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軍:教魯迅的《藥》 篇1
記不清多少次與學生一起學習《藥》,至少有五六次了。
過去講《藥》大都是老師主持課堂,老師提出問題,然后由學生參與討論。盡管課堂也頗為熱鬧,學生參與也頗為踴躍,但是,我總覺得不過癮。
此次又一次講授《藥》,面臨新困難,有相當部分的學生,或者對魯迅不感興趣,或者對這篇《藥》不感興趣。
怎樣才能讓生活在現代北京城的學生的對《藥》感興趣?怎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走老路肯定不行!我費了一番心思。
我做出一個決定。
一上課,我就宣布:“今天我們學習魯迅的《藥》,這篇文章由同學們自己學習。我只作為普通的一員參與大家的討論。”
學生感到新奇。
我說:“這篇文章,我要說幾句話,
第一,他寫于1919年4月25日,發表于同年5月《新青年》,后來又收在《吶喊》文集中。
第二,它是以秋瑾的被殺為背景的。秋瑾死于1907年。大家先自己通讀一遍課文。遇到不懂的字詞,大家共同解決!
于是響起了嘩嘩的翻書聲。
之后出現一片靜寂,學生讀特別認真。看出來,學生熱情特別高漲。
但靜寂是短暫的,剛過一會兒,就有人提問題:“216頁那個‘窸窸窣窣’現在不用了吧?怎么魯迅凈用冷僻字!”我答:“已經不屬于常用字!庇钟腥藛枺骸218頁‘古□亭口’中那個大方框干嘛不直接寫出來?”我故意說:“我也不知道,可以留下來作為問題,待會兒大家一起討論。”
諸如此類的小問題,在學生自讀過程中不時提出來。不知不覺,一節課過去了,不少同學已經讀完了。還有少部分同學沒有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