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寓言故事
巧借短小精悍而又耐人深思尋味的寓言故事,給那些人生閱歷不甚豐厚,我國有不少優(yōu)秀的寓意深刻的寓言故事,下面就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中國古代寓言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篇1:以羊替牛
古時候,人們每到一定的日子,都要在祠廟里舉行一種祭祀儀式,以表示對神靈的虔誠、求得神靈的庇佑,這種祭祀儀式叫“祭鐘”。每逢祭鐘時,不是要殺一頭牛,就是要殺一只羊,然后將牛的頭或者羊的頭用大木盤子盛放在祭神的供桌上,人們就站在供桌前祈禱。
有一天,齊國都城里來了一個人,他牽著一頭牛從皇宮大殿前走過。這時,恰值齊宣王在大殿門口看見了,命人叫住那牽牛的人,便問道:“你打算把這頭牛牽到那里去呢?”那人回答說:“我要牽去宰了用來祭鐘。”
齊宣王聽了后,看了看那頭牛,然后說:“這頭牛本來沒有罪過呀,卻要白白地去死,看著它那嚇得顫顫抖抖、哆哆嗦嗦的樣子,我真不忍心看了。把它放了吧!”
那個牽牛的人說:“大王您真慈悲,那就請您把祭鐘這一儀式也廢除了吧?”
“這怎么可以廢除呢?”齊宣王嚴肅起來,接著說:“這樣子吧,就用一只羊代替這頭牛吧!”
這篇寓言故事告訴人們:殺牛和殺羊都是屠殺生命。對牛的憐憫與對羊的殘忍在本質上是一樣的,都不能算是仁慈。齊宣王的以羊替牛只不過是騙人的把戲,可見他的虛偽。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篇2:玉器和瓦罐
韓昭侯平時說話不大注意,往往在無意間將一些重大的機密事情泄露了出去,使得大臣們周密的計劃不能實施。大家對此很傷腦筋,卻又不好直言告訴韓昭侯。
有一位叫堂谿(xi)公的聰明人,自告奮勇到韓昭候那里去,對韓昭侯說:“假如這里有一只玉做的酒器,價值千金,它的中間是空的,沒有底,它能盛水嗎?”韓昭侯說:“不能盛水。”堂豁公又說:“有一只瓦罐子,很不值錢,但它不漏,你看,它能盛酒嗎?”韓昭侯說:“可以。”
于是,堂谿公因勢利導,接著說:“這就是了。一個瓦罐子,雖然值不了幾文錢,非常卑賤,但因為它不漏,卻可以用來裝酒;而一個玉做的酒器,盡管它十分貴重,但由于它空而無底,因此連水都不能裝,更不用說人們會將可口的飲料倒進里面去了。人也是一樣,作為一個地位至尊、舉止至重的國君,如果經常泄露臣下商討有關國家的機密的話,那么他就好像一件沒有底的玉器。即使是再有才干的人,如果他的機密總是被泄露出去了,那他的計劃就無法實施,因此就不能施展他的才干和謀略了。”
一番話說得韓昭侯恍然大悟,他連連點頭說道:“你的話真對,你的話真對。”
從此以后,凡是要采取重要措施,大臣們在一起密謀策劃的計劃、方案,韓昭侯都小心對待,慎之又慎,連晚上睡覺都是獨自一人,因為他擔心自己在熟睡中說夢話時把計劃和策略泄露給別人聽見,以至于誤了國家大事。
堂谿公開導韓昭侯的故事告訴我們,有智慧的人很善于說話,能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引出治國安邦的大道理;能夠虛心接受意見、不唯我獨尊的人,才是明智的領導者。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篇3:狐假虎威
有一天,一只老虎正在深山老林里轉悠,突然發(fā)現了一只狐貍,便迅速抓住了它,心想今天的午餐又可以美美地享受一頓了。
狐貍生性狡猾,它知道今天被老虎逮住以后,前景一定不妙,于是就編出一個謊言,對老虎說:“我是天帝派到山林中來當百獸之王的,你要是吃了我,天帝是不會饒恕你的。”
老虎對狐貍的話將信將疑,便問:“你當百獸之王,有何證據?”狐貍趕緊說:“你如果不相信我的話,可以隨我到山林中去走一走,我讓你親眼看看百獸對我望而生畏的樣子。”
老虎想這倒也是個辦法,于是就讓狐貍在前面帶路,自己尾隨其后,一道向山林的深處走去。
森林中的野兔、山羊、花鹿、黑熊等各種獸類遠遠地看見老虎來了,一個個都嚇得魂飛魄散,紛紛奪路逃命。
轉了一圈之后,狐貍洋洋得意地對老虎說道:“現在你該看到了吧?森林中的百獸,有誰敢不怕我?”
