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頊
宋神宗趙頊
(1048~1085) 北宋第六代皇帝。1067~1085年在位。
年號為熙寧、元豐。宋英宗趙曙之子,繼位時不滿二十歲。他懷有恢復舊疆的強烈愿望,十多歲時,曾披甲去見祖母曹后;對群臣提到仁宗時遼朝趁宋西邊緊張之際,興端訛詐,便激動得落淚。繼位后,即向元老重臣富弼征詢致國盛強之道,試圖有一番作為。但富弼要他二十年不談兵。在一片守舊的政治氣氛中,神宗遇到了王安石,君臣之間在富國強兵的總目標上取得了一致的認識;神宗遂將革新的重任寄托于王安石,自熙寧二年(1069)開展了蓬勃的變法運動。熙寧年間所取得的重大成就,諸如國家財政的根本好轉,封建統治力量的加強,社會經濟的顯著發展等等,同神宗的積極支持是分不開的。但在變法的關鍵時刻,在抑制豪強、調節社會矛盾關系這個根本問題上,神宗與王安石的分歧也暴露出來。神宗總是經不住豪強兼并勢力及其代言人的威嚇,一再表現出猶豫動搖,因而王安石當面批評他“剛健不足”,稱他的作為不過是“紙鋪孫家所為”,不能壓下豪強兼并勢力的囂張氣焰,使變法產生更多的成效。隨著分歧的擴大,王安石兩次罷相,神宗親自主持變法,用一些唯唯諾諾的庸人如王珪之流趨奉左右,不但失去熙寧年間的開明氣象,而且“元豐之政多異于熙寧”,把變法引導到單純增加財政收入和強化專制統治的道路上。國家專利制度擴大了,如部分川茶因同西北少數民族博易馬匹而變為征榷,京東冶鐵也成為國家的專利。征榷制擴大的結果,連變怯派章惇也不得不承認它的嚴重性,指出:“京東鐵、馬,福建茶、鹽,一日不去,有一日之害。”于此同時,在神宗主持下,對職官制度也進行了改革(見元豐改制)。元豐四年(1081),神宗還憑借幾年來積蓄的軍事力量,對西夏發動了強大的攻勢。是年八月,在宋夏交界的弧形線上,宋調動了熙河、奏鳳等五路大軍,不下四十萬,運夫也有二十多萬,準備一舉攻占興慶府(今寧夏銀川)和西平府(今寧夏靈武西南),擊破西夏。由于“五路并進,而無大帥”,步調既不一致,各路又互不協同,加上領兵將官高遵裕、王中正輩的庸劣,涇原、環慶兩路軍屯兵于西平府城下,被西夏決七級渠沖淹,以至潰敗逃散,以失敗告終。宋軍雖然損失慘重,但據有了蘭州,切斷西夏同河西走廊的聯系,為環攻西夏造成有利態勢;控扼了橫山之險,給直取興慶、西平創造了前沿陣地。為保持這一戰果,神宗于元豐五年八月下令修筑永樂城(令陜西米脂西北)。筑城的民夫達十余萬人,由鄜延路十余萬蕃漢軍掩護。城寨距銀州二十五里,“地形險固,三面阻崖,表里山河,氣象雄壯”,賜名銀川寨。西夏以傾國之師來爭。主持永樂城修筑和防御任務的是志大才疏不懂軍事的徐禧,既不能用以逸待勞之勢對來犯的西夏軍以迎頭痛擊,又不知以重兵保護水道,遂陷于西夏軍重重包圍之中。城陷,徐禧、李舜舉和李稷以下數萬宋軍民夫全部死難。噩耗傳來,神宗徹夜繞床不眠,次日對輔臣痛哭失聲。自此,郁悶于懷,元豐八年春病死。隨后,北宋政局發生重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