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是從童年到成年的過渡時期,在生理、心理上有許多變化,如情緒容易波動,愛慕異性,興趣易轉移等。青少年的心理是否健康,主要體現在以下七個方面:
與別人相似 人與人之間都彼此相似。當聽到月亮時,聯想到太陽或星星,都是正常的反應。但聯想到死亡,就讓人難以理解。這種情況出現多了,就應注意他的心理狀態是否正常。如果一個人的想法、言語舉止、嗜好、服飾等,與別人相差太大,則他的心理可能不夠健康。
與年齡相符 人的行為是隨著身心的發育而變化的。各種年齡的人,在想法、興趣、行為上都有不同。青春期,應是精力充沛,活躍好動。而少年老成的學生,從心理衛生的角度來看,實際上是不大健康的。
善于與人相處 每個人都生活在社會中,都是社會的一個成員。一個人不可能脫離社會而單獨存在。在青春期,社交范圍擴大。在交往中,互相取長補短,培養互助合作精神,豐富群體生活經驗,鍛煉適應他人的能力。
樂觀進取 情緒愉快表示心理健康。樂觀的人,對任何事物都積極進取,無論遇到什么困難都不畏懼,即使遇到不幸的事情,也能很快地重新適應,而不會長期沉陷于憂愁苦悶之中。相反,多愁善感、情緒經常憂郁的人,心理上是不健康的。而且,情緒愈低,心理不健康的程度也愈重。
適度的反應 每個人對事物的反應速度與程度都不相同。但差別不會太大。如反應偏于極端,他的心理就不健康。如學生因考試失敗而一時不悅,是正常的現象;但若他為此而幾天不吃飯,甚至有輕生的意念,就可能是心理不健康的。當然,對考試失敗無動于衷的學生,心理也未必健康。
面對現實 心理健康的人,都能面對現實。遇到困難,他們總是勇于承認現實,找出問題所在,設法解決。相反,心理不健康的人,由于不能適應環境,往往采取逃避現實的方法。這些都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只能達到自我欺騙的效果,久而久之,還會發展成病態。
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
青春期心理:為什么有性幻想
正常人的性幻想和精神病人的幻覺是有本質區別的。性幻想是能自我控制的、暫時的,幻想者能清楚地認識到其內容是虛構的、不存在于現實生活中的,是受主觀意志所支配;而精神病幻覺則是一種病態,是一種虛幻的知覺障礙,患者不能辨別和批評,甚至在幻覺支配下會產生各種沖動、怪異行為,諸如毀物傷人,指手劃腳等等。
性幻想主要是由于對異性的迷戀。在青春發育期,我們常會對一些根本不認識自己的偶像產生傾慕和種種幻想,每天望著偶像的海報編織美夢。這種性幻想對于我們有時還有幫助。性治療師經常建議利用幻想來刺激性反應。性生活活躍和愉快的女性,往往亦有豐富的幻想經歷。幻想的妙處在于可以不受時間、空間限制,不怕別人窺破,容許我們暫時超脫現實;用幻想可以加強自我價值觀,使我們集中注意自己的優點;用幻想還可以舒緩壓力和緊張,幫助我們應付情緒壓力,并及時減輕妨礙我們獲得滿足的最大障礙--焦慮。
青春期心理語錄七
前段時間去幼兒園聽一位老師談起:有一位研究者曾去她們園進行過一項有關幼兒同情心、愛心的調查,結果發現,當看到同伴摔倒時,全班40多名幼兒中僅有幾名幼兒過去扶起同伴,而絕大多數的幼兒則熟視無睹或漠然走開。而當看到班里的老師摔倒時,過去攙扶的也只有少數幾人。當問起這些孩子為什么不過去幫助時,不少幼兒找借口我沒看見、他沒摔疼、老師是大人;等。這一研究結果令這位熱心于教育,兢兢業業、無私奉獻的老師大吃一驚,她不禁感嘆:我們平時的教育何處去了?為什么現在的孩子連一點最起碼的同情心都沒有呢?