老虎并不知道百獸害怕的正是它自己,反而因此相信了狐貍的謊言。狐貍不僅躲過了被吃的厄運,而且還在百獸面前大抖了一回威風。對于那些像狐貍一樣仗勢欺人的人,我們應當學會識破他們的伎倆。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篇4:楊布打狗
從前,在一個不太出名的小山村,住著一戶姓楊的人家,靠在村旁種一片山地過日子。這戶人家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叫楊朱,小兒子叫楊布,兩兄弟一邊在家?guī)透改父亍贿吳谧x詩書。這兄弟兩人都寫得一手好字,交了一批詩文朋友。
有一天,弟弟楊布穿著一身白色干凈的衣服興致勃勃地出門訪友。在快到朋友家的路上,不料天空突然下起雨來了,雨越下越大,楊布正走在前不著村、后不落店的山間小道上,只好硬著頭皮頂著大雨,被淋得落湯雞似地跑到了朋友家。他們是經常在一起討論詩詞、評議字畫的好朋友,楊布在朋友家脫掉了被雨水淋濕了的白色外衣,穿上了朋友的一身黑色外套。朋友家里招待楊布吃過飯,兩人又談論了一會兒詩詞,評議了一會兒前人的字畫。他們越談越投機,越玩越開心,不覺天快黑下來了,楊布就把自已被雨水淋濕了的白色外衣晾在朋友家里,而自己就穿著朋友的一身黑色衣服告辭朋友回家。
雨后的山間小道雖然是濕的,但由于路面上小石子鋪得多,沒有淤積的爛泥。天色漸漸地暗下來了,彎彎曲曲的山路還是明晰可辨。晚風輕輕吹著,從山間送來一陣陣新枝嫩葉的清香。要不是天愈來愈黑下來了,楊布還真有點兒雨后漫游山崗的雅興哩!他走著、走著,走到自家門口了,還沉浸在白天與朋友暢談的興致里。這時,楊布家的狗卻不知道是自家主人回來了,從黑地里猛沖出來對他汪汪直叫。須臾,那狗又突然后腿站起、前腿向上,似乎要朝楊布撲過來。楊布被自家的狗這突如其來的狂吠聲和它快要撲過來的動作嚇了一跳,十分惱火,他馬上停住腳向旁邊閃了一下,憤怒地向狗大聲吼道:“瞎了眼,連我都不認識了!”于是順手在門邊抄起一根本棒要打那條狗。這時,哥哥楊朱聽到了聲音,立即從屋里出來,一邊阻止楊布用木棒打狗,一邊喚住了正在狂叫的狗,并且說:“你不要打它啊!應該想想看,你白天穿著一身白色衣服出去,這么晚了,又換了一身黑色衣服回家,假若是你自己,一下子能辨得清嗎?這能怪狗嗎?”
楊布不說什么了,冷靜地思考了一會兒,覺得哥哥楊朱講的也是有道理的。狗也不汪汪地叫了,一家人重新又恢復了原先的快樂。
這篇寓言故事說明:若自己變了,就不能怪別人對自己另眼相看。別人另眼看自己,首先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不然的話就像楊布那樣:一身衣服變了,反而怪狗不認識他。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篇5:畫蛇添足
有個楚國貴族,在祭祀過祖宗后,把一壺祭酒賞給門客們喝。門客們拿著這壺酒,不知如何處理。他們覺得,這么多人喝一壺酒,肯定不夠,還不如干脆給一個人喝,喝得痛痛快快還好些。可是到底給誰好呢?于是,門客們商量了一個好主意,就是每個人各自在地上畫一條蛇,誰先畫好了這壺酒就歸誰喝。大家都同意這個辦法。
門客們一人拿一根小棍,開始在地上畫蛇。有一個人畫得很快,不一會兒,他就把蛇畫好了,于是他把酒壺拿了過來。正待他要喝酒時,他一眼瞅見其他人還沒把蛇畫完,他便十分得意地又拿起小棍,邊自言自語地說:“看我再來給蛇添上幾只腳,他們也未必畫完。”邊說邊給畫好的蛇畫腳。
不料,這個人給蛇畫腳還沒完,手上的酒壺便被旁邊一個人一把搶了過去,原來,那個人的蛇畫完了。這個給蛇畫腳的人不依,說:“我最先畫完蛇,酒應歸我喝!”那個人笑著說:“你到現在還在畫,而我已完工,酒當然是我的!”畫蛇腳的人爭辯說:“我早就畫完了,現在是趁時間還早,不過是給蛇添幾只腳而已。”那人說:“蛇本來就沒有腳,你要給它添幾只腳那你就添吧,酒反正你是喝不成了!”
那人毫不客氣地喝起酒來,那個給蛇畫腳的人卻眼巴巴看著本屬自己而現在已被別人拿走的酒,后悔不已。
有些人自以為是,喜歡節(jié)外生枝,賣弄自己,結果往往弄巧成拙,不正像這個畫蛇添足的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