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修社會實踐調查報告(精選3篇)
思修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篇1
不知不覺,為期五天的暑期社會實踐已經結束了,在這短短的五天里,我感覺自己成長了不少,也收獲了不少。
暑期實踐第一天,在一切安頓好之后,我們所有隊員走出住所,走向街頭店鋪,進行了第一次的實地調研。一開始,我們組在街頭找了一部分年齡偏大的老人進行調研,發現他們大多不認識字,導致調研無法繼續,于是我們又把調查對象的年齡段降低了一些,詢問了一些中老年人,獲得了許多真實有用的信息,大家都非常開心。當發現附近有一所中學時,我們都一致同意去中學附近調研,一是覺得學校附近的人員應該都比較容易交流和溝通,二是學校旁邊的人應該大都是當地人,對本地方言應該有更深的了解。實踐結果證明,我們的決定是對的,我們最終有了很多收獲。被詢問的市民們都非常積極,熱心地配合我們,為我們解疑答惑,推動了我們更好地完成了此次調研。第一天調研結束后,每個人都很有收獲,個個面帶微笑,洋溢著調研的喜悅之情。
之后的幾天里,我們去了回民聚居的地方——八坊街區。在這里,我們不僅進行了調研,還感受到了回民們的熱情,甚至品嘗了熱心市民拿出的特色美食,非常美味。其中,一個回族的女大學生,讓我印象特別深刻,她得知我們也是大學生后,更加積極地配合我們的詢問,對我們的問題,知無不答,還給我們詳細地講述了一些詞語的使用人群,是漢族民眾使用的多,還是回族民眾使用的多。她的配合讓我們組的研究工作得到了更深入的開展。
走出學校溫室,走向社會考場,我才真正感受到一些理論知識的來之不易,感受到了研究的不易,深刻地體會到了為什么實踐是認識的來源,目的。
作為一名大一的本科生,能參加此次暑期社會實踐是對我一次莫大的鼓勵和鍛煉。我十分感謝此次暑期社會實踐,感謝帶隊的認真負責的羅老師以及我所有的隊友們,謝謝你們們在這五天對我的關心和照顧,謝謝你們助我成長。如有下次實踐,我一定還會積極報名參加的。我堅信,實踐出真知!我堅信,我實踐,我快樂!
思修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篇2
看病難、看病貴是百姓反映強烈的民生問題。上海社科院社會調查中心、社會學研究所上午公布的 上海居民醫療、健康狀況最新調查報告 顯示,排隊時間長、檢查過多和開貴藥排名上海主要醫療服務問題的前三名。
排隊時間長最受詬病
此次調查顯示,去年一年里從未去醫院的居民比例為38.7%,偶爾(1-3次)去醫院的占42.0%,有兩成居民經常去醫院看病(3次以上),這表明八成居民健康狀況良好,很少看病就醫。
居民遭遇的醫療服務問題中,以排隊時間長(38.6%)最嚴重,其次為多做檢查(19.2%)和開貴藥(16.2%),醫生不耐心(13.4%)和多開藥(12.7%)情況也比較明顯。上海社科院分析,排隊時間長,與外地來滬就醫人數過多、部分居民喜歡去大醫院、好醫院有關,反映出分級診療制度的必要性;多做檢查、開貴藥,可能與醫院和醫生的收入利益掛鉤,反映破除公立醫院逐利機制、落實醫藥分離制度的必要性。
年齡越大看病越勤
進一步的調查顯示,本地戶籍居民經常看病的占22.8%,非本地戶籍居民經常看病的占6.8%。30歲以下、30-39歲、40-49歲、50-59歲和60歲以上的居民經常看病就醫的比例分別為5.7%、11.9%、17.4%、33.4%、65.6%,這表明,年齡越大的居民,經常看病就醫的比例越高。數據顯示,收入最低者經常看病比例高。年收入3萬元以下、3-5萬元、5-7萬元、7-10萬元、10萬元以上的居民經常看病就醫的比例分別為30.5%、23.6%、13.0%、11.6%、17.3%,這表明收入越低的居民,經常看病就醫的比例越高。
綜合多項數據可知,年齡越大、受教育程度越低、收入越低的本地居民,需要經常看病就醫的比例越高。上海社科院建議,未來醫療改革應著力降低藥價和看病成本,讓低收入者看得起病。
一成人買藥治小病