的確,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古老文化和道德傳統的國家,尊老愛幼,團結互助是我們國家的傳統美德。而且在我們的教育中也非常注重從小就要求孩子學會同情、關心、幫助他人,可是現實卻不由得我們對教育產生質疑。
不僅僅是在年幼的孩子中,在小學、中學生乃至成人的世界中,人與人之間的這種漠視、冷漠也普遍存在。近些年來,在我們的傳媒中,不時地可以聽到有人落水,圍觀者眾多,卻無一人相救,開車撞人后司機不管受傷者的安危,駕車潛逃,圍觀者因怕愛牽連而不伸以援手,最終導致受傷者因未得到及時的救治而喪命。似乎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人與人之間卻變得越來越陌生了。
一、兒童同情心缺乏的原因
導致兒童同情心缺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人們的價值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金錢開始成為衡量人價值的一個重要指標,而人與人之間相互關懷、相互幫助的良好品質逐漸為人們所忽視,并且隨著社會競爭的加劇,為了在競爭中取勝,人開始更多地關注于自身而排斥他人,對他人采取一種漠視的態度。這種影響也在慢慢地滲透入學校,影響著兒童。
但另一方面,學校教育的失誤是導致兒童同情心缺乏的一個重要原因。無論是在幼兒園還是在中、小學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老師苦口婆心地教育孩子要關心他人、幫助他人,但這種教育常常更多地限于口頭,只是一種規則的教育,但卻缺少實際的行為實踐,許多老師也并不有意識地為孩子創造同情、關心、幫助他人的機會,如有的孩子生病了,老師就一語帶過,并未能有意識地抓住這一機會及時對孩子進行教育。在家庭教育中也是如此,家長對孩子的愛只求奉獻,不求索取,不少家長普遍認為孩子還小,要求他們去關心他人實在有點要求過高了,因此也就很少有家長對孩子進行這方面的要求,因此學校和家庭教育的缺乏也使得很多兒童不會關心他人,即使在他人處于困境時也吝于伸出援手。
青春期心理語錄六
在面對陌生人或在一個不熟悉的環境中時,膽小害羞的人往往顯得局促不安,不能與人坦率自然地交往,同時也讓旁邊的人感到不舒服;當遇到不熟悉但認識的同學、同事時,膽小害羞的人常常因為不好意思而沒有與人打招呼,結果可能會讓人誤解為高傲、目中無人,從而影響了人際關系; 當一項新的任務擺在面前的時候,膽小退縮的人總是缺乏信心,認為自己可能勝任不了這項任務,可能就會放棄或逃避,于是可能就比其他人少了很多發展的機遇; 膽小害羞的人總是過于在乎別人的評價,對于別人的話過于敏感,所以別人的一句否定或批評可能就會讓他們悶悶不樂、耿耿于懷,從而影響了自己的心情; 無論在事業上還是生活上,膽小退縮的人在追求目標時,總是缺乏主動性、勇氣和信心,所以可能錯過了原本屬于自己的成功和幸福.
由此可見,膽怯退縮的確是人們生活中的一大障礙,是成長、成功道路上的絆腳石,那么,我們如何踢開這塊絆腳石,勇往直前地走在成長、成熟、成功的道路上呢?那就讓我們一起在今天的"心理課堂"上探討這個問題......
在父母學校;中,我們已經向家長朋友介紹了膽小、退縮的性格形成的原因以及父母應如何幫助孩子改變這一性格,那么我們自己在認識到了膽怯、害羞、退縮對我們的學習和以后的工作、生活都將產生不良的影響之后,應該學會自助--幫助自己走出膽怯退縮的困擾,成為一個自信、獨立、勇于迎接挑戰和困難、善于抓住機遇、快樂輕松的人!
首先,樹立自信心是戰勝膽怯退縮的重要的法寶
膽怯退縮的人往往是缺乏自信的人,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些事情表示懷疑,結果可能會由于心理緊張、拘謹使得原本可以做好的事情弄糟了。我們中的有的人可能有過考試怯場的經歷。本來平時成績不錯,但是一遇到比較重大的考試就緊張得不得了,腦子里一片空白,結果以前會做的題,也做錯了,這就是缺乏自信的表現,而性格膽怯退縮的人往往會出現這種情況;而那些自信、膽大的性格外向的人,可能越是大考試發揮越好,這是因為后者自信心比較強,而且不象膽小內向的人那樣瞻前顧后,想得那么多,大腦的興奮點都集中在如何答題上了,所以比較容易發揮水平,甚至超水平發揮。那么,膽小退縮的人在做一些事情之前就應該為自己打氣,相信自己起碼有能力發揮自己的水平,然后只要自己去努力就可以了,正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抱著這種所謂的;平常心;去面對一些挑戰,結果如何也不會給我們留下什么遺憾了。
青春期心理語錄五
