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 期末復習教案:世界近代史復習教案人教版
高中歷史 期末復習教案:世界近代史復習教案人教版
(4課時)
一、世界近代史知識體系
(一)科技革命和世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1.手工工場時代(16-18世紀):工業化的準備階段
(1)世界近代史始于16世紀
以16世紀作為世界近代史的開端,根據的是生產力標準。世界近代史指的是資本主義時期的歷史。雖然早在14和15世紀,在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已經稀疏地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的最初萌芽,但是資本主義到16世紀才形成為世界性的潮流。諸如新航路的開辟及早期殖民擴張、文藝復興運動的擴展、宗教改革的興起尼德蘭革命等,都是這一世界性潮流的具體表現。再者,正是從16世紀開始,世界才改變各個國家和地區相對隔絕的狀態,開始聯為一個整體。
(2)商品經濟取代自然經濟是手工工場時代經濟發展中的主流
首先從農業看,在商品經濟的沖擊下,封建制度的基礎——封建土地所有制開始動搖。英、法的農奴制在14、15世紀已經瓦解,貨幣地租盛行,農業商品化進程加快,都是其具體表現。在這種情況下,農業中的資本主義關系發展起來。英國出現圈地運動,租地資本家辦起的牧場和農場,成為典型的農業資本主義經濟。法國的富農經濟則是一種小農式的資本主義經濟。普魯士的容克農莊也成為有著濃重色彩的資本主義農場。
16-18世紀,手工工場在西歐有了迅速的發展。英國的呢絨業最為典型。海外貿易長足進步,海外貿易壟斷公司(如東印度公司)陸續建立。18世紀,法國成為歐洲大陸手工工場最發達的國家。這一時期工業資本和商業資本尚未完全分開。商業資本控制著工業,金融資本占有首要地位,是16-18世紀西歐資本主義發展中的兩大特點。
2.蒸汽時代(19世紀初至六七十年代):工業資本主義時期,工業化的開始
(1)英國工業革命及其擴展
工業革命是工業化的起點,是從工場手工業向工廠大機器生產的重大飛躍。它改變了整個社會的經濟結構,使人類開始脫離長久以來的傳統農業社會、萬向工業化、技術化、城市化的工業社會。英國是最早發生工業革命的國家,始于18世紀60年代。19世紀初擴展到法國、美國,隨后是德國、俄國、日本。而各國工業革命主要是靠從英國引進機器進行的。英國在工業革命中的特殊地位,使它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里成為“世界工廠”。
(2)工業革命的后果和影響
工業革命促成了生產力的大發展,對社會起了巨大的改造作用:①以農業和鄉村為主體的經濟體制(農業文明)向以工業和城市為主體的經濟體制(工業文明)轉變;②形成了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③出現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潮流,工業資產階級將成為新的執政者;④出現工人運動和科學社會主義的潮流;⑤殖民擴張加強,激起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
至19世紀中期,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資本主義經濟占據了主導地位。
3.進入電氣時代(1870年至20世紀初):工業化的完成,資本主義高速發展
(1)第二次工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是在自然科學取得重大突破的前提下出現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顯著特點,它將人類社會從蒸汽時代推進到電氣時代。內燃機的發明與應用,化學工業的大發展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另兩大成果。第二次工業革命改變了先進工業國的產業結構,使它們開始由以輕工業為主導演進到以重工業為主導的工業大國,實現了工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