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學方法看還比較單一、陳舊,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得不夠突出
很多教師,尤其是偏遠地區的教師在教法的使用上仍是傳統的單一型,即以講解法與講述法結合為主,學 生的調動很不夠,突出的是教師的主導作用。我們提倡的教學指導思想是啟發式教學。據統計,目前教法已有 14類72種之多。教師應當根據不同的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尤其要重視學生的主 體地位的體現,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讓學生主動地去學,而不是被動地接受。并且要教 會學生分析歷史人物、事件的立場、觀點,引導學生去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從而使學生更好地去掌握知識、 運用知識和駕馭知識。
中學歷史教學現狀思考
對當前中學歷史課堂教學的思考
從歷史教學的三大任務的完成情況看
第一、在知識傳授方面,總體看較好,但也存在著需要進一步改進的地方。具體來說,一是在貫徹整體知 識結構的教學方面,教師應注意從總體上把握教材的基本結構和發展脈絡,尤其還要重視對內容的深廣度作出 恰如其分的規定,便于有的放矢地教學;二是要重視學生知識結構的轉化,即將教材的基本知識結構轉化為學 生自己的認知結構和學習能力。
第二、在學生的智能培養方面,雖已有所側重,但與素質教育的智能培養目標尚有很大的距離。這也是向 素質教育轉軌的重要內容。筆者認為,要想使智能培養真正達到素質教育的目標,應從進一步改進課堂教學入 手,具體說:一是教師應留出更多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閱讀教材、思考問題,并進行思辯性的討論;二是教 師講授的側重點應從歷史過程為中心轉向歷史發展的邏輯聯系為中心;三是歷史教學要聯系實際,要談古論今 ,發揮歷史的明理、鑒今、育人的作用。
第三、在思想教育方面,總體看在歷史課堂上落實不夠是個普遍現象,當然學科的思想教育的陣地作用也 就遠未得到充分地發揮。思想教育的內容籠統地講,在中國史教學中要著重突出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自尊心及 民族自豪感的培養;在世界史教學中主要是審美觀、世界觀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教育。相比之下,中國史的思想 教育要好于世界史部分。形成這種情況的原因,與應試教育有直接的關系,歷史教師應引以為戒,在今后的教 學活動中予以重視和進一步地落實。
淺談中學歷史教學中的多學科滲透
一、充分利用歷史課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包括革命理想教育、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二史一情”教育等,既是歷史教學的目的和要求,也是對青少年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徑之一。實施德育滲透的主要手段之一,則是寓德育于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之中。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就要不斷加強“滲透意識”,正確處理教學與德育的關系。如介紹馬克思的早期活動時,可向學生介紹青年時期的馬克思非常勤奮好學,掌握了大量的科學知識,《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思考》是17歲的馬克思中學畢業考試中的德語作文。他提出了選擇個人生活道路時不為虛榮心和幻想所左右、不為名利和社會地位所誘惑,把為最大多數人的幸福而勞動作為重要目標。講課時可以富有表情地朗誦這篇作文的部分摘錄:“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我們就不會為它的重負所壓倒,因為這是為全人類所作的犧牲;那時我們感到的將不是一點點自私而可憐的歡樂,我們的幸福將屬于千萬人,我們的事業并不顯赫一時,但將永遠存在;而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一位普通的中學生立志選擇最能為人類謀福利職業的偉大抱負,這是何等高尚的情操啊!作為同齡人,我們怎么辦?這樣讓學生產生共鳴,從而使學生受到具體生動的理想教育。歷史教學過程中要將學科知識的傳授與德育教育完善結合,教師首先要有正確的政治立場,將教書育人作為頭等大事;其次要加強文化修養,努力學習教育學、心理學,注意探索學生;再次要開動腦筋,充分調動各種教育手段,如參觀、討論會、故事會等等,生動活潑地將歷史教學和德育滲透深入學生心靈。