當出現一般疾病(如感冒、發燒、咳嗽等)時,近四成居民會首先去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地段醫院(社區醫院),有近三成居民選擇區縣級醫院(二級),近兩成居民選擇市級或國家級醫院(三甲),另有一成居民選擇 不就醫,自己買點藥吃 ,另有極少數人選擇 私人診所或私立醫院 或 不就醫,硬挺著 。
年輕人更愿自己對付
面對一般疾病,30歲以下、30-39歲、40-49歲、50-59歲和60歲以上居民首先去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地段醫院(社區醫院)的比例分別為26.20%、34.00%、39.90%、49.10%、57.00%,這說明年齡大的居民更愿意去社區醫院,而年輕人更不愿意去社區醫院,60歲以上居民的比例是30歲以下居民的兩倍多。年輕人更愿意選擇 不就醫,自己買點藥 的比例,30歲以下居民占20.5%,是60歲以上老年人的7倍多。
家庭健康保健投入少
近一年,本市居民家庭用于健康保健的支出(如保健品、健身設備、健康保險等)在1000元以內、1001-3000元、3001-5000元、5001-10000元、超過1萬元的比例分別為55.10%、28.60%、13.20%、2.50%和0.60%。
年紀越輕、教育程度越高,個人年收入越高和職業階層越高的居民,其年家庭健康保健的支出超過1000元的比例越高。
思修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篇3
經過在荊門市建設銀行的1個月的實習,我從客觀上對自己在學校里所學的知識有了感性的認識,使自己更加充分地理解了理論與實際的關系。我這次實習所涉及的內容,主要是會計業務(對公業務),其他一般了解的有儲蓄業務、信用卡業務、貸款業務。
對公業務的會計部門的核算(主要指票據業務)主要分為三個步驟,記帳、復核與出納。這里所講的票據業務主要是指支票,包括轉帳支票與現金支票兩種。對于辦理現金支票業務,首先是要審核,看出票人的印鑒是否與銀行預留印鑒相符,方式就是通過電腦驗印,或者是手工核對;再看大小寫金額是否一致,出票金額、出票日期、收款人要素等有無涂改,支票是否已經超過提示付款期限,支票是否透支,如果有背書,則背書人簽章是否相符,值得注意的是大寫金額到元為整,到分則不能在記整。
對于現金支票,會計記帳員審核無誤后記帳,然后傳遞給會計復核員,會計復核員確認為無誤后,就傳遞給出納,由出納人員加蓋現金付訖章,收款人就可出納處領取現金(出納與收款人口頭對帳后)。轉帳支票的審核內容同現金支票相同,在處理上是由會計記帳員審核記帳,會計復核員復核。這里需要說明的是一個入帳時間的問題。現金支票以及付款行為本行的轉帳支票(如與儲蓄所的內部往來,收付雙方都是本行開戶單位的)都是要直接入帳的。
而對于收款人、出票人不在同一家行開戶的情況下,如一些委托收款等的轉帳支票,經過票據交換后才能入帳,由于縣級支行未在當地人民銀行開戶,在會計賬上就反映在“存放系統內款項”科目,而與央行直接接觸的省級分行才使用“存放中央銀行款項”科目。還有一些科目如“內部往來”,指會計部與儲蓄部的資金劃撥,如代企業發工資;“存放系統內款項”,指有隸屬關系的下級行存放于上級行的清算備付金、調撥資金、存款準備金等。
“一天之際在于晨”,會計部門也是如此。負責記帳的會計每天早上的工作就是對的帳務進行核對,如打印工前準備,科目日結單,日總帳表,對昨日發生的所有業務的記帳憑證進行平衡檢查等,然后才開始一天的日常業務,主要有支票,電匯等。在中午之前,有票據交換提入,根據交換軋差單編制特種轉帳借、貸方憑證等,檢查是否有退票。將其他工作人員上門收款提入的支票進行審核,加蓋“收妥抵用”章,交予復核員錄入計算機交換系統。
在本日業務結束后,進行日終處理,打印本日發生業務的所有相關憑證,對帳,檢查今日的帳務的借貸方是否平衡。最后,軋帳。這些打印的憑證由專門的工作人員裝訂起來,再次審查,看科目章是否蓋反、有無漏蓋經辦人員名章等,然后裝訂憑證交予上級行進行稽核。這樣一天的會計工作也就告一段落了。