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教學設計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教學設計與反思
教學基本信息
課 題(歷史ⅱ)第四單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指導思想和理論依據 新課程改革要求我們堅持民主、開放的教育理念,改變以往過分強調知識傳授的傾向,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學生獲得知識的過程同時也成為學會學習的過程和培養能力的過程。為適應這個要求確立了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
教材分析 本課教材主要介紹了我國實行對外開放,逐步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開放區——沿江開放港口城市——沿邊開放城鎮——內地省會開放城市”的開放體系,初步確立了我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這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不斷探索取得的成果。
學情分析 這一部分內容初中也有涉及,即《開放的中國走向世界》,學生有一定的知識基礎。重點是在原有基礎上,理解經濟特區、沿海經濟開放地帶、浦東新區等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作用和影響,從而深入領會對外開放這項基本國策。在掌握了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后,進一步要求學生分析、理解對外開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點——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
教學目標 掌握經濟特區的概念、設立及意義,理解特區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作用和影響,領會、支持“對外開放”這項基本國策;掌握沿海經濟開放地帶的形成和浦東開發的目的及影響,理解浦東成為中國20世紀90年代改革開放的重點和標志;掌握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分析初步形成的特點,能在地圖上找出經濟特區、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的位置。
教學重難點重重點:對外開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難點:經濟特區和浦東新區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和影響。
教學流程示意圖導入新課。講授新課:一、對外開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背景(由教師簡介)。二、對外開放格局初步形成的過程(進行問題探究)。三、對外開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點。本課小結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用大家耳熟能詳的歌曲《春天的故事》引入到鄧小平為什么提出設立經濟特區?我國的對外開放又形成了怎樣的開放新格局,有何特點?學完第13課《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我們就明白了。
講授新課:一、對外開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背景
1.國際方面:20世紀70年代國際形勢走向緩和表現:120世紀70年代,中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2中美、中日關系相繼實現了正常化;3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快,亞洲“四小龍”等一批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的經濟騰飛。這一切都為中國的改革開放提供了難得的國際環境。2.國內方面:1“十年動亂”的破壞,致使國民經濟到了崩潰的邊緣;2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做出了將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重大決策。31978年和1979年,鄧小平先后訪問了日本和美國。面對西方高速發展的經濟,在深感中國已經落后的同時,他深刻地認識到:“環顧全球,今天世界上經濟發展較快的國家,沒有一個是閉關自守的。對外開放的政策是中國的希望。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行的,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二、對外開放格局初步形成的過程(一)經濟特區的創辦【合作探究】1:什么是經濟特區?“特”在哪里?1.創辦:(1)1980年,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成為我國第一批經濟特區。(2)1988年,中國設立海南省,劃出海南島設置海南經濟特區。【合作探究】2:學生閱讀p58學思之窗,回答思考題:1.國家為什么決定首先在廣東、福建兩省實行對外開放?這個舉措有什么戰略意義?2.特殊政策:國家給予特區較大的經濟管理權限【合作探究】3:經濟特區特殊在什么地方?3.影響:(1)特區在發展外向型經濟方面,成為全國排頭兵;(2)對沿海地區實行外向型經濟戰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3)特區的改革,為全國提供了寶貴經驗;【合作探究】4:1979年4月,在討論經濟特區名稱問題時,鄧小平說:“就叫特區嘛,陜甘寧就是特區。”回答“陜甘寧就是特區”的含義是什么?從地理位置、性質和作用三個方面比較兩種特區的異同。過渡:特區實踐的成果,使人們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觀念,加深了對社會主義本質和發展規律的認識。鄧小平同志說:“除現在的特區之外,可以考慮再開放幾個港口城市,如大連、青島。這些地方不叫特區,但可以實行特區的某些政策。”于是,我國加快了對外開放的步伐。繼經濟特區后,我國政府又在沿海開放城市和其他開放城市劃出一定的區域,建立經濟技術開發區。(二)沿海經濟開放區的開辟1.開放沿海港口城市(1)開放:1984年,國家決定開放天津、上海、廣州等14個沿海港口城市。(2)目的:加快利用外資、引進技術的步伐。【合作探究】5:請同學們在p59地圖上找出14個城市的位置,并思考:(1)這些城市發展經濟具有哪些有利條件?(2)沿海港口城市的開放對我國經濟的發展產生了哪些積極的影響?2.開辟沿海經濟開放區(1)開放:1985年以后,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和環渤海地區相繼開辟為沿海經濟開放區。(2)結果:到1992年,沿海經濟開放區已從南到北連成片,形成了沿海經濟開放地帶。【合作探究】6:閱讀p59中國對外開放格局示意圖,思考我國沿海開放地帶發展經濟有哪些有利條件?(3)意義:①進一步深化了對外開放;②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對促進本地區經濟的迅速發展,帶動內地開發,都有深遠影響。小結:沿海經濟開放區和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一樣,是中國發展對外經濟貿易的橋梁和窗口、出口創匯的基地。開放區的目的是吸收國外資金和技術,借鑒吸收國外現代化的經營管理經驗,推動地區的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3.建立經濟技術開發區(1)建立:中國政府在沿海和其他地區的開放城市中,劃出一定區域建立經濟技術開發區。(2)特點:a.以引進外資,生產高新技術產品或加工出口產品為主;b.通常匯集了優秀人才和先進技術,具有知識密集的特點;c.是學習先進管理經驗、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場所,也是了解國際行情的重要窗口。4.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通過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已形成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開放區、沿江開放港口城市、沿邊開放城鎮、內地省會開放城市的開放體系。這個體系的形成,標志我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三、對外開放的新發展——上海浦東的開發和開放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國對外開放的區域開始由沿海向內地轉移。實現這一具有戰略意義轉移的第一大決策,是開發開放上海浦東。1.目的:(1)以浦東開發開放為龍頭,進一步開放長江沿岸城市;(2)盡快把上海建設成為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之一;(3)帶動長江三角洲和整個長江流域經濟的新飛躍。2、時間:1990年,浦東開發成為20世紀90年代初國家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步驟。【合作探究】7:浦東開發的條件是什么?3、意義:(1)浦東新區已成為上海新興高科技產業和現代工業基地,成為上海新的經濟增長點;(2)也成為中國90年代改革開放的重點和標志;【合作探究】8:當代的對外開放與舊中國向列強開放通商口岸和商埠有哪些本質區別?【合作探究】9:當今中國的對外開放與舊中國的“門戶開放”的主要區別四、對外開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點——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合作探究】10: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分別指的什么?“全方位”,就是既對發達國家開放,也對發展中國家開放,對世界所有國家開放。“多層次”,就是根據各地區的實際和特點,通過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等不同開放程度的各種形式,形成全國范圍內的對外開放。“寬領域”不僅在經濟領域,也涉及到保險、郵電通信等服務貿易以及環保、科技、醫療衛生、體育、文化、教育等領域的開放。本課小結: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感受到改革與開放是推動我國現代化的兩個車輪,是相輔相成的。經濟體制改革與對外開放所取得的成就充分證明,實行改革開放的策略是完全正確的,它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上豐富了我們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共同推動著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背景過程特點新發展經濟特區的創辦開放沿海港口城市設立沿海經濟開放區建立經濟技術開發區——浦東的開發和開放國際方面國內方面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