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 期末復習教案:世界近代史復習教案人教版
(2)壟斷組織的形成
第二次工業革命促成了生成力的驚人發展,汽車、電力、石油化工等新興工業中企業規模迅速擴大。生產力的發展必然要求生產關系的調整和適應,于是壟斷組織(超大規模企業或大型企業群)應運而生,適應并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壟斷經濟最發達的美國和德國成為世界第一和第二工業大國就是有力證明。
(3)資本主義經濟高速發展與不平衡性
1870年以后的三四十年是資本主義經濟高速發展時期,但各國發展不平衡,美、德最快、英、法相對緩慢,俄、日自身比發展迅速、橫向比相對落后。20世紀初,以科技為先導、以提高生產率為主要競爭手段、以壟斷為組織形式的資本主義經濟模式形成。
(二)世界資本主義政治的演變
1.早期資產階級革命和歐洲封建國家的改革(16-18世紀)
(1)早期資產階級革命
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指的是在手工工場時代發生的革命,主要有尼德蘭革命、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法國大革命、美國獨立戰爭。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是一種完全意義上的反封建革命,客觀使命是推翻封建制度,解決資產階級掌握政權和確立治國基本原則的問題。在革命期間,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化的貴族是領導者,城市平民和廣大農民是革命的主力軍。經過革命誕生了荷、英、美、法四個資本主義國家,資本主義制度在西歐北美少數國家開始確立。但這一時期封建勢力仍然非常強大,拿破侖帝國滅亡和維也納體系的建立就說明了這一點
(2)法、俄、普、奧諸國的改革
由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轉化的另一種方式就是改革。改革是由原統治者推行的,以富國強兵目的,如法國路易十四改革、俄國彼得一世改革、普魯士及奧地利的改革。這些改革的共同內容是加強中央集權,推動重商主義政策。在手工工場時代,雖然還沒有哪一個國家通過改革的道路完成了向資本主義的轉變,但上述改革無疑是以改革方式向資本主義演變的早期形態。
2.19世紀20-70年代的改革與革命
(1)概況
在工業革命推動和法國大革命精神鼓舞下,19世紀出現了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潮流。主要有:
①20-30年代的革命和改革:如希臘擺脫奧斯曼帝國統治的獨立戰爭,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1832年英國國會選舉制度改革等。
②1848年歐洲革命:它典型地反映了工業革命后的特點,革命的任務不像早期那樣只是反對封建制度,而是還要反對手工工場時代的資本主義性質的上層建筑。在革命規模最大、取得成就也最大的法國,就完全是為了推翻金融資產階級的統治。另外,民族主義因素在這次革命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德意志、意大利革命都以爭取國家統一為主要任務,東南歐的革命則屬于民族獨立運動。
③美國內戰是美國歷史上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它既維護了國家統一,又廢除了黑人奴隸制度,為資本主義經濟的高速發展掃清了障礙。
④德意志和意大利統一:德、意的統一,基本上是以王朝戰爭的方式完成的。統一之前,意大利的撒丁王國已經由改革的方式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德意志的普魯士也是如此。統一后,這兩個邦國的制度也分別擴展到全意大利和全德意志。統一的完成標志著兩國進入資本主義時代。
⑤俄、日的改革:俄國通過廢除農奴制改革進入資本主義時代。日本發生倒幕戰爭和明治維新,過渡到了資本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