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 期末復習教案:世界近代史復習教案人教版
3. 列強重新瓜分世界的斗爭和第一次世界大戰(19世紀晚期-20世紀初)
(1)普法戰爭(1870-1871):普魯士打敗法國,統一的德國改變了歐洲的政治格局。
(2)兩次局部性的帝國主義戰爭:美西戰爭(1898)、日俄戰爭(1904-1905)。
(3)第一次世界大戰(1814-1918):在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霸權的斗爭中,法德、俄奧、英德矛盾尖銳,形成三國同盟(1882)和三國協約(1907)兩大軍事集團,最終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
二、世界近代史重點難點分析
(一)世界近代史的核心結構
世界近代史的核心結構可以這樣表述:世界近代史的核心就是資本主義的發展,支撐這一核心的有兩個基本點,那就是掃除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和資本主義的工業化。 掃除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是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條件,資本主義工業化則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典型的表現,最具代表性的潮流。世界近代史的內容實際上就是由這兩個相互關聯的基本的支撐點以及它們的輻射和影響構成的。
資本主義要發展,必須要清除資本主義發展道路上的障礙。列寧的一段論述對我們認識這一問題很有啟發意義。列寧說:“資產階級革命面前只有一個任務,就是掃除、摒棄并破壞舊社會的一切桎梏。任何資產階級革命完成了這個任務,也就是完成了它所應做的一切:它加強資本主義的發展。”列寧的話是針對資產階級革命而言的,資產階級革命的任務就是清除資本主義發展道路上的障礙。翻開世界近代史教材,資產階級革命可以說占去了內容的一大半。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等屬于資產階級革命的輿論準備,尼德蘭革命、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法國大革命、1830年“七月革命”、1848年歐洲革命、1870年法國“9月4日革命”、美國內戰等都是典型的標準的資產階級革命;還有以民族解放戰爭形式表現出來的資產階級革命,如美國獨立戰爭、拉丁美洲的獨立戰爭等;也還有以改革或維新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如1824―1867年的英國議會改革、俄國農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維新等;更有以民族統一戰爭形式表現出來的,如德意志的統一、意大利的統一等等。不管它們以什么樣的形式來表現(這是由不同的國情決定的),也不論它們的主動性和被動性,有一點是不容否認的,那就是他們均不同程度地為本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清除了障礙,開辟了道路,營造了適應資本主義發展需要的空間,創造了資本主義發展需要的條件。
縱向來說,資產階級革命并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完成資產階級革命的任務需要長期的堅持不懈的努力。列寧說得好,資產階級革命的完成就是指:“資產階級革命歷史任務的解決……也就是能夠產生資產階級革命的這個基礎的本身的消滅,資產階級革命的整個周期的完成。”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是從1789年開始的,一直到1875年(甚至可以說直到1879年)才完成,至于其間法國的“大革命”、1830年“七月革命’、1848年“二月革命”、1870年的“9月4日革命”等都只能算是整個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歷史上的一個又一個浪潮。美國情況也是如此。它是經歷了美國獨立戰爭、18xx年戰爭、美國內戰、約翰遜的重建等四個大的浪潮才算真正完成資產階級革命的任務。也就是說,從18世紀80年代末到19世紀70年代的法國歷史整體上就是法國的資產階級革命史;從18世紀70年代到19世紀70年代的美國歷史整體上就是美國的資產階級革命史。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后,發生的1824―1867年的改革同樣是在完成當年資產階級革命沒有能夠完成的任務。其它國家的歷史也都不同表現地具有這一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