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神話小故事
神話的精神積淀,對一個民族的精神,民族的性格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對各民族現(xiàn)代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也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下面是第一范文網(wǎng)小編為您整理的民間神話小故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民間神話小故事篇一:臥牛石的傳說
在飲馬河的靠山鄉(xiāng)有一個自然村,相傳從前這里有一塊形似臥牛的大青石,雖然后來河流改道將這塊石頭沖入河里,可是臥牛石的傳說卻在民間廣為流傳。
從前有一個農(nóng)夫,養(yǎng)著一頭灰驢和有頭黃牛,黃牛黃牛終日每年每日老老實實的干活,而灰驢卻處處偷懶蹭猾。拉車的時候灰驢把車套拽的很直,但卻一點力氣也不用,使重量全部落去黃牛的身上,農(nóng)夫見黃牛累的渾身是汗,而灰驢卻一點汗也不費,他就認為灰驢比黃牛的力氣大,耕地的時候,黃牛只是低頭默默的拉梨。而灰驢的眼睛總盯著農(nóng)夫,一見農(nóng)夫走近,它就趕忙伸出舌頭去舔農(nóng)夫的手,給農(nóng)夫留下了一個忠心的印象。
有一天,黃牛和灰驢在草地上吃草,農(nóng)夫躺在松軟的草地上睡覺。突然,一只餓狼從草叢里竄了出來,向農(nóng)夫撲去,嚇的灰驢躲到草溝里一動也不動;黃牛卻迎了上去,擋在餓狼的前頭同餓狼搏斗起來,雖然被餓狼咬傷了兩塊毛皮,但餓狼也受了傷,它依然奮勇直前,將餓狼攆到草地深處的沼澤里。灰驢見餓狼跑遠了,從水溝里留了出來把農(nóng)夫喚醒,引呀到剛才搏地方,農(nóng)夫看到草地上有狼毛和血跡,知道自己在睡覺的時候來過狼,他以為是灰驢救了他,感動的用手替灰驢撓癢癢,對從沼澤里回來的黃牛卻一理不理。
種蕎麥的時候,農(nóng)夫?qū)⒁淮w麥丟在路上了。黃牛找了一上午終于在路旁的草叢中找到了,它用兩只尖尖的角將裝有蕎麥的口袋馱了回去。回到村中的時候,灰驢從門洞里竄了出來親熱的說“牛大哥,看把你累的,讓我?guī)湍隳冒伞?rdquo;說著,用嘴叼過口袋送進農(nóng)夫的房間。從此,農(nóng)夫認為灰驢有忠實有勤快,黃牛有賴有饞,他把好的草料都給灰驢吃,剩下的給草料和秸稈才給黃牛吃。
第二年春天,農(nóng)夫要去飲馬河南岸去買棉花,他嫌黃牛不中用,只用灰驢架車出發(fā)了,回來的時候,正趕上飲馬河漲水,農(nóng)夫做在車上用鞭子指引灰驢從淺灘處過河,行至河中間時,水湍急。漫過車廂。灰驢覺的橫流不如順?biāo)囀×Γ谑遣宦犧r(nóng)夫的吆喝,徑自向下流拉車,不管農(nóng)夫怎么鞭打和吆喝,灰驢也不聽,結(jié)果連人帶車沖入了松花江,那疏懶成性的灰驢也被江山淹死了。
黃牛在家耕完地,每天都臥在河岸上等它的主人回來,日復(fù)一日,年復(fù)一年。一連等了幾年。黃牛都沒有等回農(nóng)夫,它自己卻臥在那里變了一塊臥牛石。
民間神話小故事篇二:“八大碗”的由來
相傳八仙過海惹怒龍王,久戰(zhàn)難勝,勞累疲憊,退踞海灘稍憩,頗覺腹中空空,饑餓難忍,便分頭尋食充饑,哪知一眼望去的海灘薄地,荒無人煙。除曹國舅一人未回其余個個掃興而歸。
