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教學設計與反思
教學基本信息
課 題(歷史ⅱ)第四單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指導思想和理論依據 新課程改革要求我們堅持民主、開放的教育理念,改變以往過分強調知識傳授的傾向,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學生獲得知識的過程同時也成為學會學習的過程和培養能力的過程。為適應這個要求確立了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
教材分析 本課教材主要介紹了我國實行對外開放,逐步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開放區——沿江開放港口城市——沿邊開放城鎮——內地省會開放城市”的開放體系,初步確立了我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這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不斷探索取得的成果。
學情分析 這一部分內容初中也有涉及,即《開放的中國走向世界》,學生有一定的知識基礎。重點是在原有基礎上,理解經濟特區、沿海經濟開放地帶、浦東新區等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作用和影響,從而深入領會對外開放這項基本國策。在掌握了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后,進一步要求學生分析、理解對外開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點——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
教學目標 掌握經濟特區的概念、設立及意義,理解特區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作用和影響,領會、支持“對外開放”這項基本國策;掌握沿海經濟開放地帶的形成和浦東開發的目的及影響,理解浦東成為中國20世紀90年代改革開放的重點和標志;掌握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分析初步形成的特點,能在地圖上找出經濟特區、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