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與平等》教學設計
【摘要】本文是根據人教版《歷史與社會》下冊教材對《尊重與平等》進行教學設計,通過學生的情境表演和對問題的討論,使學生深刻感受到尊重與平等對待他人的重要性,并從中學會如何尊重與平等地對待他人,如何與人交往,提高社會生活技能。
【關鍵詞】尊重;平等;教案
■ 教材分析:本課時講述了在社會中人與人之間正常友好交往的基本原則——尊重與平等,它對指導學生如何與人交往,提高社會生活技能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 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讓學生認識尊重、平等的重要性和真正含義。
2、過程與方法:通過案例分析和討論,培養學生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尊重父母、鄰居、同學、外地人、殘疾人的品質,使學生認識到人格的尊嚴,平等待人,引發人生價值的思考。
■ 教學重點與難點:讓學生有意識地在人際交往中尊重他人,平等待人。
■ 教學方法:情境表演、討論。
■ 教學準備:讓三、四個學生準備情境表演。
■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溝通與理解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進行有效地溝通、理解的技巧。其實,能夠溝通與理解需要一個前提,那就是雙方的相互尊重和平等待人。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下尊重與平等。
[幻燈片] 二、尊重與平等
[老師敘述]下面,通過觀看王麗同學上初中后遇到的幾件事情,請大家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人教版初中歷史與社會尊重與平等教學設計
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六十周年 不 能 忘 卻 的 過 去——初中歷史活動課教學設計
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六十周年
廣州增城正果中學 周貴嬋
一、 教案設計背景
愛國主義教育必須從學生的身邊,以他們能夠接受的方式進行。雖然在小學、初一學過歷史,但他們的感知都來源于書本文字,可能很難感受到近代史上我們國家所受到的屈辱;可能無法感悟到歷史的沉默,但是其實我們也可以從其他各個方面對他們進行一定的愛國教育,從他們身邊所看到所能感受的歷史講起,讓他們有一些感悟。恰好本校后山有一座革命烈士紀念碑,為此我就利用歷史紀念碑專門設計一節愛國主義教育的專題課。
二、 教學對象分析
教學對象:農村中學初二級學生
學習心理特點:
興趣:對歷史普遍感興趣,但有很大的不穩定性,對歷史現象好奇心強。
記憶:對刺激記憶手段多的知識記憶深刻。
思維:逐漸從兒童期向青春期轉變,自我探索意識增強;逐漸眾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有發展抽象思維能力要求,但仍偏重形象思維,對片面、零碎的史實尚缺乏一定的概括能力。
情感:有樸素的愛憎感,可塑性較大。
三、 教學內容分析
這個革命烈士紀念碑是為了紀念正果鎮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一些先烈們,為了國家,為了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民,為了我們能夠有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他們付出了一切,甚至最寶貴的生命,正是由于他們抗爭,才有我們的今天。這段歷史蘊含著極其豐富的思想教育素材,主要表現在如下:
《伯牙絕弦》教學設計模板(通用15篇)
《伯牙絕弦》教學設計模板 篇1
一、教材分析
《伯牙絕弦》是學生在小學階段接觸的第二篇文言文,基于教材的特點,從年段教學目標“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語調、韻律、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出發,結合本冊教學目標將精讀課文后的習題作為教學課文時主要依據的要求以及本專題“感受藝術魅力”的教學目標,確定本課教學思路為“讀—背—說—講”。
教學以讀為主,指導學生熟讀成誦,在讀中領悟學習古文的方法,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并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是本課教學的重點,理解“知音”的真正內涵是本課教學的難點。根據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和能力基礎,對伯牙、子期那種高山流水般的志向和胸懷理解上有一定難度,因此在文本的人文內涵上不作過度挖掘,而是相應地降低難度,通過朗讀、背誦、自學來積累語言,運用語言。
二、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能通過自讀自悟,運用借助注釋、聯系上下文等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理解詞句意思,讀懂故事內容,并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3、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
三、教學準備:ppt
四、教學時間:2課時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課前談話:說說你知道的古今交友名句。
一、揭題導入
(一)師板書課題,生書空,師簡述“絕”字的本意。
(二)指導讀好課題
伯牙和鐘子期就是這個故事的主人公。(課件出示課文插圖與人物名)故事發生在兩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伯牙是晉國的上大夫,琴藝高超,被人譽為“琴仙”,傳說有一年的中秋節,伯牙奉晉王之命出使楚國,途經漢陽江口,一時興起,在江邊彈琴,優美的琴聲吸引了打柴歸來的樵夫鐘子期,兩個人就這樣因為音樂走到了一起,于是就有了這個千古流傳的故事,這個故事的名字叫——(師手指課題)
散步教學設計模板(通用2篇)
散步教學設計模板 篇1
教材解讀
本文是莫懷戚創作的一篇散文,寫的是一家人散步這一稀疏平常的小事,但卻體現了溫馨的親情。一家三代人散步時出現分歧,最終歸于和諧。這個故事塑造了幾個鮮明的人物形象,也是對中華傳統美德中“孝敬”“慈愛”觀念的形象詮釋。
學情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剛升入一個新的學段,情感豐富且面臨著一次新的情感轉型與定性,所以這篇文章中的濃濃的親情可以激起學生心中對于親情的強烈感悟。在教學過程中,要盡可能尊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不給情感貼標簽,提倡自然流露真情。此外,散文語言淺易、平實、優美,七年級的學生可以自主品味語言魅力。同時,學生對于語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把握是有所欠缺的,教師應該適當引導學生抓住行文細節,讓學生自覺思考把握人物形象。學生對于本文語言、人物、情感的學習是一個一體三面的立體學習過程。
教學目標
1、了解文章主要內容,感悟作者一家人深深的親情。
2、能夠通過細節描寫,把握文章中的四人的形象。
3、學會賞析語言,體會語言中所富含的情感。
教學過程
導入
同學們,老舍有一部著名話劇《四世同堂》,四代人一起生活。現在醫療不斷發展,人的壽命也相對延長了,那同學們的家里是幾代同堂呢?那大家族在一起會在飯后有什么共同活動嗎?有散步,好的請幾個同學分享一下,你們再散步時有沒有發生什么有趣的事呢?
