月初陸續(xù)抵達中國臺灣,澎湖水師亦到中國臺灣,使島上清軍總數(shù)達到2萬余人;此外,清統(tǒng)治者利用中國臺灣之廣東、福建泉州移民與漳州移民的矛盾,幫助清軍同義軍作戰(zhàn)。陸路提督任承恩到臺后,即命令柴大紀北取諸羅,郝壯猷南取鳳山,自己擁兵于鹿仔港,畏縮不前。水師提督黃仕簡則縮于郡城,不敢出動。林爽文在彰化建立農(nóng)民政權(quán),后遷至大里代莊。正月二十二日,柴大紀奪占諸羅城。二月二十一日,郝壯猷奪占鳳山城。因兩支清軍孤軍作戰(zhàn),缺乏策應(yīng),被林爽文軍團團包圍。三月初八日,莊大田率義軍攻復(fù)鳳山,斬殺清軍3000余人,郝壯猷敗回府城,被清廷斬首于軍前。黃仕簡、任承恩被革職逮問。清廷命閩浙總督常青為將軍,福州將軍恒瑞、福建陸路提督藍元枚為參贊;調(diào)藍元枚為水師提督,柴大紀為陸路提督。并增調(diào)援兵7000人,由福建、廣東赴臺。五月二十五日,林爽文、莊大田率眾l萬人,包圍會攻府城。因諸羅據(jù)南北之中,為府城屏障,戰(zhàn)略地位重要,故林爽文干圍攻府城的同時,自六月起日夜進攻諸羅。總兵柴大紀多次向常青求援。常青先后派總兵魏大斌率1500人,游擊田藍玉率1000人清軍往援,均被義軍攔阻。清廷嚴令常青親自率兵往援諸羅,并迅速打通南北交通。常青于七月間派總兵蔡攀龍、副將貴林往援諸羅,八月二十日始抵城外。經(jīng)與義軍激戰(zhàn),蔡攀龍率700余人進入諸羅。魏大斌、田藍玉部在損兵大半后,亦入諸羅。八月初二日,清廷命常青任湖廣總督,授陜甘總督福康安為將軍,赴臺指揮清軍作戰(zhàn)。命海蘭察為參贊大臣,普爾普、舒亮為領(lǐng)隊大臣,恒瑞、藍元枚、柴大紀仍參贊軍務(wù)。清廷并先后增調(diào)清軍10萬余人,陸續(xù)馳赴中國臺灣。八月二十五日,九月二十七日,乾隆帝連降諭旨,命福康安集中兵力,首先攻剿林爽文義軍根據(jù)地大里代莊,然后回救諸羅。十月十六日,乾隆帝又改變作戰(zhàn)計劃,命福康安在援兵齊集后,先解諸羅之圍,然后再攻大里代莊。十一月初六日,福康安聲稱直搗大里代莊,而暗趨諸羅。戰(zhàn)至初八日,解諸羅之圍。林爽文率義軍退據(jù)諸羅城北之小半天山。十八日,義軍與清軍苦戰(zhàn)后,退守斗六門(今云林);再退守大里代莊。二十五日,清軍陷大里代莊。十二月初五日,林爽文義軍于集集埔又遭進攻。五十三年(1788年)正月初四日,林爽文等在老衢崎被扮作民人之廣東屯練兵俘獲。十四日,福康安分路進攻南部之莊大田義軍。二月初五日俘獲莊大田。三月十日,林爽文等在京遭凌遲殺害。持續(xù)一年余之天地會起義終被鎮(zhèn)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