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勛
張勛復辟
1917年7月清廢帝溥儀在北京復辟十二天的事件,由于此次事件是張勛一手策劃,史稱張勛復辟。張勛(1854~1923),原是清朝的江南提督。民國成立后,他和他的隊伍仍然留著發(fā)辮,表示效忠清室。1913年,他因率軍鎮(zhèn)壓孫中山發(fā)動的二次革命有“功”,被袁世凱提拔為長江巡閱使,統(tǒng)率兩萬軍隊駐扎在徐州一帶。1916年袁世凱稱帝敗亡后,政局動蕩不已。張勛遂乘機聯(lián)絡前清遺老遺少及保皇黨人康有為等,積極為復辟作準備。1917年5月,因是否解散國會問題,大總統(tǒng)黎元洪和國務總理段祺瑞爭持不下。黎下令解除段的職務。段到天津后,即策動北洋各省督軍在徐州集會示威。會后,一些省宣布獨立,不承認北京政府。黎元洪被迫召張勛入京調(diào)解。張勛便以調(diào)解黎、段沖突為名,帶領三千軍隊于6月14日入京。經(jīng)過一番秘密策劃,于6月30日晚入清宮,召開“御前會議”,決定發(fā)動復辟,恢復清帝國。深夜,張勛派兵占據(jù)火車站、郵電局等要地。同時派人勸黎元洪“奉還大政”。7月1日凌晨,張勛穿上清代的朝服朝冠,率領康有為等群黨,擁十二歲的溥儀登極。當天發(fā)布八道上諭,把民國六年改為宣統(tǒng)九年,易五色旗為龍旗,恢復清末官制,封官受爵。張勛自為議政大臣、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掌握軍政大權(參見彩圖插頁第129頁)。復辟消息傳出后,全國輿論一致聲討。孫中山在上海發(fā)表討逆宣言,并命令各省革命黨人出師討逆。各大城市群眾團體、社會名流,紛紛集會,發(fā)表通電,堅決反對復辟,要求討伐張勛。黎元洪拒絕與復辟分子合作,逃入日本使館避難。握有軍事實力的段祺瑞借助全國反對復辟的聲勢和日本政府的財政支援,于7月3日在天津附近的馬廠組成“討逆軍”,誓師討伐張勛。“討逆軍”很快攻入北京,張的軍隊一觸即潰。7月12日,張勛倉皇逃入荷蘭使館,溥儀再次宣布退位。段祺瑞于7月14日到北京,重掌政府大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