二、運用一些生動、形象的成語典故、古曲詩詞(包括詠史絕句)、文學名篇、神話傳說、民間故事、電影、戲劇等有關文學形式中的與歷史課關系密切的內容,來描述歷史人物,闡述歷史事件,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如講到巨鹿之戰項羽沖鋒陷陣,大敗秦軍,可以補充“破釜沉舟”這個成語故事;講到楚漢戰爭末期,項羽兵敗,被漢軍在垓下重重包圍時,可點出“四面楚歌”這個成語;講到前秦和東晉的淝水之戰時,以“投鞭斷流”說明前秦苻堅的狂妄自大;以“草木皆兵”、“風聲鶴唳”形容前秦軍隊在敗退時,重用*詐的李林甫時,補充“口蜜腹劍”這個成語,李林甫的面目就昭然若揭了嗎?再如,講到南宋統治者腐敗無能,無心恢復失地,而每天過著醉生夢死的生活時,可引用南宋林升《題臨安邸》詩:“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在講到清末官吏眾多,造成社會不平的根源時,可引用劉兆吉《西南采風錄》一首民歌:“天上星多月不明,地上坑多路不平,河中泛多攪濁水,世上官多不太平!”教學過程中也可運用學生已經學過的語文課本上的文學名篇,充實歷史教學,如介紹法國梯也爾政府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時,可引用初中語文教材中法國作家都德《最后的一課》中的段話“韓麥爾先生……又柔和又嚴肅地對我們說:‘我的孩子們,這是我最后一次給你們上課了。柏林已經來了命令,阿爾薩斯和洛林的學校只許教德語了。新老師明天就到。今天是你們最后一堂法語課,我希望你們多多用心學習!’”這段話一般學生都很熟悉,它反映了普法戰爭中法國因戰敗而把阿爾薩斯和洛林割讓給普魯士這個史實,上課時教師如能引用這段文字,會使歷史教材單調乏味的史實變得有趣,從而增強教學效果。歷史與文學的結合,一要注意學生的已知程度,二是注意歷史、文學的結合點要準。
對中學歷史教學的反思
上海市松江區葉榭中學政史地組教研活動評課實錄(精選3篇)
上海市松江區葉榭中學政史地組教研活動評課實錄 篇1
政史地組教研活動評課實錄
四月八日上午第二節課,教研組劉燕老師在物理實驗室開了一堂多媒體公開課,當日下午政史地組各位老師在教研組活動上就這一堂課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首先是劉燕老師自己談起這一堂課給她自己的感受,通過這一堂公開課使她自己學到了許多知識,在準備的過程中翻閱和參考了許多有關的資料,通過對這節課的準備和上課使她自己獲益良多,多媒體課件制作從紙上談兵到實踐操作,增加了自己今后開公開課的膽量和信心。
接著,閆國東老師就這一堂課的多媒體課件制作技術方面談了一些看法。她謙虛地表示,自己就課件制作技術而言還要向劉燕學習,這表現在該課件綜合運用了電影剪輯、flash、漫畫、聲音、圖片等多種媒介,在出現字的同時還考慮到了顏色搭配。
卜華星老師覺得這一堂課作了一些充分的準備,一些動畫和背景音樂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調動課堂的氣氛。選材也符合學生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不足之處是影片開始的背景音樂應注意音量,其中的小兵故事與照鏡子學生的興趣很高,可配合適當的提問。
夏科連老師覺得上課的這一節內容可準備的材料較多,動畫片也能引起學生的興趣。不足之處是“照鏡子”(指出同桌優缺點)由于時間關系沒有展開很遺憾,但是把它改成課外作業 處理體現了劉燕老師的隨機應變能力。
王巧元老師覺得這一節課課件技術而給自己有一些學習和借鑒的地方,表現在多種媒介的制作和運用。就課堂教學而言,選材大都與教材內容即自尊與自信相聯系,其中的小品和漫畫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值得注意的方面是要進一步調動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性,如運用齊聲朗讀或者讓學習最困難的學生和優秀的學生都能體會到一點學習的樂趣。有些內容的講解可以進一步拓展開,如漫畫中凸面鏡子與凹面鏡子與教材內容中的自尊、自卑和學生的現實生活聯系可適當引申。
引導學生在探究中學習(精選2篇)
引導學生在探究中學習 篇1
——人教版《數學》一年級下冊《擺一擺 想一想》案例與反思
一、背景分析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了數學教學的目標是通過數學學習和實踐,使學生在獲得重要數學知識、基本數學思想方法和必要的技能知識的過程中,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方式進行觀察與分析,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并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實踐表明,在教師的引導下,由學生經過獨立的探究過程而獲取的知識,能在記憶中保持得更加牢固和深刻,還能使學生養成在日后的實踐中更完美地應用這些知識的習慣。因此,我們要創造性地開展教學,為學生的主動探究提供最大的時空,以充分調動學生開展智力活動的積極性,引導他們在探究的過程中,不人云亦云,敢于提出不同的見解,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形成樂于探究的精神。
實施新課程標準的實驗教材,增加了較多的讓學生動手實踐的內容。現以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第45頁“擺一擺、想一想”為例,談談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探究性學習數學知識的一些做法和體會。
二、案例片斷
片斷一:幫助藍貓認識計數器
師:小朋友,藍貓在探險的過程中,碰到了一樣奇怪的東西,你們認識它嗎?(出示計數器)
生:認識,是計數器。
師:哪位小朋友能幫藍貓也認識一下計數器呢?
生1:這是一個計數器,是幫助我們學習數學用的。
生2:在計數器上撥上珠子,就可以表示出數來。
生3:它左邊的是十位,右邊的是個位。
生4:個位上擺一顆珠子表示一個一,十位上擺一顆珠子表示一個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