莫懷戚他們一家三代一起散步也發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我們一起去文中看一看。
三言兩語知文意
語文泊船瓜洲教學設計模板(通用5篇)
語文泊船瓜洲教學設計模板 篇1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泊船瓜洲》,并會背誦。
2、通過學生自己查閱資料,完成對古詩意思及理解,體會作者思念家園的深切感情。
3、應用網絡資源進行教學,培養學生自我發現、思考、搜集、處理、探究的學習方法。拓展學生想象思維能力、創新能力。
學習形式策略
1、組成合作小組進行學習:
讓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提高學習效率。
2、自己獨立學習:
讓有個性思維的同學自由發展。
3、師生之間談話式學習:
讓學生能暢所欲言。
教學過程
一、示題引問
1、示題。
2、學生讀詩,提出自己想了解的問題。
二、了解詩意
1、教師給同學介紹一位新的朋友、老師──網絡,用它來學習古詩:
學生借助網頁了解詩人、詩句的意思。
2、學生交流探討學習收獲:
⑴ 教師引導交流重點詞的意思。
⑵ 解釋全詩的意思。
三、體會古詩思想感情
1、學生通過網頁了解全詩的意思。
2、體會古詩思想感情,讀詩、背詩:
引導學生從詩中的詞、句中去體會思想感情。
四、借助網頁探索拓展
1、學生通過網頁了解有關本詩和其他有關詩的知識。
2、學生交流學習的成果,學生將自己獲得的資料分析得出結論進行交流
五、課后作業
將今天的學習成果,用 Word或 Powerpoint做成匯報作業。
課堂實錄片段及解析
片段一:
(經過第一階段網頁學習后)
師:剛才老師在巡視時,有同學找老師要密碼了,但是要獲得密碼,必須將你對詩句的理解對大家說一說,哪位同學準備好,就趕緊舉手吧!
語文背影教學設計模板(精選3篇)
語文背影教學設計模板 篇1
教學目標:
1.沉重的生活:學生閱讀課文,結合課文內容,理解沉重的生活的含義。
2.沉重的父愛:借助主問題,學會抓住文中關鍵詞分析、品讀、體會父愛沉重感。
3.沉重的表達:借助主問題,學習反復體會、品味關鍵詞,揣摩本文表達的沉重感。
教學重點難點:
1.方法習得:學會抓住文中關鍵詞賞析文本。
2.情感體驗:理解在特殊背景下沉重的父愛。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
大家好,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寫父親的文章《背影》。能不能談談你們的父親?用一個詞語來概括一下自己的父親好嗎?(高大、威武、瀟灑、耐心、細心、嚴厲、慈愛~)同學們用的都是世間最美好的詞匯啊!爸爸要是來了肯定笑得嘴都合不攏嘴,你們真是幸福的父子!今天我們要認識的這位父親在兒子心目中是一個怎樣的父親呢?
二、主問題解讀:
主問題一:請大家快速默讀課文,根據課文內容寫100字左右的文字說說你對朱自清先生“父親”的理解。注意:可以用文中的幾個關鍵詞來組織語言。
生成預測:略
主問題二:請同學們發現、欣賞、品味、揣摩文中優美的語句,感受父愛的沉重感。
生成預測:略
教師出示:我心暗笑他的“迂”。
什么是“迂”?讀課下注釋(1):言行守舊,不合時宜。原來,這個父親在兒子心中是這樣的形象啊!好,既然兒子這么說,那我們就來看看這個父親哪些言行不合時宜,顯得很“迂腐”。
學生活動:到文章中去找父親不合時宜的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