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戈多讀后感 篇1
剛剛學習完《等待戈多》,這個劇幕里沒有吸引人的故事情節,沒有鮮明人物個性,有的只是空曠的舞臺和兩個滿嘴瘋言瘋語的流浪漢,等待著一個永遠也不會到來的戈多,一個虛無飄渺的希望。習慣了傳統劇幕的我,《等待戈多》無疑打破了我長期以來對劇本的觀念,讓我感受了另一種劇幕形式的沖擊。
初讀《等待戈多》時,我腦袋中一片迷茫,完全不知道劇幕中的兩個人到底在干什么,唯一知道的是他們在等一個叫“戈多”的人。他們的對話毫無邏輯,動作無聊,一直在重復著說著什么。偶爾冒出的至理名言,讓人感到異常突兀。總之,這的確無法吸引我的閱讀興趣。
然而,當《等待戈多》被解釋時,我開始明白它的主題和核心是等待希望,是一出表現人類永恒的在無望中尋找希望的現代悲劇。“戈多”作為一個代名詞,始終是一個朦朧虛無的幻影一個夢魘中的海市蜃樓。該劇深刻揭示了人類生活在荒誕世界中無所適從的尷尬處境,揭示了西方現代人痛苦、焦慮而又悲觀、絕望的畸形心態,也給了我們一個啟示希望是存在的,但是等待希望的實現是不可能的,等待就是意味著幻滅。
社會環境影響著人,人的個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背景。人在備受壓迫、悲慟和絕望時,總是會幻想一些永遠都不能實現的夢想,漸漸的,人便深陷其中,老是在等待,對現實的一切都變得麻木。
曾經看過魯迅的一篇文章,叫《孔乙己》。文中的孔乙己在遭人唾罵、鄙視的時候,盡然全然不在意,甚至在被人打斷手腳時,也都是一副不在乎的樣子,可見他早已把人的尊嚴“置之度外”了。這也體現了當時社會的封建制度的腐朽,使人們變得愚昧、無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