曹國舅一人不辭勞苦,騰云駕霧,行至內(nèi)地,一股奇香撲鼻,不覺垂誕三尺,立即尋香進入凡間一莊上,喬裝農(nóng)家村夫在莊主宅院窺視,只見四方桌上八人圍座、猜拳行令、暢懷痛飲、誘人的菜肴一個接一個地上。國舅尋思道:我原乃朝廷國舅,宮廷菜肴我享用得發(fā)膩,農(nóng)家菜肴我未曾見過,何不先讓我大飽口福,忽想眾仙友腹空我不可獨享,繼而采帶了七樣菜肴,又想起仙姑不食葷,所以又為其獨帶了—素菜—青菜豆腐,計八大碗并留言:國舅為眾仙借菜八碗,日后定當(dāng)圖報。
八仙狼吞虎咽更覺奇香無比,酒足飯飽之后精神倍增,再戰(zhàn)龍王大獲全勝。
以后人們?yōu)橛懠獞c改方桌為八仙桌、坐八客、食八菜(八冷碟、八大碗菜)一直流傳到今。
民間神話小故事篇三:金龍池
在蘆芽山極頂太子殿四周,環(huán)繞著五六個狀似圓盤的小水池。這些水池大者口徑可達o.5米,小者約0.3米。水池在石崖之頂,由人工鑿成,雖歷干百余年,至今完好無缺。池中夏有碧水如鏡,冬日結(jié)冰如銀。白云從崖之上空飛過,其倒影映現(xiàn)于池中,宛若神龍顯影,騰挪飛躍,奇趣無窮,人們將這些水池稱作金龍池。
關(guān)于金龍池的“金龍”,民間有著美麗的傳說。遠古時候,蘆芽山便是一塊寶地,這里麥萎雙穗,禾長雙株,人們過著富足美滿的好光景。有一年,天上的玉皇大帝扮作秀才到民間查訪,路經(jīng)蘆芽山時,見一老婦正在門口揀谷穗,上前問道:“揀此谷穗有何用處?”
老婦答道:“揀出好的來年作種子,次的碾米自己吃,剩余的秕谷喂雞喂豬。”
玉帝不高興地說:“普天下的人是把最好的谷物做成供品敬神仙,你為何要留作種子呢?”
老婦道:“好種出好苗,神仙也難饒。”
玉帝怒氣沖沖地大叫道:“哼,好種出好苗?若是老天不下雨,好苗也得當(dāng)柴燒!”
老婦沒好氣地反駁道:“一方水土一方人,蘆芽山人不信神!”
玉皇大帝一聽此話,暴跳如雷地吼道:“一方水土一方人。哪方人氏也信神;三年不落一滴雨,看你信神不信神!”說罷,憤憤然駕云而去。玉帝回到天庭,余怒未消,立即降旨,命東海龍王道:“三年以內(nèi),滴水不降蘆芽山!”
東海龍王不敢抗旨,立即吩咐他的兒子金龍前往蘆芽山,坐陣監(jiān)督,不降滴雨。
那金龍本是東海龍王的第九十九個兒子,平時被龍王管束在龍宮中好不孤寂,今駕祥云飛臨蘆芽山上空,撥開云頭向下看時,只見這里株株樹木挺立,棵棵青草蔥翠,朵朵山花艷麗,片片莊田茁壯;人世間男耕女織,幼童嬉戲,好一派樂陶陶的田園景象。金龍觸景生情,不免對此情此境迷醉留戀起來,哪里還忍心用“三年不降滴雨”的殘酷手段,來降災(zāi)于這塊寶地呢?于是,金龍自作主張,施展神威,反而給蘆芽山偏降了三寸春雨。
這事豈能瞞過玉皇大帝,他便遣金甲力士將金龍綁縛在蘆芽山頂?shù)乃刂校⑶医迪掠嫉溃?ldquo;小金龍不忍心降旱災(zāi)于蘆芽山,那就叫他永世囚禁在這水池中!”
小金龍雖然被囚于蘆芽極頂水池中,但他熱愛人間美景的善良之心卻始終未變。他雖然身體被縛,但仍憑借沒被捆綁住的尾巴的自然擺動,每日早晚力施播雨之能,將池中之水揮灑于蘆芽山區(qū)。金龍每擺尾一次,蘆芽山周圍五里得雨。由于有了金龍的庇蔭,蘆芽山更加成了“天旱雨淋山,無雨山不干”的上乘寶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