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 期末復習教案:世界近代史復習教案人教版
世界近代史的另一個支撐點是資本主義工業化。工業化在世界近代史上的直接表現就是兩次工業革命以及它們對資本主義各國經濟發展的推動和對世界各個方面的影響。第一次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18世紀后半期的英國,繼而擴展到法、美、德、俄等國。一方面,它極大地促進了這些國家自身的資本主義發展,促成了資本主義生產力乃至人類文明的質的飛躍;另一方面,工業革命的重要后果之一就是工業無產階級的形成與工人運動的發展。19世紀前半期,法國的里昂工人起義、英國的憲章運動、德國的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均表明工人階級已經作為一種獨立的階級力量登上了世界歷史舞臺。在工人運動發展的基礎上,產生了工人階級的革命理論――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的產生提高了國際工人階級的政治覺悟,于是產生了第一國際以及在第一國際的影響和指導下發生的“巴黎公社”的偉大斗爭等。
工業革命對各國生產力發展的推動,使自然科學的研究工作在19世紀進入空前活躍并取得重大進展的高峰期,物理學、生物學、化學等領域都先后取得了革命性的突破,為進一步的技術革新提供了條件,進而引發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進一步促進了資本主義的飛速發展并更加直接和明顯地改變著整個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工業的高速發展又促進了資本和生產的集中,從而引起了壟斷組織的產生。壟斷組織的產生一方面加劇了各國的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同時也迫使資產階級不得不在政治上和社會經濟政策上采取一些必要的調整措施,以緩和階級矛盾。資本主義這種國家社會職能的作用,使資本主義社會呈現出“相對和平”狀態。另一方面,壟斷組織的產生推動資本主義列強去奪取更廣闊的原料市場和產品的銷售市場,加強殖民擴張,因而出現了瓜分世界的狂潮。這一方面加劇了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另一方面也把更多的亞、非、拉國家和地區納入到了資本主義體系,從而使整個世界聯結為一個整體。
二、世界近代史的“世界”發展邏輯
人類歷史發展為世界歷史的進程包括縱向發展和橫向發展兩個方面。縱向發展是指人類物質生產史上不同生產方式的演變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會形態的更迭;橫向發展是指歷史由各個地區之間的相互閉塞到逐步開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聯系密切,終于發展成為一個整體。世界近代史的基本發展邏輯就是世界由分散向整體的發展。
“地理大發現”是人類歷史進程中的一個偉大的轉折,極大地改變了世界。此前,亞、歐、非三洲的居民根本不知道天地間還有美洲和澳洲的存在。但是,新航路開辟以后,世界上原來互相隔絕的地區溝通起來,商業資本的流通范圍和貿易地區迅速擴大,對外貿易量和商品種類急劇增加,商業的性質和經營方式均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商業革命”極大地推動了西歐商人資本的迅速發展;“價格革命”加強了資產階級的力量,削弱了貴族地主的勢力;繼新航路開辟而起的對海外地區的殖民掠奪推動了西歐國家的資本原始積累。正如馬克思所說:“在16世紀和17世紀,由于地理上的發現而在商業上發生的并迅速促進了商人資本發展的大革命,是促使封建生產方式向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過渡的一個主要因素。世界市場的突然擴大,流通商品種類的增多,歐洲各國竭力想占有亞洲產品和美洲富源的競爭熱,殖民制度――所有這一切對打破生產的封建束縛起了重大的作用。”也正是基因于此,我們把“地理大發現”理解為世界加強地區間聯系,實現由分散向整體發展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