當你遇到不如意的事或失敗、挫折時,獨立性強的人會自己積極想辦法渡過難關,解決問題,而不是怨天尤人,一味依賴別人幫助; 當討論對一些事情的看法的時候,獨立的人能提出與眾不同的見解和意想不到的好主意,而不是人云亦云,隨波逐流,不善于自己開動腦筋,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 當在學習、工作中遇到一些具有挑戰性的機遇時,獨立的人會有勇氣去嘗試,即使失敗了也會從中積累經驗;而不會事事只想依靠別人,在新的任務面前畏首畏尾、退縮不前; 因此,獨立性強的比其他人更堅強,更敢于創新,擁有更多的機會,因而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一 獨立性的定義
獨立性是指人能通過自身的努力獲取知識和提高能力,解決問題以適應社會,求得自身生存和發展并能推動社會發展的個性心理品質。獨立性是一個人能夠料理個人生活、獨立處理問題,做出決定的能力,不僅是培養創造性人才的一個不可缺少的條件,也是人適應社會,在社會上立身的一個基本素質。
獨立性是心理成熟的心理基礎。獨立性包括獨立意識及獨立生活能力兩大部分。
獨立意識又包括:(1)獨立認識。如獨立思維能力以及獨立見解,即遇事有主見,而不是人云亦云。(2)獨立情感。指自己的好惡愛憎主要是發自自己內心的,而不是受他人影響形成的。(3)獨立意志。首先是指有獨立的意向,不愿依賴他人。其次是根據自己的意愿進行生活中的選擇、決策,而不是盲從他人的意志。
獨立生活能力又包括:(1)照料自己的能力。如會從事日常家務以及處理生活中的各種常見問題等。(2)養活自己的能力。主要是能夠從事某種社會職業,獲取經濟收入并以此謀生的能力。
心理成熟又是與其獨立性相輔相成的。二者的關系是:一方面,獨立性是心理成熟的基礎,一個人必須先具備一定的獨立性,并且進一步在獨立的生活中鍛煉自己,心理才能逐步成熟起來;另一方面,心理成熟又為一個人從事獨立生活提供了內在條件,即良好的心理素質。一個心理幼稚的人是難以適應成人的獨立生活的。
二 如何增強自己的獨立性
1 獨立的安排、設計、規劃自己的日常生活
兒童剛一出生是很弱小的,因為他們的身體、心理發展都還不成熟,獨立生活的能力還很差,其獨立意識還沒有出現,所以這時候孩子在生活上對父母的依賴性是很強的。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范圍的擴大,兒童的能力就會增強,這時候應該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自己吃飯、洗手絹、洗襪子。
青春期心理語錄四
挫折在人的一生中是不可避免的,不要哀嘆自己為什么那么倒霉,總要遇到不如意或是失敗,其實每個人都會遇到挫折,只是有大有小而已。可能許多同學都曾學過"天將降大任與斯人也,必將苦其心智,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這句話。也就是說,做任何事情要想獲得成功,必須得付出代價,而遇到挫折和失敗是所付出的代價的一部分。遇到失敗或是挫折并不可怕,關鍵的是你如何對待挫折,不能一遇到挫折就心灰意冷、一蹶不振。
那么,什么是挫折呢?又應該如何面對挫折呢?
在心理學上,挫折是指當個體從事有目的的活動過程 中遇到障礙而受到干擾致使個人的動機不能實現,需要不能滿足時的緊張狀態與情緒反應。它是一種主觀感受,因人而異。因為人的目的和需要不同,同一種活動對于不同的人可能會造成不同的主觀的感受。比如,一個學者他的愿望就是在學術上有所造就,多取得一些學術成果。如果他發表論文比較少,他可能會有挫折感,但他決不會因為不會玩牌、不會炒菜而有挫折感。挫折還與個人所定的成功標準有密切關系。各人的抱負高低不一,所感受到的挫折程度也因而有區別。如有的同學對自己要求不高,考試只要能及格就可以了;但是有的同學不達到一百分就覺得沒有考好,就會有失敗感。造成挫折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個是客觀的,如他人有意的刁難,極其惡劣的氣候等;二、是主觀的,如個人的生理缺陷、智力水平較差以及內心產生動機沖突等。一些導致挫折感的主客觀原因我們是無法控制的,那么當因為客觀原因而導致失敗和挫折時,就不要怨天尤人,就應該敢于接受。
古今中外,許多成功人士都是經過了無數次失敗才最后取得成功的。
莊納斯.思克是一個偉大的科學家,是他發現了小孩麻痹癥的疫苗。他的發現使許多人避免了小兒麻痹癥的病痛折磨。因為他的發現結果是通過二百次的試驗才得到的,有人問他:你的最終發現是最偉大的,那么你是怎么看待你前面的二百次失敗呢?他回答說:"在我的生活中從來沒有過二百次失敗,在我的家庭里,我們從來不認為我們做過的任何事情是失敗的,我們所關心的是,我們通過自己所做過的事情得到了什么樣的經驗?學到了什么知識?我在第二百零一次試驗中成功了,我如果沒有前面二百次的經驗,就不會得到第二百零一次的成功。"著名的科學家居里夫人的座右銘就是:"永不絕望"。在發現鐳元素之前,她經歷成百上千次的失敗,但始終沒有放棄希望,放棄努力,最后終于取得了名垂千古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